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存放溫度不對會產生「肝癌毒素」?其實最關鍵的是防潮

2019-12-18     叮噹快藥

最近,一段探討大米在哪個溫度存放產生「肝癌毒素」最少的視頻,在微博上引起了人們的討論。視頻通過一個實驗得出結論——大米在5度、12度和42度下存儲都會產生「可怕的肝癌毒素」,但是在28度下存儲「含量是最少的,甚至是沒有」。

(視頻截圖)

雖然視頻是去年就播出過的,但由於與肝癌有關,再次被人們熱議。

不少網友也發出了疑問:大米到底要如何存放?難道溫度低了高了,大米都會產生「肝癌毒素」?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讓大家安心吃米,搜狐健康採訪了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知名科普專家雲無心。


「肝癌毒素」就是致癌物黃麴黴毒素

視頻中討論的「肝癌毒素」看似新奇,但並不是一種「新型毒素」,而是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劃定為天然存在的致癌—黃麴黴毒素。它有20多種衍生物,分別命名為B1、B2、G1、G2、M1、M2等。

大米、玉米、花生、堅果等植物種子類的食物,如果感染了黃麴黴菌,就有可能產生黃麴黴毒素。有人用「毒性是砒霜的68倍」來形容黃曲黴素的危害,足以體現它的「強大」。

目前,已有明確的科學證據顯示,黃麴黴毒素會增加肝癌的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增加風險不等於吃了就直接導致癌症。俗話說「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黃麴黴毒素致癌也要考慮劑量。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徵求意見稿)中規定,大米中的黃麴黴毒素B1的限量是10 微克/公斤。也就是說,市面上銷售的合格大米,其黃麴黴毒素的含量一定要低於這個標準。

按照體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食用500克大米來計算,攝入的黃麴黴毒素最高是5微克,相當於每公斤體重攝入70納克。按照科學評估來看,常年這麼吃,對於非B肝病人,一年下來得肝癌的可能性會增加百萬分之七;對於B肝病人,得肝癌的可能性增加了萬分之二。

除非每天吃的大米黃麴黴毒素超標,不然食用合格大米不必過分糾結於黃麴黴毒素。


大米產生黃曲黴素不僅僅與溫度有關

雲無心指出,科學文獻中有許多研究探索過黃麴黴毒素的產生條件。大米產生黃麴黴毒素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大米本身被黃麴黴污染或存放環境中存在黃麴黴,落在大米上;

2、大米存放在適合黃麴黴菌生長的濕度下;

3、大米存放溫度適合黃麴黴菌生長。

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滿足,黃麴黴毒素就難以產生,更難以增多。

但按照國家標準規定,只要大米中黃麴黴毒素的量低於10 微克/公斤就是合格的,那就說明大米本身可能已經含有黃麴黴菌和黃麴黴毒素了,難道不會在存放過程中繼續增長嗎?

對此,雲無心告訴搜狐健康,大米中存在的黃麴黴毒素是在稻田裡生長時出現的,一般來講,生活中我們購買的合格大米都經過乾燥處理,如果將濕度和溫度控制好,黃麴黴菌、黃麴黴毒素並不會進一步產生。


存放大米最重要的是防潮

有關大米和黃麴黴毒素的關係梳理清楚後,如何正確存放大米自然就有了答案。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防潮。這不僅是避免大米產生黃麴黴毒素的最佳防範措施,也是防止大米長出其他黴菌和蟲的重要環節。和大米類似,常吃的五穀雜糧也需要保持乾燥,特別是容易長黃麴黴菌的堅果類。

很多人喜歡把大米放在冰箱存放,其實並不需要,因為冰箱的環境更加潮濕,一旦密封不嚴,更容易發霉。而對於發霉的大米,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不再食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7KFGm8BMH2_cNUgoW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