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段相聲承擔起了幾代人的樂趣,也串起了幾代人的回憶。當追求藝術勤懇一生的他們最終駕鶴西去,仿佛我們除了一句大師走好,也無能為力。謹以此篇,獻給去世的劉文步、常寶華、師勝傑三位相聲大師。
劉文步:大俗與大雅的完美詮釋
劉文步先生,1936年生於天津,師承楊少奎,12歲學說相聲,學習四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文步先生長期撂地演出,使其演出風格與眾不同,自成一派。在這期間裡他也遭受了無數磨難,但從來沒有放棄對相聲的追求。他擅長說逗類曲目和鬧活,他刻畫的小市民一類的人物往往入木三分,很見藝術功力,有「雙簧第一人」和「太平歌詞第一人」之稱。
劉老的表演風格曾經引起了一些爭議,何為大俗?怎麼才算大雅?也許在劉老身上就能得到完美詮釋。劉老在演出中輕鬆自然,蔫包袱層出不窮,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與觀眾交流,將觀眾逗得前仰後合。也許內容頗有俗氣,也許表演有些滑稽,但是正因為他接地氣的表演才讓觀眾的生活更添了幾分趣味,才能創造出自己的「壞水兒」風格,此謂大俗。
劉老晚年的時候致力於相聲傳承事業,他追求傳承的創新,並且也毫無保留的將畢生所學習和沉澱的教給學生們。劉老曾說:「有這種現象,有的人會有保留,結果就是他的段子從此沒有別人會說,永遠消失了,這就是相聲的損失。這樣沒有意義,口傳心授、毫無保留,這樣才能將相聲真正傳播下去。」這表明了他對相聲事業以及傳承的無盡熱愛,此謂大雅。
在表演中逗樂,在事業中奉獻。
劉老的離去是相聲事業的損失,希望他「換取大家的笑聲」的心愿能夠一直有人去傳承。心中有夢,前方微芒,願老人一路走好。
常寶華:滄海一生笑,風骨永留存
1930年12月出生於舊社會裡的天津,常先生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年幼時,就跟隨父親常連安、兄弟常寶堃學習相聲,耳濡目染;八歲時到北京西單商場啟明茶社相聲大會學徒,九歲即登台表演。直到2015年的告別演出《滄海一聲笑》,這期間他創作了諸多作品,如代表作《帽子工廠》等。
常寶華的一生之中擔負著一名軍人與黨員對於國家的不懈責任,懷揣著一位藝術家對於相聲的滿腔熱愛。他時刻都記掛著那些保護祖國的將士們,以軍旅相聲藝術家的腳步丈量著祖國的疆土與海島。他在演出與創作方面戰戰兢兢,秉持著最純粹的藝術原則,努力呵護著相聲藝術茁壯成長。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常寶華的弟子包括侯耀華、牛群、趙福玉、包常春、楊魯平、楊子春、劉國建、陳峰寧、高洪勝、馮翊綱(中國台灣)、宋少卿(中國台灣)等,每一位都是曲藝界裡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
2018 年9月7日上午10點46分在北京海軍總醫院逝世,享年88歲。
常寶華先生臨終之時神態安詳,宛若熟睡,家人徒弟皆隨侍在側,福滿歸去,未留有遺憾。老先生走了,留下了滄海一聲笑。而這個時代,配得上藝術家三個字的人,越來越少了。
先生千古。
師勝傑:師於大師,亦為大師
相信大家對師勝傑老先生應該更為熟悉,師老先生也是一位天津人,少年時,為支持東北的藝術建設舉家北上哈爾濱。老先生生於相聲世家,那時家中極為清貧,為了吃飽肚子在戲園裡幹活,長時間的耳濡目染讓他對相聲產生了興趣。七歲那年第一次登台表演,觀眾的鼓掌叫好聲仿佛要把房頂掀上天去!
突如其來的政治變故打碎了平靜的生活,父親含恨自殺,哥哥被判為了「反革命」,16歲的師勝傑也被「送」到兵團下鄉、勞動改造。但這變故並沒有將師勝傑擊倒,他仍然深深地熱愛著相聲事業。
他在幹完農活,體力透支的情況下還為大夥表演。功夫不負有心人,1976年底,師勝傑被調到黑龍江劇院曲藝隊,他的相聲事業終於走上了正軌。此後,師勝傑潛心創作,痴心表演,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成為了許多唯一,並且還成為了相聲大師侯寶林的關門弟子。
作為大師的關門弟子,百姓的「十大笑星」,他不知疲倦地吸吮著大師的藝術甘露,不斷地充實提高,為觀眾帶來更好的作品。面對物慾橫流的種種誘惑,師勝傑始終堅守相聲陣地,在相聲藝術的探索上攀上了高峰,為相聲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若相聲是個江湖,他才能笑傲江湖」。師勝傑大師的逝世是藝術界的一大哀事,也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藝術永存,願大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