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給大家講三個故事。
壹
有天,一位古代皇帝在瀏覽書畫時,一幅宋人畫的《子母雞圖》抓住了他的眼球,畫上母雞帶著幾隻小雞覓食,畫面溫馨祥和,皇帝觸景生情……
宋 佚名 《子母雞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曾經全世界離他而去,只有奶媽為了他放棄全世界,好在歷經千帆如願以償與奶媽結成連理。如今,他不奢求開疆闢土、指點江山,只求家庭和睦、宜子多壽,為了定格這個有愛的瞬間,皇帝下令讓造辦處燒了一組鬥彩雞缸杯。
對,就是大家熟知的那個被賣出2.81億高價的雞缸杯。
世人從不吝嗇對它的讚美,它造型新穎、裝飾清新可人、工藝精湛,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白釉柔和瑩潤,也被當成是明代彩瓷最高水準的代表……
這位皇帝開創了全新的鬥彩技術,用青花顏色勾勒出線條,再用紅、黃、綠等多色在瓷釉上進行繪畫,入窯中進行低溫燒制兩次,成品率很低,但燒製成功的瓷器釉面栩栩如生,絢麗多彩,極其好看。
鬥彩雞缸杯 故宮博物院藏
他以為有了克服高難度燒制技術的恆心,就能感動上蒼求得「家和萬事興」,事實證明他太天真了,又或者是他還不明白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戰場。
他寵愛一生的貴妃在38歲高齡產下一皇子,可惜未滿周歲便夭折,她也因故不能生育。據傳,性情大變的貴妃還抱著「既然我不能生,你們也別想生!」的想法,加害於宮裡每一個妃嬪及其子嗣都,以至於早年這位皇帝膝下竟無一子女。
貳
1481年,江浙、山東、四川等地都出現了天災,農田顆粒無收,百姓相繼逃難,流離失所,同時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也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
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作為一國之君總該有點作為吧?是的,深處宮中的皇帝坐立不安,來回踱步眉頭緊皺思考著解決辦法……終於,他毅然決然地走進書房,提起筆……畫下了一幅《歲朝佳兆圖》,祈求上天保佑大明朝的天下,希望新年伊始萬事有個好開端。
《歲朝佳兆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他的畫中,鍾馗正用犀利的目光緊盯著飛來的蝙蝠,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頭,小鬼雙手捧著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盤,寓意「百事如意」,整幅畫造型準確,眉目傳神,人物面部也用淡彩暈染出立體感。
畫幅右上方有皇帝的題詩:「柏柿如意。一脈春回暖氣隨,風雲萬里值明時。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歲朝佳兆圖》題詩
雖然應對內憂外患的辦法沒有想出來,但是從極具巧思的布局謀篇、簡勁流暢的線條、淡雅的設色、精到的筆墨中,能看出來,這位皇帝確實是在用畢生的藝術修養為黎民百姓祈福,咱們不能說他不夠努力!
叄
1464年,一個少年在一夜之間成了一國之君。18歲,血氣方剛、鋒芒畢露的年紀,換做是誰擁有整個江山,都想大刀闊斧地作為一番。
為了穩固江山,有的人殺盡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有的人逼親生父親退位,還有的人甚至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放過……可誰也沒有料想到,這個18歲的新皇帝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窩在書房裡祈求全國上下一團和氣!
《一團和氣圖》 故宮博物院藏
新皇帝登基後,沒有廢舊立新,沒有清算舊帳,卻畫了一幅畫——《一團和氣圖》,畫面正中盤腿坐著一個體態渾圓的彌勒佛,他咧嘴捧腹,也確實符合「一團和氣」的字面意思,但細看後卻發現這幅畫略微有點詭異。
怎麼一個人會有三雙手?
於是你擦亮眼睛準備看個仔細,終於發現這不是一個人,是三個人!
第一眼看出來的彌勒佛,原來他的臉是由另外兩個人的側臉拼起來的,他的雙手搭在另外兩個人的肩上。
左邊的人戴著冠,是個道士;
右邊的人包著頭巾,他是個儒者。
整幅作品構思巧妙,設色典雅,人物衣紋頓挫有致,似金鉤鐵畫,細勁流暢;人物造型詼諧,生動傳神,畫上還附有作者親題的一段文字,指明了畫中三人的身份。
一團和氣圖贊
從題詩得知,畫中三人分別是文學家陶淵明、道士陸修靜、高僧惠遠。
自晉代民間就流傳有關於這三人的佳話,高僧慧遠住在廬山東林寺,三十多年送客不過虎溪,但遇到儒士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來訪,送別時竟不知不覺間送過了虎溪,引起虎嘯聲聲,三人相視大笑,世傳為「虎溪三笑」。
宋 佚名《虎溪三笑》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所以在這幅畫里,這三個人代表的也就是三大流派——儒、釋、道,新皇帝借「虎溪三笑」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宏圖偉志」:希望以後不僅小家一團和氣,「儒釋道」三大家也都能和平共處。
總的來看,這位新皇帝費盡心思用這種極具現代感的畫中畫構圖,幾乎符合了漫畫的所有特點,卻在主題上絲毫沒有諷刺的意味,可見世界和平是他最真摯的願望,不摻雜任何戲謔成分。
但是很多人還是困在一個問題里出不來:為什麼一個大有前途的少年這麼 「不熱血」,好端端地18歲的年紀就有了81歲的心態?
如果你小小年紀也曾被捲入到父輩奪門復辟的政治鬥爭中,或許就會理解他為什麼這麼渴望平靜。
1449年,土木堡之變,他的父親在戰場上被擄走。
1452年,叔叔奪走了皇位,他被廢為沂王。
1457年,父親因奪門之變而復辟,他重新做回皇太子。
他數度被捲入叔父們的奪門復辟的政治鬥爭之中,這些常人不曾有過的經歷造就了他謹慎敏感、甚至有點懦弱的性格。
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猜到了這三個故事其實說的是同一個人——明代皇帝朱見深,他一生天真,也一生「平庸」。
明憲宗成化帝畫像
關於明憲宗成化帝,很多人是通過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朝那些事》了解到的,然後把過多的目光都投射在他的奇聞異事上,以至於我們似乎忘了其實成化皇帝還是個熱衷書畫,內心寬仁的藝術家。
他沒有安全感,喜好寧靜;他一生小心翼翼,據說還因為壓力過大造成口吃,在我們看來,他用藝術寄託所有心愿,把主動權交給上蒼……處理每一件國之大事都顯得幼稚可笑。
說到底,他不過是帝王家權力交替的血雨腥風裡的受害者罷了,只可惜他一生浪漫,用錯了地方。
-End-
內容來源:寶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Z5WZ24BMH2_cNUgJr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