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深讀 | 疫情中頻頻發文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2020-02-04     上觀新聞

大疫當前,學術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戰場。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武漢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同仁的名字也頻頻曝光。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聽到柳葉刀這個名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外科手術用的手術器械,因其彎、小、薄,狀如柳葉,故稱之為柳葉刀。柳葉刀鋒利,在醫務界一提起柳葉刀,馬上就可以和外科手術聯繫在一起。

1823年,《柳葉刀》由英國外科醫生,同時也是一名國會議員的湯姆·魏克萊所創刊,「柳葉刀猶如拱形窗口,讓光亮透入,或亦是鋒利的手術刀,以切除陳雜,我意謂《柳葉刀》賦有上述雙重含義」。 至今,此價值理念仍存於該雜誌之精髓中。

《柳葉刀》始終在一些重大的醫學議題上以直言敢說聞名。近年來的例子如批評世界衛生組織、拒絕讓順勢療法的功效正式成為眾多治療法選擇中的一種、發表2003年美伊戰爭平民傷亡的統計等。

《柳葉刀》在全世界擁有超高的影響力,始終有一群重要的讀者支持它。該期刊登載原創性的研究文章、評論文章(小組討論及評論)、社論、書評、短篇研究文章,也有特刊消息及案例報道等。

該雜誌從創立至今始終保持獨立,未曾加入任何一個醫學或科學組織。在一百多年後,《柳葉刀》在整個醫學界的發言仍保持著獨立性和權威性。

在這次疫情中,《柳葉刀》發布的論文,成為了研究的突破口。在其發布的第一批次文章中,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曹彬及北京協和醫學院王建偉發表了名為《武漢市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徵》的文章,報告了本次新型流感病毒疫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徵、實驗室檢查數據和最終的臨床結局。以此為依據,大規模的研究得以展開。

與上述提到的論文一樣,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官網上發表,也對控制疫情產生了重要作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按照慣例,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論文,從提交到正式發布,至少需要兩周時間。對此,該刊總編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與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魯賓表示,這篇論文從提交到發表僅用了48個小時。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目前全球影響因子最高的醫學學術期刊。它創刊於1812年,由約翰·科川創辦,最初為季刊,刊名為《新英格蘭醫學與外科雜誌》,早於《柳葉刀》。182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改為周刊出版,同時更名為《波士頓醫學與外科雜誌》;1928年正式更名為我們所熟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世界上連續出版時間最久的醫學期刊,每年發行52期,每周四出版,年頁碼數約為5200頁;內容主要提供包含對生物醫學科學與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系列主題方面的醫學研究新成果、綜述文章和社論,內容著重在內科學和過敏/免疫學、心臟病學、內分泌學、腸胃病學、血液學、腎臟疾病、腫瘤學、肺部疾病以及傳染病等專業領域。

國內外一直有「外有柳葉刀、內有新英格蘭」的說法。

可以說,作為一本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見證了近200年的醫學發展。

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包括:

1846年11月18日,波士頓的外科醫生Henry Jacob Bigelow發表的論文成為了外科麻醉術的重大突破——他在1946年使用了吸入乙醚麻醉。這項醫學進展使得病人在各種手術中,從接受拔牙到截肢,都能保持鎮靜。

1867年1月1日,英國外科醫生Joseph Lister發表了題為「Antiseptic Principle of the Practice of Surgery」的論文,倡導手術操作時要消毒。作者注意到助產士(可能就是接生婆)接生的新生兒的死亡率比外科醫生接生的要低,Lister將這點歸功於助產士比外科醫生洗手更頻繁。他提出外科醫生不僅需要用石炭酸洗手,還要消毒手術器械。這些是微生物理論提出的起源。

1895年12月1日,德國物理學家Wilhelm Roentgen(倫琴)發明了x射線。據傳,在發現x射線後的兩周左右,倫琴給他的妻子的手拍了張照片,當她的妻子看到了自己的骨骼,驚呼「我看到了自己的死亡」(人死後腐爛才會把骨頭露出來)。「x射線」的x最初的意思是「未知的事物」,後來也別稱為「倫琴射線」並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倫琴的論文發表後的幾月內,無數的x線圖片被發表。

1899年1月1日,弗洛伊德發表了「夢的解析」。

2001年2月1日,分別來自於「自然」和「科學」兩個研究報道了人類基因組的測序和分析。

……

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學術工作者們也能和一線醫護人員一起,起到重要的作用。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龔丹韻 題圖來源:笪曦 製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24lDnABjYh_GJGVeL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