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逢錫 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中心創始人
和其他腫瘤相比,乳腺癌患者療效相對較好,生存時間較長。多年來,醫療界對乳腺癌的治療多聚焦在疾病本身,對治療方案給患者生活帶來的影響卻關注不多。如何讓患者「不僅活得久,更要活得好」?我國著名乳腺癌專家蘇逢錫教授就此問題探索了三十多年。
這位堪稱華南乳腺癌治療「一把刀」的「中山大學名醫」,在國內最早創辦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一站式乳腺醫學治療中心,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近年來又創辦「蘇逢錫診所」,通過探索「名醫診所」的發展之路,希望能彌補在公立醫院難以為患者提供更為貼身、貼心的「全方位全程治療方案」的遺憾,協助患者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
術後出現這情況
患者需更多支持
和其他科相比,乳腺科醫生對付腫瘤的「武器庫」堪稱豐富多彩,主流治療方案包括手術、內分泌治療、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不過,幾乎每種治療都會帶來程度不一的副反應和併發症。以綜合治療的核心——手術為例,乳腺癌患者手術切除淋巴結後容易出現上肢淋巴水腫,周圍神經炎在做過腋窩清掃的化療患者中多見,手臂麻木、乏力、疼痛,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讓人苦不堪言。
不過,在乳腺癌治療的「主戰場」公立醫院,受制於就診人數、床位周轉等因素,醫院和醫生們難以為患者提供更多更細緻的支持。
「除了要治療併發症,很多患者還關心飲食怎麼調理,營養管理和康復訓練該如何做。有些人需要進行心理干預,還有人想採用中醫康復、音樂治療的手段。」蘇逢錫說,過去,在「救命要緊」的治療理念中,這些「補充治療」並不是醫生優先考慮的問題。但隨著乳腺癌療效越來越好,患者生存時間越來越久,患者對「補充治療」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醫學界必須重視患者的呼聲。
多年來,蘇逢錫心中一直有個遺憾,在繁忙的工作中無暇為所有患者解決困難。去年5月12日,他開辦了「蘇逢錫診所」。這家以乳腺腫瘤診治及康復治療為主的專科診所,帶有「逸仙血緣」,將自己定位為乳腺腫瘤中心治療的延伸和補充。
蘇逢錫說,診所聚焦疾病發生髮展的全程,包括手術前心理疏導和準備、術後併發症的處理等康復治療和營養康復指導、乳腺良性疾病的診斷、音樂治療與康復等等。
針灸輔助化療
頑疾或有破解機會
「以患者為中心,對患者有幫助」是蘇逢錫的信念。在近四十年的臨床工作中,他看到了中醫康復手段給患者帶來的療效,例如針灸對緩解治療中的疼痛有一定幫助。
以長期被視為「頑疾」的周圍神經炎為例,以往乳腺科醫生只能通過降低化療藥量、犧牲腫瘤治療效果的方式來改善症狀。如今,蘇逢錫團隊與醫院中醫團隊合作開展臨床研究,採用針灸輔助化療的模式來對付周圍神經炎。
前期研究顯示,採用這一治療方案可令60%的術後周圍神經炎患者得到緩解。有些患者因手臂、手指麻木,拿不起筷子和筆,邊化療邊針灸兩天後,拿筆用筷基本恢復正常。蘇逢錫表示,針灸對緩解周圍神經炎的確切療效還需要通過更大樣本的臨床研究,進入進一步的驗證。
放化療骨髓抑制
預防性「升白」改善症狀
骨髓抑制是放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患者白細胞、血小板及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患者頭暈、乏力、四肢酸軟、食慾減退、低熱、失眠,不僅會影響放化療的進度,進而影響抗癌效果,還可能引起貧血、感染和出血等併發症。「一般患者白細胞指標降到3時,就要警惕了。指標低於2時會打俗稱的『升白針』。」蘇逢錫表示,指標在2-3之間時,患者的白細胞指標一般一周左右可以自動回升。不過部分患者會發熱,這段時間比較難熬,有些人甚至難以堅持治療。這時可以酌情預防性地打「升白針」,避免白細胞繼續跌落,或者用中醫的「升白方」,通過食療來改善症狀,幫助患者渡過難關。
提升白細胞的食材有很多,例如靈芝、大棗、老母雞、牛羊肉、牛羊肚、牛羊骨髓、大棗、香菇、黃芪、人參、黨參、太子參、小茴香、丁香、羊奶、海參、山藥、甲魚、白鱔、枸杞子、花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