文/麥穗小魚
題記:
前兩天有幸拜讀了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的一首詩,名字叫《孩子》。詩中寫道: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的靈魂......」
讀後醍醐灌頂,卻又很是悵然。如今,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掌控者孩子的生活、學習、興趣、愛號等方方面面。
所以,有句話說:越是親近的人,越是會以愛之名操縱我們。
確是如此!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禁固了多少人的青春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是《狗十三》電影海報上的一句話。
只看這句話或許你會以為這是一部驚悚片,但是看完之後卻被扎心了。電影里有太多的情感共鳴,我們看見了曾經的自己,找到了很多和自己類似的成長疊影。很多網友和專業影評人士都對這部影片給予了高贊,就像今夕何夕所言:「這裡沒有懷孕、墮胎、出走、死亡,就是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所發生的故事,卻是我看過近些年最好的青春片。」
為什麼?因為《狗十三》用樸素而真實的語言向我們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殘酷青春,那裡面有我們成長道路上共有的親切感和孤獨感。看完後,一聲嘆息——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 劇中有「隔代親」的苦惱,李玩自小就討厭喝牛奶,爺爺奶奶卻說「牛奶營養高,對身體好」硬勸著她喝,結果每次喝完她都難受到吐;
- 有父母強迫下的無奈,李玩熱愛物理,最喜歡看的書是《時間簡史》,但她爸不理解,認為她嚴重偏科,並強迫她改報了英語小組;
- 有不被理解的痛苦,從養狗到丟狗,再到父親買了一條與愛因斯坦(因為熱愛物理,李玩給狗取的名字叫愛因斯坦)相似的一條狗以示安慰,直至最後李玩平靜地吃著狗肉還說「謝謝」,表面的平靜卻無法掩飾內心的波瀾。
伴隨著苦惱、無奈、痛苦的是縈繞在耳邊的「聽話,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是毫不在乎的「不就是一條狗嗎」......,李玩就這樣用無數次妥協,從「任性不乖」到「懂事聽話」,低著頭完成了自己從孩子到大人的成長過程。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幾乎在所有的家庭教育類熱播劇中都會反覆聽到。《小歡喜》中陶虹對喬英子說過,《小別離》中童文潔對方朵朵說過,《少年派》中閆妮對林妙妙也說過。小時候,我們的父母更是耳提面命不斷地擰緊「為你好」這根弦。就算長大後成了家,父母還會時不時地來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
曾經有人在網上做過一項調查,說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最害怕聽到的或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
不出意外,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網友都選擇的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毫不誇張地說,「為你好」點中了「中國式教育」的痛點。下面這些話語你一定很熟悉:
「小孩子,懂什麼,哄哄就好了」、「小孩子要乖,要聽話,不然.....」、「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後就明白了」、「不缺你吃,不少你穿,還有什麼不滿足的」、「我們起早貪黑地拚命工作,還不都是為了你,你就不能省點心嗎」、「不好好學習,你就是死路一條」、「我們這麼逼你學習,還不是為你好」......
我們不禁要問:明明是父母的一片好心,一份善意,為什麼幾乎所有的人都把「為你好」視為了魔咒?即使時隔多年,也依舊揮之不去,甚至依然困擾著自己。
或許,在成人的世界裡,從來都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人格的存在。他們只是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屬品,以過來人的「睿智」不斷給這件「附屬品」增加價碼。其代價就是,以愛的名義,以「為你好」的名義,掌控孩子的生活,左右他們的思想。
所以,自以為是的替代性補償、「為你好」的體貼,有時候不過是成年人為掌控孩子制定的規則。李玩最初想要的是父親對自己熱愛物理的理解,而不是一條狗;李玩後來想要的是狗狗走丟後父親的擁抱和安慰,而不是買回一條像愛因斯坦的狗作為補償。可這些,父親都看不到……
朱炫在其微博中曾經說過:
「真給孩子選一次機會,出生在哪個家庭,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什麼競爭力……不要覺得生了孩子,是給孩子一個大恩德。」
不知道父母們看到這段話會作何感想。
或許,感慨一番後,依然會選擇視而不見吧!
別讓你的「暴力愛」,扼住了孩子的喉嚨
經常有人問:中國家庭中親子關係,為什麼如此緊張?面對孩子的教育,為什麼如此痛苦?
因為彼此之間沒有界限感,因為父母給的愛「太濃太重」了,因為父母太想掌控孩子的一切了。當我們的愛對孩子來說成為了一種負擔,那麼再偉大的愛都變了味,都成為了一種「偽愛」。
「偽愛」說白了就是一種「暴力愛」,即,「狠狠」地愛。它既有溺愛的一面,又有暴力的一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下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常常走極端,不是過分溺愛,就是使用暴力。過分溺愛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必多言,有個詞足以概括,就是「巨嬰」。溫室里的花朵哪裡經得起外面世界的風吹雨打,一旦離開父母的懷抱,巨嬰們的心理缺陷便一覽無餘。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使用暴力一樣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傷害,造成心理陰影,哪怕是冷暴力。
但是,讓家長們無助的是,不使用暴力就管不住孩子。你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孩子不聽,更不會記在心上。於是,以暴制暴,不是把孩子抓過來責罵一通,教訓一頓。就是使用冷暴力,讓孩子自我反省,什麼時候認識到錯誤了,再與其說話。似乎後者效果更好,當父母利用這種教育方法嘗到甜頭後,就會啟動「情緒自動模式」,以後再次遇到孩子出現同樣的或者是類似的情況,父母就會慣性的使用「暴力」來解決。
無論是「給糖吃」還是「打手心」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聽話,在我們的觀念里,如果孩子聽話了,說明他懂事了,懂事了便意味著長大了。
可是,這清晰的邏輯背後卻隱喻著:
聽話是,你可以閉嘴了;懂事是,你要學會察言觀色。
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講到:「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聽話」表面上是「一切都為了你好」,實際上大包大攬孩子的一切,從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志向選擇,到擇業、結婚、生子。孩子成了大人的傀儡,不允許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相愛相殺,捆綁共生。一如,曹保平導演說:「沒有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就突然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狗十三》就是想告訴我們,一代又一代就是這樣被父輩的思想綁架著長大的,總有那麼一段孤獨的歲月,沒人能真正聽懂我們內心的聲音。
那麼這種「捆綁式」、「操控型」的愛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
- 一是,被「掌控」的孩子性格更懦弱
研究表明,從小被父母「掌控」的孩子,性格普遍懦弱。一方面,做事缺乏主見。他們習慣了在條條框框內按部就班地做事,很少去觸碰其他不習慣的區域。「為你好」看似愛,其實是對孩子創造性的打壓。好奇心本是孩子的天性,一旦失之,創造力更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畏手畏腳,害怕失敗。因為,只要做錯了事就會被父母強行糾正,甚至會受到懲罰。於是,做起事來就缺乏活力和張力。我們常說「吃一塹長一智」,而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正確方式」做事,看似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實則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隱患。孩子畢竟有離開父母的一天,那時候他又該如何去應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又該如何去抵抗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 二是,被「掌控」的孩子更易焦慮,甚至厭世
太多父母,自以為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要多,所以,不理解、不溝通、不交流,渴望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理想中優秀、聽話、懂事、讓自己有面子的好孩子。他們教育孩子不是靠「熱暴力」——吼或打,就是靠「冷暴力」——把孩子涼在一邊。當孩子反抗時,父母也會「加大劑量」,進一步對孩子進行情緒控制。這「一熱一冷」看似把孩子整的服服帖帖。實際上,所有平靜的下面都是暗流涌動。被「掌控」的孩子因為情緒得不到及時的釋放,長期的壓抑會形成一種焦慮心理。
最可怕的而是,很多父母往往錯誤地以為孩子「變乖了」,變得懂事了。然而,他們何曾走進過孩子們的內心,去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焦慮帶來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輕則讓孩子開始厭學,就像《小別離》中的方朵朵。重則會產生抑鬱,就像《小歡喜》中的喬英子,甚至想通過跳樓來獲得解脫。這難道是父母們想看到的嗎?
畢竟,孩子不是我們手中任意揉捏的橡皮泥,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會反抗的個體生命。小孩的世界裡,非黑即白。父母想要對子女進行情感操縱,而孩子面對這種以愛為名的操縱,想要反抗,想要掙脫束縛。反抗掙脫無果後,大部分孩子會像李玩那樣成為「懂事」的大人,另有極少部分孩子則選擇了極端方式,以輕生來掙脫束縛。
- 三是,被「掌控」的孩子更喜歡逃避
「習得性無助」這個詞很少有人聽過,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一旦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會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說白了,「習得性無助」會給人一種心理暗示——無論我怎麼努力,都不會改變現狀,不如選擇接受。
被父母「掌控」的孩子更容易滋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因為父母越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變優秀,孩子就越想反抗。反抗的結果就是犯更多的錯誤,受更多的懲罰,被更多的調教。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聽任擺布,不再作無畏的掙扎。因為在他們心裡形成了一個慣性思維,即,努不努力一個樣,反正都無濟於事。
被「習得性無助」困擾的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不是積極去想辦法,而是習慣性的自我安慰。他們不會成為生活中的「不倒翁」,只會成為生活中的「葛優躺」。我們總是希望通過掌控孩子,來避免他們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或是誤入歧途。然而我們不知道,正是掌控的這個動作,促成了孩子們一直在逃避的命運。
每個糾結又擰巴,缺乏獨立意識,自卑膽怯,喜歡逃避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不肯放手的父母。
殊不知,在孩子的人生規划上,過分地加重父母的砝碼,只會讓孩子永遠無法「斷奶」!
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聽過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於,父母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
可惜,雙方或許永遠都等不到那一天。
現在想來,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也折射出我們的教育該有多失敗啊。我們固執地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管的嚴一點,替孩子考慮的多一點,為孩子的人生之路規劃的好一點,就是愛他們。可哪裡知道,這「一點」成為了孩子的負擔。有時候,孩子的人生之路非但沒有如我們想像的那般順暢,反而事與願違。
「我這都是為你好,你長大了就明白了」,幾乎是每個家長都在玩的套路。這句話幾乎是無敵的,沒有哪個小孩能夠逃脫!而「為你好」其實就是「掌控孩子」的代名詞。我們就這樣用自以為是的愛,為孩子畫了一個牢籠,禁錮了孩子的青春,鎖住孩子的一生。
這難道是愛嗎?絕不是!
有一種愛,叫做「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僅此而已,不應有任何附加條件。
孩子需要的,不是「你要聽話,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的「偽愛」,更不是「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應該......」,「我為了你……,所以你必須……」等道德綁架式的語言。若是真心為孩子好,就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不要把自己的虛榮、好勝、攀比心強加給孩子。
為人父母,在孩子的人生規劃中,要懂得適可而止!父母之愛,應該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就像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那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然,這段話是用來形容親情的。但是,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似乎也很得當。「不必追」告訴我們,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我們不必杞人憂天,不必越俎代庖,給孩子一定的自身空間,或許他會成長的更快樂,成長的更優秀。
那麼,做父母的到底應該怎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呢?
- 一是,給個性自由發展的空間,而不是用「他制他律」來約束孩子。
「最美莫過少年時」,少年是一個人的黃金階段,也是一個人最有衝勁的時期。衝勁意味著會犯錯誤,會失敗。而如果大人們為了防範他們犯錯誤,或是害怕他們「誤入歧途」,便對孩子進行「程式化」管教,並打著為了他們有個美好前程的旗號,用「他制他律」對孩子的人生之路進行「渠道化」引導和束縛。如此一來,孩子的個性就會被抹殺。
客觀地說,我們在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缺乏「容錯機制」的。我們太過期望孩子儘快成熟,儘快知道社會的殘酷性,從而在教育孩子時通常是反向激勵,或是說一些危言聳聽的告誡。很多的家長更是越俎代庖,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鋪墊好了人生之路。一旦發現孩子「跑偏了」,便會毫不留情地拽回來。
這種被束縛,被掌控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他們既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又缺乏解決困難的信心。所以,愛他們就要給他們自由馳騁的空間。說白了,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而不是背著他們走完這一生。
況且一個蓬勃發展的社會一定是個性爭相迸發的社會,我們絕不希望看到一個暮氣沉沉的「無青年社會」。
年輕人就應該像梁啟超所說的那樣:
「年輕人應該如朝陽,如乳虎,如潑蘭地灑,如春前之草,如長江之初發源。」
這才是少年之幸!社會之幸!國家之幸!
- 二是,學會陪伴,請記住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意思就是說,父母要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羨慕之餘,我們是否想過「別人家的孩子」背後必定站著「別人家的父母」。
於我看來,普通的父母只會要求孩子「這麼做」,優秀的父母會教孩子「怎麼做」。一字之差,培養出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兩類孩子。前者習慣了按部就班,缺乏創造力,遇到困難常選擇逃避;後者則學會了融會貫通,更加有主見,也更願意接受挑戰。
所以,當我們直接拿起「別人家的孩子」這塊金光閃閃的牌子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時,可否也拿起「別人家的父母」這面鏡子好好地照照自己!
- 如果,在孩子學習時,你能夠自覺的放下手中的遊戲,拿起一本買來後便束之高閣的書,靜靜地讀一讀,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
- 如果,在孩子犯了錯誤時,你能夠做到不翻舊帳,不把負面情緒過度強調和延伸。而是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分析原因,幫助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 如果,在孩子成績下降時,你能夠做到不去大聲指責,或是實施冷暴力。而是多去鼓勵,多去幫助孩子分析成績下降的原因,助其迎頭趕上;
那麼,你的孩子一定也會變成讓他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有人說:「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動聲色的擺渡人。」不動聲色的默默陪伴,一定比河東獅吼般的指責、打罵更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三是,引導孩子,做一個思想和精神獨立的人。
哲學家弗洛姆曾說過一句話: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而操縱帶來的一個致命後果是思想和精神不獨立。思想和精神的獨立是一個人今生最大的財富。一個思想和精神不獨立的人,面對各種競爭和壓力,會感到無助和孤單,更會陷入恐懼的漩渦。
《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翁的驚人秘密》中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成年後從父母那裡獲得的越多,自己積攢的就越少;成年後從父母那裡獲得的越少,自己積攢的就越多。其實,何止是成年,少年或青年也是如此。
父母跟孩子,是一場厚重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親子之愛,在於父母對孩子日復一日的精心照料和悉心教導;更在於是父母懂得在孩子成長之後體面地退出。
正如文章開頭的那首詩所言: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的靈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ssm4BMH2_cNUgo8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