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淚痕地」今朝聚寶盆

2019-08-03     梅州石扇金柚

在梅縣山區,被人們稱為「淚痕地」的大片大片人造小平原,如今已成為魚畜兩旺,瓜果飄香的聚寶盆了。

人們還記得,70年代,興師動眾,爆破人挖,幾度春秋,開出了1500 畝人造小平原。人們曾寄希望於這裡的土地能為農民獻寶,以求改善生活環境。然而,希望落空,僅後塘經營500畝人造小平原的百名職工,幾年時間就欠下20萬元的債務。為此,當時人們戲稱這些人造小平原稱為「淚痕地」。這三個「淚痕地」分別位於雁洋鎮瓜坪頂,扶大鄉後塘和石扇鎮文章祠。

黨的改革春風,給梅縣山里人民帶來了活力。雁洋鎮年近花甲的老農葉喜騰,看中了瓜坪項這片土地,率先承包了百畝小平原,種柑橘、種柚子,種香蕉,養雞、養魚又養豬,開始了他利用山地,綜合開發的綠色事業。從1987年到現在他已在這塊淚痕地上,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成片的柚園

1985年,原來管理後塘人造平原的扶大農壇,投資8萬元,買來打井機,鋪設管道,在改善生產條件以後,採取招標方式,吸收10戶有資金、有技術的種養能手,與17位職工一起,分別承包經營,他們將500畝土地,全部種上沙田柚、柑橙和各種雜果。大部分果樹掛果當年,有 5個承包戶成了萬元戶,而且還還清了20萬元的債務。承包100畝土地的梁海生,利用50畝土地種果,50畝挖塘養魚,通過種果養魚成功跨入萬元戶。

石扇鎮文章祠,原有340畝人造小平原。1985年,當地農民鄭維勝、鄧俊輝、陳英模等承包經營後,以種植沙田柚為主,把這片土地開發利用起來。隨後,在文章祠承包小平原面積達78畝的鄭維勝,僅沙田柚就收穫10萬公斤,純收入達20多萬元。在這些承包戶的帶動下,文章祠周圍1000多畝山坡地,也被附近農民開發過來,成了石扇鎮第一個千畝連片柚園,同時,在90年代初就湧現出9戶單純靠沙田柚收入超萬元的專業戶。

採摘沙田柚

分享90年代種柚先驅的故事,激勵後代人將這一優良傳統繼續延續下去並發揚光大,腳踏實地做好梅州金柚的品質,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非常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N23Tm0BJleJMoPMgx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