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為什麼這麼大?你最認同哪種假說?
在靈長類動物中,你的大腦可謂碩大無朋。科學家正尋找箇中原因。
我們人類的遠祖、著名的阿法南方古猿露西(Lucy)生活在三至四百萬年前,身體構造介於現代人類與動物之間。南方古猿的盆骨與股骨與我們類似,阿法南方古猿可能像我們一樣直立行走。但在一個重大特徵上,它們與我們差異懸殊:它們的大腦只有當今智人的不到三分之一。
這是人類進化領域最大的難題之一:露西那種早期的小容量大腦如何一步步地演變成我們現在這種聰明伶俐、善於交際的大腦?
發達的腦部是人類的標誌性特徵。人腦是動物王國中最複雜的器官,甚至有科學家稱,它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物件」。
但相對於人的體型,人腦的大小又出乎預料。為何進化過程青睞如此大的腦部?若能解答這個問題,人類學領域的頭號難題或許也能得到啟發:人類存在意味著什麼,人類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圍繞人腦為何如此之大,目前存在若干假說:可能是為了克服艱難的生存環境,也可能為了應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因為群居狀態下,生存下去的機率是最高的。
在我們的進化中,上述以及其他理論可能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我們並不了解這些因素的先後與輕重。最近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一篇論文告訴我們,科學家正在探索全新的解題思路。
人腦為何這麼大:三種解釋
首先,為什麼要關心這個問題?有都有了,怎麼來的還重要嗎?
一個答案是:理解人腦進化或有助於我們理解人腦的工作原理,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毛里西奧·弗雷羅(Mauricio Forero)如是說。
「想理解賽車是如何工作的,省時省力的辦法是閱讀設計師筆記,」《自然》雜誌那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弗雷羅說。「而要理解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先理解它的設計同樣也是省時省力的方法。」理解人腦的設計就意味著理解作用於它的自然選擇力。
迄今為止,圍繞人腦為何進化到如此之大,進化人類學家提供了三大解釋(每種解釋又包含更加細緻的亞理論):
環境解釋:生存挑戰——諸如尋找食物、獵捕動物或記憶食物來源等——傾向於選擇發達的大腦。
社會解釋:與他人互動(不管是合作還是競爭)的選擇壓力,都青睞腦部足夠發達、能預料他人行動的人。
文化解釋:誰能將長久記憶知識積累,並將其傳授給他人,誰繁衍後代的機會就越大。烹飪或是其中一個文化因素。生物人類學家理察∙蘭厄姆(Richard Wrangham)在2009年出版的《生火:烹飪造就人類》(Catching Fire)一書中提出,一旦學會烹飪食物,我們就能獲取更容易消化吸收的卡路里,從而有了腦部發展的多餘能量與時間。)
三個因素都可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並相互影響。但這些因素的配比必須恰好到處,才能創造出我們所知的人腦。舉個例子,若自然選擇青睞高度合作能力,其結果就會是小巧的人腦。不妨這樣想:你若高度依賴他人,就不需要如何用腦。合作力驚人的螞蟻的腦部就不怎麼發達。蜜蜂也類似。
另外,有得必有失,發達的腦部涉及到一大缺陷:需要大量燃料。如今,身體代謝活動產生的能量中,20%要供給腦部。
「人腦是奢侈的組織,非常耗能,」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進化人類學部門的進化人類學家西蒙·紐鮑爾(Simon Neubauer)說。「肯定有一種利益驅使著這個過程。」
只要選擇壓力稍有不同,人腦就可能走上另一條進化道路:將這些能量用於繁衍(或將性成熟年齡提前),或發展出更加壯碩的體格。但我們都沒有,只進化出一個超級耗能的腦。那麼,我們又怎麼知道,在這一過程中,哪個因素是最重要的呢?
弗雷羅論文:環境因素或大於社會因素
通常,人們會從相關性研究的角度,探索「人腦為什麼這麼大」。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研究不同物種的腦,試圖推斷這樣一個問題:動物的腦增大之後,哪些行為改變成為可能?比如,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社會學習與更大的腦容量呈現出相關性。
這種研究方法略顯雜亂,而且難以得出板上釘釘的結論。(另外,人類進化也沒法用實驗驗證。你不可能把一群人流放到環境壓力各不相同的孤島上,觀察他們如何進化。)
於是,弗雷羅和論文合著者們一道,將目光投向了數學。他們建立計算機模型,模擬出人類進化的不同假設情境:一種是所有選擇壓力都源於自然環境,一種是所有選擇壓力都來自社會生活。(他們並未給文化情境建模,但希望在將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展開。)該模型考量了相對於身體其他部位,腦部不斷增大的代謝福利與代價。然後運行程序,試圖解答一個問題:這些因素如何搭配,才會形成今天的人腦?
該模型顯示,自然環境最能解釋人腦的大小。自然環境的挑戰,以及影響相對較輕的群居生活的挑戰,導致人類腦容量迅速擴張。說不定,人類很大一部分進化都發生在非洲的稀樹草原上,相對於森林,那裡的食物和水更加難以獲取。人類還得開動腦筋,躲避酷熱。
但問題依然存在。「如果我們發現,艱難的自然環境使人腦進化得越來越大,這就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只有人類如此?其他物種就沒有這樣?」弗雷羅說。
許許多多的物種都生活在艱難的自然環境中(有的甚至適應了漆黑的洞穴),但從未進化到用智慧型手機訂披薩的程度(這個絕對是人類智慧與進化的巔峰)。
也許,這就是文化——學習與傳授知識的能力——發揮作用的地方。在艱難環境下,若能積累有關環境的知識,生存下去也變得容易很多。
這並不是說,社會因素並不起作用。畢竟,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熱愛群居的動物。這可能也是進化的結果。至少很難想像,在不培養社會合作的基礎上,你該如何分享文化知識。
人腦為什麼這麼大:終極答案
這一模型可得出的結論是很有限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比較神經生物學家艾米·鮑恩費爾德(Amy Bauernfeind)說。模型永遠是現實的簡化。它能通過數學方式,判斷相關假設是否合理,但並非對進化本身的直接觀察,因此很難得出明確結論。
實際上,在人腦的進化歷程中,很多因素彼此密不可分。挑戰重重的自然環境和刺激智力的社會生活,究竟哪個對進化更加重要?這個問題本身就過於簡單化了,在東南路易斯安那大學研究心理進化的馬修·羅薩諾(Mattew Rossano)說。
「所有因素相互反饋,」羅薩諾分析說,「學習製作新工具(以征服自然環境)會導致飲食的改變,影響到腦的進化,進而波及妊娠和分娩。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又增加了社會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又能影響人腦進化,使人類能掌握更高深的技能,這也意味著工具愈加複雜。複雜的工具帶來飲食的進一步改變,合作狩獵形式誕生,而這又是一種社會改變。」以此類推。
不過,人腦的進化如此難以建模,這說明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人腦是在特定的進化條件下走到這一步的。人類的智力不是給定的,而是源於一個錯綜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結果。若能理解塑造人腦的力量,有朝一日,我們或能更進一步,理解人類智力是多麼罕見——不僅在地球上,可能更廣闊的宇宙中都是如此。
到目前為止,人腦大小之謎依然令人捉摸不透。但科學家猜測,它的終極答案是存在的。人腦是如此獨特、如此複雜,說它發展到這一步純屬巧合,似乎有些不太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2QCCHMBiuFnsJQVAXh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