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還原先人們的出城之旅

2019-07-10     糖豆吃歷史

在遠去不久的年代,重慶的人們還把「去解放碑」叫做「進城」,那時候解放碑是重慶城最繁華的地方,進城如同趕場一樣。後來開始探究重慶本土文化才明白裡面的淵源,重慶城之所以為城,是因為十七城門,九開八閉。

但我們現在要說的不是進城,而是出城。

正值草長鶯飛之際,一顆嚮往遠方的心蠢蠢欲動。可惜心已遠,身不能動。小編尋遍網絡江湖,找到一條特別的線路。

線路按照【通遠門—枇杷山—兩路口—佛圖關—大坪】的順序展開,它是地鐵1號線天天的必經之路,而通遠門更是小編從小長大的地方。

通遠門,重慶十七城門之一,舊時重慶城陸路交通的唯一通道。出此門,經今天的兩路口,到佛圖關,再達大坪,一路向西,去往成都。故以「通向遠方的城門」之意得名。沿著這條路試圖串聯起一次古人的出城之旅,儘量還原古人所走的線路,當然,因為時代的變遷肯定是有所差池的,這一點還望見諒。

尋個周末,列印下這些歷史,按照線路一站一站信步尋去,尋找春天也尋找逝去的故事,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春遊,聊以安慰。

在這條「通往遠方的路」上我們能玩些什麼?

通遠門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慶府指揮使戴鼎在宋代舊城基礎上砌建,城門上書「克狀千秋」四字,地處重慶舊城最高處,地勢險要,屏障全城。城門內是重慶城唯一的一塊平地——打槍壩,城門外是荒坡棺山,民間俗諺「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

原重慶通遠門(內側)[圖片來自《典藏重慶》]

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4年)六月,張獻忠率大西軍奪取佛圖關,攻打通遠門,因城牆高大堅固,正面進攻損失慘重,遂夜挖暗道,炸塌通遠門城牆,攻陷重慶城。為解心中之恨,張獻忠令手下兵士大肆殺戮,《荒書》記載,「城中男女皆斷右手」,使得重慶城人口銳減,後「湖廣填四川」才有所恢復。

傳說屠城之後,屍體被棄置於通遠門外,由此七星崗變成了亂葬崗。在這一片有歸元寺、白骨塔、寄骨寺、上下安樂洞街等地名或場所。城內人家多將死者屍骨埋葬在安樂洞一帶,而安樂洞周邊則到處是墳山荒冢...

1927年,重慶首任市長潘文華為開拓新市區,主持遷墳擴建。範圍涵蓋通遠門、南紀門、臨江門所鄰附近區域,工程耗時七年,耗費二萬數千元,除有主之墓自行遷徙不計外,總共遷埋土石各墳四十三萬五千八百九十四冢。

此番大動干戈,打擾了安息的鬼魂,七星崗由此鬧鬼,搞得市民難安。為了平息鬧鬼潘文華特意請來喇嘛祈禱誦經,並於1930年在通遠門外的七星崗歷時兩年耗資四萬元,修建了藏式菩提金剛塔,超渡和安撫亡魂。此後,才得以安寧。

原菩提金剛塔[圖片來自《重慶舊影》]

現菩提金剛塔[圖片來自Morgan]

枇杷山

關於枇杷山的來歷傳說有三,一說此山形若中國古曲樂器琵琶,又說古時一擅長彈琵琶的戲子,因思念遠走他鄉的戀人,常在山頭上彈唱,聲音淒婉令人同情,日久,便被稱作「琵琶山」,後諧音「枇杷山」。再是,山上曾遍植枇杷樹,所以叫枇杷山。

枇杷山海拔345米,是古重慶出城後又一制高點,但出城後是否走此條路過有待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絕不是走現在的中山一路,因為中山一路1927年才開始修建,清代地圖上所畫也清晰表明出通遠門後南行再轉折西行,去往佛圖關。線路按照現在的地理、交通情況,以及與古地圖上最近似的方位,選擇走枇杷山正街。

在枇杷山一帶有李宗仁舊居、戴笠舊居暨軍統辦公樓舊址、王陵基舊居、蘇聯大使館等歷史遺址,鑒於它們都出現在民國,且前面有詳細介紹,所以在本篇就不贅述了。

原枇杷山蘇聯大使管[圖片來自《《重慶舊影》]

兩路口

舊時兩路口叫「馬房街」,因有人在此養馬供運輸用得名。這裡是舊時重慶城外交通要道,通往成都、川北的路口,棧房、茶飯館、煙館齊集,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都還熱鬧非凡,百貨林立,後來隨著城市功能的分區逐漸衰落。現在繼纜車、皇冠大扶梯之後,這裡再度迎來輕軌,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站,亟待覆興。

原兩路口老街[圖片來自《典藏重慶》]

佛圖關

《一統志》雲:「上有石佛像,故名,地極險要,始建不可考。」由此可知,佛圖關在宋代已經存在,又因有石佛像而得名。浮圖即「佛圖」或「佛陀」、「浮屠」,為釋迎牟尼簡稱。

民國時期佛圖關曾改名復興關[圖片來自《重慶舊影》]

佛圖關為古重慶城外最高處,地勢險要,雄踞兩江,距通遠門約6公里,是舊時重慶半島的咽喉,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古成渝要道。其範圍包括了今鵝嶺公園一部分、佛圖關公園大部分以及電視塔、114中學、長江路等區域。

清代佛圖關有仁靖門、泰安門、水洞門、瑞豐門、南屏關、佛圖關6座城門,在城牆最高處建有哨樓。南屏關為城內的內城。仁靖門在東,門洞上書「江天一覽」,由此可進重慶城,城門外建有「佛來寺」。瑞豐門在西,由此可上成渝古道。佛圖關設有佛圖汛署(重慶城時有中營、左營、右營,營下設17個汛),內有大堂、二堂、三堂。佛圖關上建有鄉場,稱姚公上場和姚公下場,設姚公鄉,直屬重慶管轄。場上建文昌宮、聖廟、蠶神廟等廟宇。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寫《夜雨寄北》時,就借宿在渝中區佛圖關的一座寺廟內。該寺廟重修於清朝道光年間,被命名為夜雨寺,其位置就在仁靖門內。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夜雨寺被確定為文物點,2009年5月,為修建渝中區職教中心的實習操作樓,夜雨寺徹底被毀!

大坪

從佛圖關出來,沿現在肖家灣一帶前行,就到大坪了。因是交通要道,驛道兩旁逐漸形成街市,一度熱鬧非凡,絡繹不絕,成為建坊立碑歌功頌德的地方。

《巴縣誌》記載,從1534年至1911年,老重慶境內先後建立117座牌坊,表彰貞孝節烈。大坪的這7座牌坊修建於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間,分別為5座節孝坊、1座百歲坊和1座樂施坊,七牌坊也因此得名。

原大坪七牌坊圖片來自《重慶湖廣會館歷史與修復研究》何智

原大坪七牌坊樂善好施坊圖片來自《重慶湖廣會館歷史與修復》

1966年「文革」時6座牌坊被毀,最後一座牌坊也因種種原因在1976年被拆,僅剩下石碑25塊,立於道路兩旁,經年未得保護,有的損壞嚴重。2003年,因修建大坪循環道,其中3塊遷到湖廣會館附近的東水門下,兩塊暫放於枇杷山公園內重慶自然博物館。2006年,由於風化嚴重,枇杷山公園的兩塊碑刻被整體移進深坑內封存保護。2009年七牌坊片區拆遷,剩下的20塊中有一塊石碑由於受損嚴重,被封存,其餘19塊遷到了原址對面、大坪電信大樓背後的花園中,成為主城區最大規模的碑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MSdxGwBJleJMoPMzv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