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種語言同說「司法公正」,這一民族普法「法寶」太好用了

2019-09-25     民眼看天下

作者:范春艷 趙芳



有人說,司法公正這句話在雲南需要用26種語言才能表達,也有人說,該是50多種才對。因為雲南有50多種民族,其中26個是世居民族。真正在用不同語言表達這句話的人,還很關心怎麼才能把這句話表達得更美更精準。

芒晃村用傣族文字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走進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的傣族村寨芒晃村,我們首先被民居牆上色彩艷麗的宣傳畫所吸引——身穿民族服飾的村民們開會討論村務、送家裡的子弟入伍當兵、趕集、過節、耕作、宴客、郊遊,處處透著祥和幸福,僅看著就會被感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漢字和傣文對照標註,或單獨成幅,或完美融合在宣傳畫里。

芒晃村村民小組長莫岩相召指著一幅用泥土、稻草、草繩做成的立體宣傳畫告訴我們,這是他設計的作品,材料和題材都來自傣族的稻作文化。畫上,是一頭精幹的水牛拉著堆滿了稻穀的牛車,走在田壟上。田壟邊,是層層鋪陳得宛如大地文身的水田和高聳的代表了豐收的谷堆。

我們還發現,芒晃村村民每家每戶的家門口都掛著一塊小小的木牌,上面寫著各家的家訓,多是待人真誠、家庭和諧、勤勞致富、耕讀傳家等。莫岩相召說:「我們就是希望大家出入能牢記自己的家訓,並以此為追求、規範自己的行為。一開始做的時候,還有不少趣事,有人要求我們寫『出入平安』,我們趕忙糾正說這不算是一個家訓,但是這也表達了村民們質樸的願望。」

岩相召介紹芒晃村的家訓文化

莫岩相召說,從芒市市區到芒晃村車程才20分鐘左右,近年來,隨著芒市人口不斷增多,面積不斷擴大,芒晃村很多土地被徵用,村民們的土地換得了大筆補償金,手頭寬裕了,生活反而空虛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地各級部門反覆研討摸索,把村民們集中起來共同制定了35條村規民約。

莫岩相召說:「35條村規民約是全村村民按了手印表示認同的,刻下來放在公房裡,村口選了其中很重要、最貼近生活的10條放在牆上,所有的人都要遵守。」

在芒晃村的村口,我們見到了10條村規民約,原則處規定要遵紀守法,維護團結,積極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細微處規定紅白喜事禁止背送禮品,在校生禁止被聘為伴娘伴郎。

整個村規民約散發著質樸的親切氣息。莫岩相召說:「自從2017年7月正式實施以來,我們一共處理了6家人,一開始還有人不理解,但是具體實施了以後,效果非常明顯。效果最明顯的是關於紅白事這條,過去一辦事就是7天,村裡還有附近村寨的人都來,家底薄的人家真的會被『吃窮』的。現在就是3天,還不能送禮,大家都承受得起。而且,我們的村規民約也是『與時俱進』的,3年一審定。」

芒晃村村規民約

村裡還專門組了一個微信群,莫岩相召告訴我們,一開始這個群主要是用來解決村民之間的糾紛,後來逐漸發展為商討村裡的發展事宜、宣傳法律法規等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宣傳法律法規方面,莫岩相召說微信是個好幫手,例如交通法規等都是在群里傳播的。

另外,節日、趕集日等也是「普法」的好舞台。莫岩相召自己就是村裡的法治宣傳員,他說:「我們自己創作了很多節目、小品、歌舞等,每逢節日的時候,就給村民演出,大家愛看,在歡聲笑語裡就了解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了。我們的演出主力——老年人協會現在已經開始接待外來的遊客了。」

現在的芒晃村,村容村貌整潔,治安良好,鄰里和諧,傳出不少佳話。在村裡的善行義舉榜上,有一位因為和睦鄰里上榜的漢家女子,叫周曉紅。她嫁入寨子就融入了寨子,參與傣族村寨的大小事務,把善意傳遞給每一個人。在善行義舉榜上,周曉紅在照片上,就是穿著傣族服飾的,無半點違和。

三種少數民族文字的《憲法》

芒市司法局局長王尚所告訴我們,芒晃村所實踐的是普法的「民族五用」工作法,即用民族幹部宣講法治、用民族語言傳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詮釋法治、用民族節慶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體現法治。這種工作法發揮了民族幹部地熟、人熟、情況熟、語言通、情感認同度高的優勢,至今仍是雲南普法工作的一大法寶。

說著,王尚所翻開了三本分別被翻譯成傣文、景頗文、載瓦文的《憲法》,介紹說,雲南省每年都會將重點法律法規編印成民族譯本免費發放,供民族同胞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幫助樹立法律意識;同時還會組織民族幹部組成講師團,普及法律知識、宣講十九大精神等。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我們都能看到「五用」工作法在普法領域的巨大作用。

楚雄州牟定縣普法先鋒紅色「鐵軍」穿著「左腳舞之鄉法律宣傳志願者」的紅馬褂上街下鄉開展法治宣傳,天長日久,富有彝族特色的紅馬褂成了普法工作隊的「制服」,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雙語普法宣傳隊來了;姚安縣把法律法規融入記錄彝族歷史社會變遷的「梅葛」傳唱,法治的基因深深紮根於民族傳承。

行走在嶄新的芒晃村,心裡真歡喜

西雙版納州的傣族潑水節、哈尼族嘎湯帕節、基諾族特懋克節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都是法治部門提供法律諮詢、播放宣傳片的好機會。

大理州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月」啟動儀式與節慶有機結合起來,同頻共振;將邊遠民族地區、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聚居村列為「五用」工作法推廣重點,打通少數民族地區普法的最後一公里……

在整個「七五」普法期間,通過「五用」工作法,從具體的法律法規到法治思維一點一點滲透到雲嶺大地的角角落落,構建起富於民族特色的、科學的、嚴密的法治社會框架。


「司法公正」四個字是一個莊嚴的承諾,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就是時時、事事、處處為民出發,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而「五用」工作法,將法律送到了群眾身邊,既貼心也用心,是在用實際行動兌現承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Qo9gG0BMH2_cNUgHy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