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0時差,從一則小故事開始。
在你們身邊,就在大叔公號的讀者之中,有這樣一個勇敢的女孩,她叫 Alice。
大叔在後台收到了 Alice 的留言:
「大叔,我看過了許多你寫過的關於愛情的文章,從一見鍾情到分手到復合甚至出軌了該怎麼辦,但我覺得你少寫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初戀。」
「我的初戀,可能和很多人一樣,發生在大學時代。說來也很簡單,就是一起上上課、一起參加課外活動,就這樣彼此認識、彼此了解,他也幫過我許多…… 我想,喜歡上他是件很自然而然的事吧。」
「漸漸地,和他之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觸電般的牽手、擁抱、親吻,第一次旅行,當然還有…… 第一次美好的性經歷。」
「畢業之後,他去了另一個城市,而我回了老家,我們就這樣分手了。不是因為我們之間產生了什麼矛盾,只是對異地戀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恐懼。所以,繼續下去似乎不切實際。」
「回家後,我有了穩定的工作,沒過兩年,經過父母和親戚的介紹,我和現在的丈夫組建了家庭。」
「去年的十一長假,時隔四年,我第一次回母校參加大學同學聚會。之前都沒去,說實話,是有點怕遇見初戀。不過這次老同學盛情難卻,我就去了。」
「在簽到處,你知道嗎,老遠老遠,我一眼就發現了他的身影。那一瞬間,我甚至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想逃避,還是在期待和他的重逢。我心跳加速,血壓一百八,開始糾結要不要主動去和他打招呼,或者被他發現的時候,我開口第一句話該怎麼說。」
「然後我突然意識到:天哪,面對自己的初戀,即便已經分開了四年,但我現在再看見他,居然還有…… 那種初戀般的感覺。」
以上幾條,Alice 都是用語音消息發來的。這之後是十分多鐘的沉默,接著 Alice 改用文字,繼續跟我說:
「大叔,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我很珍惜現在的家庭。我和先生都已經準備要孩子了,他爸媽待我也很好,我們兩家人相處都很融洽。」
「從國慶的大學聚會以後,我和初戀就會時不時在微信上聊一聊。哎呀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不淡定了。我好害怕自己會做什麼蠢事、傷害我的丈夫、也傷害我們雙方的家人。」
「你說:我是不是個壞女人?丈夫對我這樣好,我怎麼還可以對初戀這樣念念不忘?我該怎麼辦?」
聽完她的分享,我答應會認真思考下這個問題,並搜集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徵得 Alice 的同意,大叔把她的故事作為今天這篇推文的第一章節。
我回過頭去在後台留言庫里搜索了一下,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初戀」 這個關鍵詞,居然觸發了平均每周兩次的搜索結果。
只可惜,儘管大家很想看這方面的內容,可是心理學家對初戀的研究和理論甚少。大叔找了一大圈,算是能比較充分地回答下面兩個 Alice 想找到答案的問題,也希望能給更多有這方面困惑的讀者朋友,一些心理學能夠提供的答案:
不要慌,不要怕。願意提問,願意思考,你已經很棒。我們一起,來找到答案,也找到自己。
我們人啊,從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打破自己身上一次又一次的 「第一次」。
我們的心理機制決定了:「第一次」 這三個字,天生是自帶光環的。而在初戀之中,我們還經歷著各種各樣代表我們成長、塑造我們這個人的第一次。
先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你在一個完全漆黑的房間裡,這裡有三盞燈,功率和亮度都完全一樣。
這時候如果我先打開第一盞燈,你一定會覺得這盞燈無比地光芒萬丈。再打開後兩盞,即便它們為這個房間貢獻的亮度和第一盞一模一樣,但在你看來,第一盞燈格外明亮、比後面兩個傢伙更加耀眼。
說白了,初戀也是一樣。假設我們的每一段愛情都是真愛的話,那麼初戀就有 「第一次」 的光環加持。
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Art Aron 教授是如此評論初戀的:
「你每樣經歷的第一次,比起之後第二第三次的經歷,肯定會被更加牢牢地記住。」
「初戀往往會讓人感到害怕。在這段關係開始之前,你可能會害怕自己遭到對方拒絕;初戀開始之後,你也會害怕自己會不會做出什麼事情,讓對方失望,或是擔心對方會不會讓自己失望。於是,害怕會牽扯出更多情緒:興奮、緊張、焦慮等。」
這些情緒,加上我們對美好的期待,就是 「第一次」 為何有光環加持的原因。
許多心理研究表明:在我們人生眾多的經歷中,凡是那些感情充沛又強烈的,會更容易被牢牢記住、回憶起來的時候更容易覺得歷歷在目、甚至當時的那些情緒會重新回到我們身上、二次體驗。
來自美國康奈迪克學院 Connecticut College 的心理專家 Jefferson Singer,多年來專注於研究人們的記憶,而他就特別關注過有關 「初戀」 的記憶。
Singer 教授表示:大多數人的初戀都發生在 15-26 歲這個成長的關鍵時期。
在這個年紀,我們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生活環境也產生多次變換,也在對這個世界的探索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總覺得這個過程行進得很迅速,而且有太多的記憶都歷歷在目,這正是因為在這段青春歲月,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 「第一次」。
初戀,可能只是這段日子裡許許多多第一次中的一個。但它很特別,因為戀愛是一段較長時間的關係,而有許許多多其他的第一次會和初戀交疊。
舉個例子:第一次在實驗室做實驗、寫第一篇論文、做第一次演講、第一次獲得獎學金…… 這些都是相對短暫的經歷,而如果你在經歷這些第一次的時候也正處於初戀之中,這些 「第一次」 會和你的初戀記憶交疊、一次次刷新初戀中的 「第一次」 光環。於是就變成了:
「第一次在實驗室做實驗,拍了視頻分享給 ta」
「第一次寫論文,是 ta 陪著我去列印的。眼看著就要來不及交了,還好 ta 跑得快,幫我在截止時間前最後一刻塞進了教授的信箱」
「第一次做演講,台下的 ta 一直在用眼神為我加油、為我鼓掌」
「第一次獲得獎學金,本來是我想請初戀吃飯的,結果 ta 為了給我慶祝,還是 ta 掏的腰包。本來都說好了要 AA 的…… 哦對哦,在我們開始 AA 制之後,這還是第一次打破」
…………
看到了嗎?那麼多的第一次,一而再再而三地都在和自己第一次愛上的那個人發生各種交疊。所以初戀,這場人生第一次的戀愛,本身就已經足夠強大,偏偏在初戀之中我們還經歷著各種各樣代表我們成長、塑造我們這個人的第一次。
所以,親愛的 Alice:你跟大叔說到的這些,真的不能代表你是個壞女孩。你其實再正常不過,換了誰都會產生同樣的反應。更何況在同學會上,你的初戀對象就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這場重逢又發生在你們談戀愛時所處的大學校園。此人此景,觸發此情,實屬人之常情。
但大叔也知道:那些常見的、可以被理解的現象,未必能讓人心安。初戀對象的出現,已經擾動了你此時此刻的平靜生活。所以,在明白自己為何對初戀如此難忘之後,我們要再來看看:心理學家有沒有哪些建議,在此時此刻能給予我們幫助和力量呢?
上面我們已經看到的是:想起初戀很正常,特別是在認認真真為初戀付出過感情和真心之後,這段記憶真的就是如此強大。
但是,想得起,不代表放不下。像 Alice 這樣,明確表示自己現在家庭生活快樂穩定、反而是初戀的出現讓她心神不寧、擔心會傷害到家人的情況。我們可以努力嘗試做到的目標是:
學會和這段記憶和好,讓它和他都成為美好的過往,然後帶著這份美好,繼續和現在的他,過安穩的生活。
首先大叔要建議 Alice 的是:暫時切斷和初戀頻繁的微信聯繫。
如果說國慶那場同學聚會是初戀 「復燃」 的導火索,那這之後你們加上微信又頻繁溝通,就是這段時間以來讓你越發心神不寧的助燃劑。
這不是說和初戀之間不能有任何聯繫,但你要先給自己一個清凈的空間和一段時間,來完成下面的步驟。等下面這些做完以後,你會心生處理初戀的信心和能量,到時候再面對那個過去的 ta,你會有更加篤定的姿態。
SO,我們先從以下 4 步開始。
1. 允許自己想起初戀,但規定明確的時長、和回憶的方法。
認知心理學上有個很有趣的 「白熊效應」。假設你很想忘記自己見過的一頭白熊,於是你就叮囑自己說:
「忘掉這頭白熊、忘掉這頭白熊、不能再想起那頭白熊了……」
結果呢?這個咒語你念得越多、反而會把白熊記得越深。這個時候,我們其實可以依靠一種更靠譜的做法。
美國心理諮詢師 Jay Dixit 在今日心理學網(Psychology Today)的專欄 「第一次的力量 The Power of First Experiences」 中,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
我們可以在一天中設定一段固定的時間,去想念和回憶我們的初戀。除了規定具體的時長,還應該有計劃地做一些回憶的具體動作,比如:
先回憶一件具體的場景,然後再分析當時對方說的話、做的事,你是如何反應的、最後事情如何發展了、你又有什麼情緒?
每次在你過生日、ta 過生日、你們的紀念日、情人節等等重要日期的時候,你們是如何為對方安排 「驚喜」 的?對方喜歡、珍惜你的安排嗎、尊重你的努力嗎?反過來,ta 為你過的生日,你又怎麼看?
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勾勒出了一段感情中,怎樣的你、怎樣的 ta?
設定一個時間,比如中午的 30 分鐘,也設定一個具體的回憶任務。時間一到,就中止。這種 「回憶練習」 進行了三次之後,那就可以進入下一步。
2. 思考:我的初戀,塑造了我怎樣的愛情觀?
人生經歷最大的價值,就是為我們的此時以及未來,提供參考和借鑑。
既然關於初戀的記憶如此深刻、當時的經歷又是無比用心的結果,那就一定要珍惜這段經歷,給它 「利用」 起來!
你可能要說了:「嗯對,經歷了初戀之後,我找的第二任、肯定比第一任要更優秀吧?更適合我吧?」
—— 聽起來還挺有道理的,但恕我直言,這種想法天生就不健康。
說回上面美國的那位 Singer 教授。他說:
「我們很容易把現任和初戀對象進行對比,這實際上是把我們的第一任當成了一個模板 (template)、或是一個進行比較的基準線 (baseline)。」
這樣做最大的壞處就是:忽略了生命的流動性 (fluidity)。
你對 ta 的記憶可能停留在那年那時那地,但此時此刻此處的你和 ta,都已經改變了啊。哪怕你們能重逢、兩人此時此刻再來一次,未必那個時候你們為彼此能做到的事情,現在還能成為現實。
所以更重要的是:你們彼此當時共同努力營造的美好,是如何做到的?那樣的結果到底美好在什麼地方呢?
想清楚這兩點,你也就更能明白:自己在一段愛情中,究竟渴望什麼、究竟能做什麼、以及對方能為自己做到什麼。
還記得我們上面說過的第一點,你在允許自己回憶前任的時候,要設定具體的回憶方式嗎?這樣做的好處這會兒就體現出來了:
比如你在比較自己這幾年來的日記,發現初戀給你準備的生日禮物,每次都能抓准你的興趣愛好、又能有一些小驚喜,所以是愛好能滿足,驚喜又到位,真是個可遇不可求的戀愛對象。
面對這段回憶和分析,你要做的不應該是 「要求我的現任也能這樣」,而是要思考:過了這麼多年,我的這一點有什麼變化嗎?如果沒有的話,我現在的 ta 是否有做其他什麼滿足我這一點要求的事情?
也許你的現任,對生日和紀念日這種東西完全不在乎,而是一個把每天都過得平凡、安穩、踏實的人。但 ta 總會記得你的口味、咖啡和茶都不會加糖、水果總是飯後三十分鐘準時為你準備好……
而你自己會堅持,在特殊的日子為現任準備各種小驚喜,對方似乎對這些不是很感冒,但是他對你的努力表示尊重和感謝,你送他的東西他也都有好好留著,放在家裡顯眼的位置,表面從未積過灰塵。
於是你懂了:自己需要的,不一定是 「特殊的日子要怎樣過」,而是對方能給自己安穩幸福的同時,ta 能看見你對特殊日期的愛好、也能響應你在這方面作出的努力。
梁靜茹唱的 「其實愛對了人,情人節每天都過」,此時此刻你對這句歌詞的理解就可以變成:「情人節那天的浪漫,和每天的幸福安穩,其實都不衝突,你都能擁有」。
以上兩步,是通過理性分析化解衝動情緒的良方,也是幫助你找准自己愛情觀的妙招。
3. 慢慢把自己注意力的焦點,轉向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目標。
在上一步的末尾,我們其實已經從單純的回憶過去、開始構建自己對當下愛情觀的理解了。
不過在上面的回憶和分析中,主角都是你和你的初戀。現在你需要慢慢地,把主角變成你和你身邊的現任。
接著上面在特殊日期送禮物的那個例子:
現任對日期的不敏感,可能一開始我是不舒服的,但我現在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所以他的這種做法我是可以達成理解、學會欣賞的。
然後你需要做的是,問問自己: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我的餘生,想要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我們還是先從小問題開始:
到了 2050 年的生日,現任還是給我做同樣的一桌飯菜,我會珍惜嗎?
再問大問題:
我想不想要孩子?什麼時候要?我的伴侶想不想要?為什麼?
將來會不會想要換一個城市生活?伴侶如果是只求安穩不想要變化的話,我能說服 ta 嗎?怎樣的情況會出現 ta 能反過來說服我留下?
怎樣的關係問題是原則問題?我的底線是什麼?Ta 有和我溝通過 ta 的底線嗎?我們之間就這些問題有溝通過嗎?
這些問題的微妙之處在於:也許同樣的問題,你和初戀之間早就有探討過、期望過。也許你們都說過:啊、我們倆人都喜歡孩子、將來要怎樣教育孩子;你們將來都想換一個地方生活、可以一起去大理;你們也曾溝通過彼此的原則、也在達成默契之後心裡一陣暖流……
但現在要做的是:當你對這些事情經過前面的步驟、回憶、也思考清楚之後,你可以把現任放到畫面中央,再來問一遍同樣的問題。
有的人會在思考過程中就找到答案, 有的人會發現找不到答案,於是找現任來溝通。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同樣的一段記憶,現在已經變成推動此時此刻你的生活、向著未來你們二人可以塑造的樣子,去推動了。
4. 學會和反覆的記憶相處,也爭取現任的理解。
還需要叮囑的一點就是:初戀的記憶,總還是會閃現的。
上面三步,需要練習、需要時間和空間,而這些,也需要現任的理解。
如果你的現任能理解、能給你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那麼恭喜你。
如果不行…… 把這篇文章甩給 ta 看。想起前任,不是一種執念,也不代表你不愛現任。這反而是一個審視親密關係的契機,而你在這個過程中付出的思考,其實正是為了當下的關係能有更遠的未來、作出的努力。
現任的不理解、阻撓、甚至是惡意的曲解,反而會讓 「那個美好的前任」 更加突出 —— 你會越發活在過去,對此時此刻的生活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實在遇到無法溝通的現任、但你又很珍惜現在的關係時,可以試試心理諮詢。受過專業訓練的夫妻、家庭心理諮詢師,可以幫你們理清頭緒、促成理解。在兩人共同諮詢之前,你也可以先試試單人諮詢,讓諮詢師幫你梳理自己的處境、也就 「如何讓現任理解你、配合你」 找到策略。
如果你已經抽空完成了上面的步驟,你也可以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做過什麼、想到過什麼,分享給諮詢師,這會幫助諮詢師更快地了你,也更了解你現在的 ta、以及你初戀記憶中的另一個 ta。
完成上面這些步驟之後(或是在諮詢師的引領下、你已經看清楚了自己和初戀所處的位置之後),你就會很清楚:接下來再想起初戀時、要怎麼做;倘若初戀再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你要如何對待。
其實大叔覺得,Alice 是幸福的。她的現任丈夫對她很好,她自己也說,兩個大家庭相處都很融洽。我相信只要她按照上面的方法,試著正確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初戀記憶,那她離安穩的幸福,真的就不遠了。
不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故事。
我們今天的文章從一則故事開始,那讓我們以另一則故事收尾。
美國就有這麼一位女性,Denise Pavone。Denise 的初戀是在高中,和一位名叫 Jeffrey Storck 的帥小伙打得火熱。
這張照片攝於 1970 年代,是 Jeffrey 和 Denise 一起參加高中舞會時的合影,倆人當時正出於初戀的熱戀期。(圖片來源:Mark Gail / The Washington Post)
可惜高中畢業之後,兩人因為一些沒說清的誤會鬧了彆扭、再加上兩人被身處二地的不同大學錄取,因此他們的初戀也就這樣戛然而止。
Denise 後來和另一個男人組建了家庭,還生了三個孩子。不過她的婚姻生活並不順利,一段時間以後,以離婚告終。離婚後,Denise 搬家去了美國首府華盛頓生活。
巧了,Jeffrey 大學畢業之後也就一直在華盛頓工作生活,兩人的住處相隔不遠,但此時他們兩人還不知道:初戀情人,就近在咫尺。
有天 Jeffrey 在逛臉書 Facebook,突然系統提醒他:根據你的朋友圈關係網和周圍人的地理位置,我們發現了你小時候的親密朋友 —— Denise Pavone。
Denise 以前的姓氏不叫 Pavone(在美國,一般女性結婚之後,會把自己的娘家姓,改為男方的姓氏),所以 Jeffrey 一看就知道,自己的初戀情人已經嫁人了(或者,至少是嫁過人了)。
而這幾十年來,Jeffrey 一直沒能忘記 Denise,他從未和任何女性步入婚姻、組成家庭。
Jeffrey 很紳士,怕打擾 Denise 太多,就沒有莽撞地直接申請加 Denise 好友,而是發了一條 「陌生人問好消息」(Facebook 允許用戶在正式互加好友前,雙方互相用簡單的一條短消息問好)。
後來的故事你們想也能知道了,Denise 收到初戀情人的消息,很是開心,兩人又驚喜地發現高中時期最愛的初戀,原來此時此刻正是社區里的鄰居!
從 1970 年的分離,到 2010 年兩人重修舊好、步入婚姻。53 歲的 Jeffrey 和 52 歲的 Denise,彼此見證、也收穫了一場跨越世紀、從初戀走向永久愛戀的人生旅途,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Storck 夫婦。
2010 年 6 月,Jeffrey 和 Denise 跨越世紀,將高中時期的初戀,在年過半百之後,終於執子之手、步入婚姻。(圖片來源:Handout)
這裡還有個小細節:Denise 二婚後,並未抹去前任丈夫給她留下的 Pavone 這個姓氏,而是直接把初戀情人的姓氏 Storck 加在了原有姓名的後面,全名變成了:Denise Pavone Storck。
畢竟,她和前任也擁有過真正的愛情,三個孩子也是那一段愛情的結晶。美好的記憶就總有美好的溫度,值得被尊重、被紀念,無須抹去。
Jeffrey 也很認可這一點,他愛的就是 Denise 的細緻和用心。
這裡我們要提到另一位心理學家:來自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 Nancy Kalish 教授。她的研究發現:那些相逢後重燃愛火的初戀、甚至能像這個故事中、年過半百終於執子之手踏入婚姻殿堂的 CP,都有著以下三個特徵:
也許,你不是 Alice,你也不是 Jeffrey 和 Denise。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段初戀也有各自的刻骨銘心。但有一點你一定要記住:
初戀也好,二戀也好;二戀是遇上了適合的人也好,還是只適合了一陣子並非一輩子也好;最終是換了新的對象也好、還是在命運的撮合下找回了初戀前任也好……
認真過好當下的生活,也用心對待過去的記憶,美好的東西,總會從你生命中的角落,透出耀眼的光。
祝福看到這篇文章的每一位朋友。也再次感謝 Alice,這是大叔寫公號文章一年半以來,第一次收到這麼完整的故事、作為寫作的選題和靈感。
另外,就像 Alice 提到的,大叔真的已經寫過很多關於 「愛情」 這個話題的文章了。我把這些文章歸集了起來,你只需要在後台回復 愛 這個字,就能讀到:一見鍾情會是真愛嗎、怎樣的愛情有毒需要分手、前任為何難以放下、分手的痛如何療愈、怎樣的情況可以考慮復合、伴侶出軌了怎麼辦、愛情和友情如何區分、友情如何升華為愛情……
世界和我愛著你,
無論如何,記得要愛,要幸福。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用到的文獻資料:
[1] Ellen McCarthy o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6). Why we never really get over that first love.
[2] Jay Dixit on Psychology Today (2010). Heartbreak and Home Runs: The Power of First Experiences.
[3] Kelly McGonigal on Psychology Today (2012). 4 Science-Based Strategies for Getting Over an Ex.
[4] WikiHow.com. How to get over your first love.
[5] Paula Ganzi Licata on Newsday.com (2010). Facebook helps find old friends and new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