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問題誰起訴?公益訴訟,檢察院為民族地區生態保駕護航

2019-09-23     民眼看天下

作者: 范春艷 趙芳



「生態,是最大的民生。」雲南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樸素的生態保護觀念,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往往也生態優良。根據《雲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規劃(2016年-2020年)》,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雲南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重要的一項民生工作。此行,我們發現,有一個名為「公益訴訟」的新事物,在雲南民族地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德宏州檢察院以公益訴訟助力生態保護宣傳展板


所謂公益訴訟,是指對法律規定範圍內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或涉嫌犯罪行為,由檢察機關以「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檢察院,該院常務副檢察長趙成武告訴我們,生態文明是全社會最重要的公共利益之一,破壞生態文明的違法犯罪行為是公益訴訟的重點打擊對象。大理州是雲南8個首批公益訴訟試點州市之一。自2015年開展試點工作以來,大理州檢察機關共收集公益訴訟案件線索911件;辦理訴前程序561件,提起公益訴訟36件,法院已判決23件,調解6件。其中,環境資源領域訴前程序案件有504件,占訴前程序案件總數的89.8%,提起訴訟31件,占提起訴訟案件總數的86.1%。

大理州人民檢察院


在這些案件中,就包括「瀾滄江、金沙江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專項監督、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督工作、雙廊鎮生活污水排放、非法捕獵瀕危野生動物高山兀鷲……

成效是明顯的。趙成武說:「公益訴訟讓生態環境有了司法保護,對破壞環境的行為有巨大的震懾作用,引導大家知法、懂法、守法,培育起普通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目前,大家對公益訴訟的重要性有了認識,相關行政部門甚至還要求我們主動發現更多的線索。」 「還主動要求發現線索?被提起公益訴訟,是要坐到被告席上的。」我們不由得心生疑問。負責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大理州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副處長張宏芳解釋說,有的行政部門沒有執法權,這時候檢察部門以公益訴訟的方式介入,能對違法犯罪的行政監管對象產生極大的震懾,直接推動行政監管工作,幫助行政部門更好、更到位地履職。

大理州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副處長張宏芳


張宏芳介紹說,其他類的案件辦理、新聞媒體報道、12309平台以及公益訴訟聯絡員、鄉鎮基層組織反饋,都是公益訴訟的線索來源。在接到線索後,檢察機關通常採用「聯合執法」的形式對案件進行查辦。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遵循解決問題的目的,能以訴前建議解決的案件,就採取訴前建議。不能解決的,堅決提起訴訟,以法律武器維護公共利益。

我們了解到,2015年,雲南省選定了8個州市,作為第一批公益訴訟試點州市,其中,少數民族自治州有4個,即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檢察院的辦事大廳,我們也看到了該檢察院以公益訴訟為切入點助力生態德宏建設的展板。在為期2年的試點工作中,德宏州所轄的5個基層檢察院都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法院開庭審理後支持檢察機關的所有訴訟請求,判決生效且勝訴率達到100%,其中大量案件涉及垃圾填埋、林地恢復、水域保護等。當法律的柔情輻射到山山水水,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陰霾退去,大地正在逐漸恢復生機。


以公益為目的的訴訟對於一般個體、群體而言,成本高、壓力大、耗時長,因而鮮少有人能堅持。由檢察院作為訴訟主體,則一舉解決了上述難題,能真正有效地解決現有的生態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go9gG0BMH2_cNUgHy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