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無法重複」,諾獎得主撤稿Science論文

2020-01-06     知識分子


撰文| 仲英傑

責編| 陳曉雪

2020年1月2日,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理工學院教授Frances H. Arnold撤掉2019年5月份發表在 Science 的一篇論文,原因是原工作無法重複。

當天,Arnold在推特上發表公開道歉信:「承認是痛苦的,但這樣做很重要。我向大家道歉。當這篇論文提交的時候,我有點忙,沒有把我的工作做好。」 [1]

選擇性功能化惰性C-H鍵是傳統合成化學的一大難題。在2019年的原論文Site-selective enzymatic C–H amidation for synthesis of diverse lactams中,Arnold和同事介紹了採用定向進化技術,發展了一系列能催化非天然C−H醯胺化的細胞色素P450酶,精確控制同一個底物中不同位置C−H鍵的選擇性,從而合成手性β-、γ-、δ-內醯胺。

與傳統的貴金屬介導的C-H醯胺化相比,這種轉化效率極高(高達1,020,000 total turnover number),選擇性高(區域選擇性高達25:1,選擇性高達97%),並且製備過程簡便 [2]。

當時,Science 上題為 「 Remote control with engineered enzymes 」的同期評論文章 [3] 指出,這項工作清楚地證明了定向進化的能力,可以開發出具有高度可調的化學,區域和立體選擇性的C–H活化策略,可以從常見的起始原料中獲得各種手性內醯胺,這將有望改變生物催化產生內醯胺化合物,在尋找能夠實現遠程C-H功能化的可調催化劑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然而,Arnold團隊重做酶促合成內醯胺實驗,發現原工作無法重複。眾所周知,重複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那麼每次實驗都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4]。

「重做實驗發現,這些酶不會以要求的活性和選擇性進行催化反應。仔細檢查了第一作者的實驗記錄,發現缺少同期條目和關鍵實驗的原始數據。」1月2日的撤稿聲明寫道。[5]

很多科研人士諒解並讚賞Arnold教授勇於糾正錯誤的態度,並表示將此事引以為戒。

「看到諾貝爾獎獲得者關於論文撤稿的推文,說明科學家對自己的數據誠實是多麼重要。」 印度科學家 Anmol Kilkarni 在推特上說,「對於像我這樣剛開始從事研究領域的人,您的做法給我上了重要一課。」

來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兒科學助理教授 Ryan Scott Gray 肯定了 Arnold解決此事的態度。 「這很鼓舞人心,謝謝您向大家公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通過誠實和可重複的方式來效仿非常重要,而不僅僅是努力成為第一。」

Arnold 團隊早期成員 Pradeep K. Dhal 也發表了積極的看法。「Frances:我向您的誠實致敬。作為小組的早期成員,我清楚地記得您曾多麼認真地教會我們檢查數據並進行對照實驗。眾所周知,有時研究會發生錯誤。您已採取了最大膽的行動來收回論文。」

誠然,科學研究的道路並不平坦,出現錯誤是可以被包容的。正確認識並積極改正體現了對科學事實的尊重與對研究工作的負責。

參考資料:

[1]https://twitter.com/francesarnold/with_replies.

[2]Cho, Inha, Zhi-Jun Jia, and Frances H. Arnold. "Site-selective enzymatic C‒H amidation for synthesis of diverse lactams." Science 364, no. 6440 (2019): 575-578. Retracted.

[3]Hepworth, Lorna J., and Sabine L. Flitsch. "Remote control with engineered enzymes." Science 364, no. 6440 (2019): 529-529.

[4]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50989423.

[5]Cho, Inha, Zhi-Jun Jia, and Frances H. Arnold. 「Retraction.」 Science 02 Jan 2020:eaba6100 DOI: 10.1126/science.aba6100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GP7eW8BMH2_cNUgSO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