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8~14歲每天至少運動1小時 沒達標,不愛動?家長這樣做

2019-08-02     優米MaMa

昨晚,9歲的小侄子氣呼呼的打來電話:

「姑姑,為什麼我作業寫完了,爸爸還不讓玩輪滑,你上次不是說我認真寫作業,老爸就會讓我玩輪滑嗎?」撫額長嘆,肯定是我那不爭氣的表哥,又讓侄子看書了。

「多多,你把手機給爸爸,給姑姑5分鐘,一定讓你滑輪滑」。

接通表哥電話後果不其然:「那小子,這學期數學成績下降了,假期我讓他補補課,下午1小時的輪滑時間我安排了數學課,再不加油以後就只能做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大老粗了」。

於是,為了爭取小侄子的輪滑時間,我這個小姑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跟表哥討論了半小時,好在最後結果讓人滿意。

生活中像表哥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認為孩子打籃球、踢足球、玩輪滑就是浪費時間,有那時間還不如寫寫作業、看看書。在他們的觀念里,體育搞得再好長大了也是個力氣活,只能做個五大三粗的粗人。

四肢發達真的就頭腦簡單嗎?恰好相反,四肢越發達,頭腦越聰明。

其實,很多腦科學家都研究過四肢運動和大腦發育的關係,至今沒有任何一個研究表明,四肢發達會導致頭腦簡單。而越來越多的實驗發現,與此相反的是:四肢發達反而會促進大腦的發育。腦神經科學家Terrence Seinowski就曾說過:「讓孩子運動和到處跑,是促進大腦發育最應該做的,它不僅能讓大腦適當休息,還能促進大腦神經元生長

Terrence Seinowski帶領學生,通過光敏感儀器觀察了一組6~12歲孩子的大腦,他們有了如下發現:

不運動時的大腦:研究人員發現,當孩子們的身體保持一段時間靜止時,儀器顯示孩子們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會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神經傳達物質的分泌液停滯。簡單的說就是,沒有運動的大腦,大腦的發育會減慢,趨於平穩。

運動時的大腦:但當孩子們開始運動時,研究人員驚喜的發現,流向大腦的血流量增加了,那些攜帶神經傳達物質的分泌液量也提高了。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剛開始運動時,孩子大腦的細胞質灰質和白質也開始逐漸增多。而大量腦科學實驗證明,通過運動能提高神經傳達物質、大腦灰質和白質這三類物質含量。恰恰這三類物質與孩子的注意力、思考能力、大腦的靈敏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大腦發育越充分,這三類物質含量越豐富。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那些頂尖常春藤學府,在招收學生時往往更看中體育特長生。眾所周知常春藤在挑學生時胃口很刁鑽,但對「通過體育特長進入藤校」這條路卻很少有阻難。

不僅在美國,英國同樣看重孩子的運動能力,在我們熟悉的英國伊頓公學,學校本著「運動第一,學習第二」的宗旨,培養出了17位英國首相,36位十字勳章獲得者。你看,四肢發達不一定頭腦簡單,結果正好相反,越運動,越聰明

家長需要改變觀念:運動不僅沒有壞處,還會對學習有促進作用

很多家長生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給孩子報各式各樣的早教課。我同事老王,這個暑假花了3萬給兒子報了一個全腦開發課程,據說這個課程報名很火爆。其實,老王完全沒有必要報所謂的什麼全腦開發課。

TED上有一集演講題目是《運動最能改變你的大腦》,這個演講來自紐約大學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系教授Wendy Suzuki。Wendy 教授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實驗,告訴聽眾改變大腦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因為運動能夠影響大腦結構、生理機能、功能。Wendy說:「現今你能做的所有事情當中,運動能最大程度地改變你的大腦。」

我們說了,運動會讓孩子大腦的灰質增多,更確切的數字是,運動能讓大腦中9個不同區域的灰質增多,而這些區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功能、執行功能、學業表現。史丹福特地為此做過一項測驗,發現:體能好的學生,數學勝過全體學生的67%,語言勝過全體學生的45%

不僅如此,芝加哥一所學校還實施過一個名叫「零時體育計劃」的項目。這所學校要求每天在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每天7點就到校,他們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們參加早讀,而是讓學生跑步、做運動,並且要求學生的心跳要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才能開始上課。這項計劃剛開始執行時,家長几乎都提出了反對。因為孩子本來就不願意早起上學,還要求每天去操場跑幾圈,那還上什麼課?肯定一上課就在教室睡覺了。但試運行一段時間後,家長驚奇的發現,孩子不僅沒有打瞌睡,反而反應更敏捷、思維更活躍,上課氣氛更好了。與此同時,學生們的記憶力、專注度都有了一定的增強。不僅如此,通過這項運動家長發現,孩子最大的改變是運動後的愉悅感比運動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早在2004年,由兒科醫生、認知科學家等組成的一個團隊就對學生健康做出過一個評估。這些專業人員發現,一周運動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鐘,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記憶力、注意力和教室行為的正向效果。研究表明,人只要單純的動動身體,就能對大腦產生即時、持久的保護。換句話說,哪怕短暫的運動,也能換來孩子幾個小時專注力的提升,促進孩子學習效率的提高。

對那些不愛動的孩子,家長要如何引導呢?

雖然運動對孩子的大腦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不排除一些孩子性格比較安靜,相對於那些活潑好動的孩子,他們寧願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那麼這時家長就不能簡單粗暴的強迫讓孩子去運動了,而是要通過合理的引導,循序漸進的讓孩子喜歡上運動。

首先,讓孩子運動要抓住關鍵時期。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有幾個運動發展的關鍵期,抓住這些時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人員曾對一對雙胞胎做過一個運動關鍵期的實驗,他們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一個從48周開始,一個從52周開始,並同時到54周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只練了2周的孩子,爬行速度竟然遠超聯繫了6周的孩子。而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52周是爬行關鍵期。

我們知道在5~13歲有很多大運動關鍵期,如果家長能在這個時期適當對孩子進行引導,一定會有較好的收穫。

  • 5-12歲:柔韌敏感期。這個時期孩子的骨骼彈性較好,關節伸展的幅度大,可塑性強,所以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練習一些對柔韌度有要求的運動,比如:體操、武術等等。
  • 6-13歲:靈敏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靈敏度快速發展,所以練習那些能提升孩子身體靈敏度和協調性的運動,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球類運動。
  • 8-13歲:速度敏感期。如果你發現孩子跑步比別人快,那麼一定要抓住這個敏感期。世界上很多有名的跑步運動員都是在這個時期展露頭角的。

其次,選擇合適的運動,不要強迫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運動,很大原因是家長沒有選擇一個適合孩子的運動方式。比如去年,樂嘉又因讓女兒去少林寺習武上了熱搜,在很早之前就有媒體報道過,樂嘉曾帶僅有4歲的女兒穿越沙漠。很多家長都覺得備受鼓舞,孩子嘛就應該從小吃點苦,鍛鍊下意志力,但其實這樣超負荷的運動並不建立各位家長嘗試。

過量的運動強度,其實對孩子成長非常不利。因為,孩子骨骼肌肉還不強壯,心肺功能也沒有發育好,超負荷的運動可能帶來損傷。正確的做法是,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體狀況,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運動項目。比如:游泳、溜冰、輪滑等等。

再次,多看一些運動勵志類的影片或者書籍

孩子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如果他們有個自己的榜樣,模仿能力會更進一步得到加強。所以,家長可以在平時有意無意的為孩子樹立這種榜樣,可以帶著孩子多看一些勵志類的影片、書籍。比如電影《冠軍之旅:48年奧運》、《飛鷹艾迪》、《光榮之路》等等。我們會發現,這些影片、書籍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通過奮力拚搏,戰勝低谷才贏來人生高峰,這對孩子也是另一種意義的教育。

最後,家長陪孩子一起運動

無論何時,家長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在家裡就是一個熱愛運動的人,孩子耳濡目染也會慢慢愛上運動。美國兒童醫生建議:8~14歲的孩子每天需要至少1小時的運動。這個運動量在我國很多孩子都不達標,由於課業壓力,學校也很難有這麼大塊的時間給孩子運動。所以,家長陪練就成了保證孩子達標的最重要方式。你可以帶著孩子,每天打一個小時的羽毛球,或陪孩子繞著小區慢跑幾圈。雖然陪練是個很辛苦的差事,但請相信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後,想知道我怎們說服古板的表哥麼?哈哈,很簡單,就是甩了上面那一串運動能促進孩子學習的數據。不知道,有沒有說服螢幕之前的你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RCT6mwBJleJMoPMYF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