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月光》會有續作麼?」
「如果觀眾想看的話,有。」
今年夏天,女性題材與懸疑類型劇豐富著暑期螢屏,藉由新的視角和特色表達,掀起諸多話題。
由劉紫微導演,五百監製,宋佳、喻恩泰、劉敏濤、黃覺主演的12集網劇《白色月光》,自8月19日起在優酷播出,並於昨日(8月28日)收官。其冷冽的文藝氣質與輕柔的女性視角,形成別具一格的「 她懸疑」觀感。
精巧的敘事離不開人的構思,然而,作為劇集主要創作者之一,導演劉紫微卻不想過多強調「人為」,在她看來,這更像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在接受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專訪時,她還透露了更多有關劇集幕後的細節。
0
1
白
「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張愛玲的這段話,是《白色月光》散發文藝范兒的劇名來源,也指向了劇集有關婚外情的主題。選擇這一主題的原因,則源於劉紫微個人對女性的關注與聚焦。
《白色月光》導演劉紫微
2017年,劉紫微在電影《我心雀躍》中書寫下懵懂少女的初戀情結,後來,她便開始思考如何講述一段有關「女孩長大後」的故事,「現實中有許多女性真的很不容易,既要管家庭,又要忙事業,還要兼顧自身的成長,我想這些都是值得講述的。」
找准了方向和目標,接下來就是對故事進行構思。
摸索之際,一位女性好友「福爾摩斯式抓出軌」的經歷,給了劉紫微些許啟發,「這個故事很有節奏感和懸疑感,還有一定的現實反思,讓我覺得是可以拍出來的。」
一次故事源泉與創作缺口的相遇,讓《白色月光》在構思之初多了些「偶然性」。而這樣的「偶然」也延續到了劉紫微與五百商量合作的階段,「其實我並沒有刻意去找他們合作,只是當初帶著一個大概的想法和五百見了面。」
「從一開始,我就希望讓《白色月光》以短劇的形式呈現,因為 短劇更適合先鋒題材,更加極致。巧的是五元文化那時正好要做短劇,也覺得我的想法挺好,我們就順其自然地開始創作劇本了。」劉紫微說。
儘管劉紫微在項目啟動前顯得有些「佛系」,可作品一旦開始籌備,她就變得「較真」起來。
在《白色月光》劇本創作期間,團隊的編劇陣容一直在調整。「第一個編劇的稿子與我預想的有些差距,寫出來的作品戲劇感更強,卻不夠貼近生活,而且她人在美國不方便溝通,我們就換了兩個女孩繼續創作。」
對劇本把控嚴格的劉紫微,在拍攝環節時也有著高要求,其中還有一段插曲——
在距離作品開拍僅剩一周時,劇組原本的造型、美術團隊拿出的服裝道具等並沒有達到預期。儘管時間緊迫,劉紫微還是選擇優先保證質量,決定重新招募造型團隊,並替換掉部分美術組人員,從設計到交工,所有造型流程全部推翻重來。
最終,在高效運轉下,《白色月光》得以按時開拍,劇中的服化道也呈現出不錯的效果。但注重品質的劉紫微依然有些遺憾,「如果時間和前期準備更充足,相信許多細節還能呈現得更好。」
0
2
藍
藍色代表著憂鬱,蔚藍的大海則為憂鬱增添了一絲深沉與澎湃。在《白色月光》中,處處可見的海景不光為全劇奠定了清冷、懸疑的基調,也是映射人心、表達情感的意象之一。
劉紫微說,「大海是有情緒的,這種情緒也是張一心境的表達:時而波濤洶湧,時而寬廣空闊。但人的情感有時是『收著的』,就像大海的暗流涌動。另外,作為視聽語言的一種呈現,海的狀態也代表著接下來的劇情發展,並非只是空鏡那麼簡單。」
顯然,《白色月光》的視聽語言中埋藏著諸多細節。除了大海,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道具也可能隱喻劇情走向。例如一包簡單的濕紙巾,便是丈夫出軌的「鐵證」;一隻破碎的玉鐲,象徵夫妻關係破裂;甚至一對戒指、一張蠟筆畫、一座雕塑,都蘊含著對人物心理的描寫。
與「高密度」道具、意象相對應的,是劇中大量的留白畫面。這不僅是劉紫微個人影像風格的延伸,也是《白色月光》「 意識流敘事」的側寫:儘量「去情節」和精簡台詞,主要依靠演員表演和視聽語言,來放大人物的內心戲和潛台詞。
劇中,宋佳扮演的張一有個特殊的習慣:每逢遭遇現實重壓或情感衝擊,她都會走進一個無人的角落,從包里拿出一根煙仔細地聞。
張一有孩子,丈夫不抽煙,「只聞不抽」是她為融入家庭做出的妥協。但她也無法徹底扔掉那包煙,只因焦慮時刻充斥在這個女人心裡。劉紫微說,這個習慣代表著張一心中的不得已,多方的重壓剝奪了她的自由,哪怕只是些小小的私慾。
為了更細緻地捕捉一名處在婚變漩渦中的女人心理,在設計動作以外,劉紫微有時還會參與到攝像工作中。例如張一游泳時的水下鏡頭以及她逛夜店前化妝的畫面,都是由導演親自拍攝而來。劉紫微認為,這些都是值得品味的「 細緻的情緒流動」。
在通過鏡頭拓寬敘事空間的同時,《白色月光》也藉助手持拍攝的「呼吸感」,為劇集賦予懸疑色彩。但針對「懸疑劇」這一標籤,劉紫微卻表示不太認同,「我並不想給《白色月光》多麼明確的標籤或定位,因為 它代表的只是一種情感的輸出。或許看起來有些抽象、籠統,但女性的情感世界可能也正是這個樣子。」
0
3
黑
揭露一場婚姻破碎的真相,本質就是還原人物「黑化」的過程。通過事先埋好的懸念,《白色月光》呈現出抽絲剝繭的敘事節奏。劉紫微說,「劇集的前後六集是相互對應的,每個角色都像拼圖一樣,用各自視角來還原整個真相,觀眾也才能理解張鑫、楊雁為何走到這一步。」
作為婚變的受害者,張一也經歷了一場從「白」到「黑」的轉變。她本是一名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成功女性,卻在懷疑丈夫出軌時,翻手機、跟蹤、偷拍……用自己曾經不屑的方式驗證猜測。
第一次直擊丈夫「出軌」後,她躲在車裡嚎啕大哭,完全無視坐在身後的女兒;第二次,她找來閨蜜,雙眼含淚地訴說內心的苦悶與不解;第三次,這個女人已經沒有了眼淚,只是通過摔手機泄憤;第四次,她乾脆策劃一場「陰謀」,將丈夫出軌的事實曝光。同時,她也終於點燃了那支許久未抽的煙……
「宋佳的哭戲真的給了我很大震撼,每一次哭的程度不同,但情感都十分充沛。」談及演員表演,劉紫微還分享了選角思路,「這是一群非常成熟的演員,有些劇本里沒有寫的東西,他們能憑自己的理解演繹出來。之所以選擇喻恩泰和劉敏濤,正是看中了他們在表演上的『 欺騙性』。」
劇中,喻恩泰和劉敏濤既呈現了張鑫、楊雁作為「慈父」「慈母」的光輝形象,也演繹出一對出軌男女的苟且與膽戰。 但相比於展現「是」與「非」兩種極端,劉紫微更看重人物在道德兩岸的徘徊。
「我不願意給角色和演員貼標籤,就像『小三』『渣男』之類的,尤其不能讓演員帶著這些標籤去表演,會失去層次感。另外,張鑫和楊雁其實代表的是兩個懦弱的中年形象,他們更貼近現實生活,還顯得更有立體感。」
通過為人物設置黑白兩面,《白色月光》在反轉與矛盾中呈現出更強的戲劇張力。但在故事以外,劉紫微還要面臨一場「黑與白」的辯駁。
在劇集彈幕中,時常有質疑之聲飄過,這些都被劉紫微看在眼裡。「在題材上,有關婚姻的人和事其實就那麼多,要完全出新是不現實的。在導演風格上,可能許多觀眾之前沒有看過我的作品。《白色月光》是這樣,以後我也還是這樣,大家慢慢就理解了。」
在回應爭議的同時,劉紫微也分享了收穫,「拍攝《白色月光》總共用了58天,平均每5天一集,時間基本是充裕的。但現在很多韓劇、美劇都是7天、12天一集,有更長的周期去打磨。希望未來行業能給予更多時間,相信我們所有的提升空間都能得到落實。」
輪值編輯:彤仔
作者:任拾
編輯:月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cu-OnQBURTf-Dn5wX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