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善寺,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舊城址的東北角。是一座保留有遼代(公元916~1125年)建築風格的佛寺。原建築多已被毀,現僅存建於遼代的大殿和建於明清時期的天王殿、金剛殿。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12.08米,單檐布瓦廡殿頂。殿內立柱用材粗壯,具有明顯的側腳和升起,各柱卷殺圓潤,柱網布局為移柱、減柱並用,室內僅用四根金柱。減柱造的平面是遼金建築中常見的結構方法,尚未見於遼代以前的建築。梁架結構為抬梁式徹上露明造。明間四椽袱後對乳袱用三柱,次間大椽袱施中柱。
梁架脊樟下用叉手,以下各樽用托腳,又手上端交接處用大斗及丁華抹頜拱承托,斗下用侏儒柱駝峰墊在平樑上,上下平樽用隔架斗拱置於樑上。次間脊樽下不用蜀柱而只用大叉手,斜撐在上平團的攀間枋上,叉手交接點承托脊樽盡端。大殿檐柱14根,各柱頭上施雙翹五鋪作斗拱一攢,每間用補間斗拱一攢,形式為盧斗提高一材一樽,下施蜀柱,單翹四鋪作。殿頂為出檐深遠、弧度平緩的廡殿頂。碩大的斗拱比例,使大殿出檐長至1.82米,約為柱高的55%。此外,殿內還保留有遼代壁畫。
開善寺大殿構造嚴謹、實用,整體外觀樸素、穩重,表現出早期木構建築的風格特點。大殿大木自建立以後,未經過大的維修,故較好保存了始建時的原始狀態,對研究早期木構建築有很高的價值。
開善寺俗稱"大寺"、"大佛寺",由於建築歷史悠久,人們對其始建年代說法不一,傳說先有大佛寺,後有新城縣。現存木結構為遼代遺物,為目前僅存世的八大遼代建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