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行健》編劇白一驄:這部劇在我心裡的地位不低於《三體》

2024-05-16     上觀新聞

「《天行健》的創作是一個極其漫長又非常迅速的過程。」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時,編劇白一驄感慨,說漫長,是因為拍攝一部群像戲的想法已經醞釀了10多年;說迅速,是因為這部劇的原創劇本只花了兩個月,幾乎是一天一集的節奏。

《天行健》正在騰訊視頻、愛奇藝雙平台首播,該劇刻畫了晚清末年的一段傳奇故事。白一驄身兼多職,既是編劇,也是聯合出品人、總監製。他將這部劇形容為自己職業生涯中的「孤品」,「作為一個原創劇本,它不比IP劇天然有熱度或粉絲基礎,這個題材並沒有太高的話題度、市場黏性。我很感謝相關方,能夠在市場並不看好這種劇的時期,把它做出來。」

「天龍八部眾」,落地為三個關鍵人物

動筆寫劇本時,白一驄正忙於電視劇《三體》的後期製作。有一日與人閒聊,說起這個藏在心中十多年的故事,創作欲重新被激起。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被放了10多年的故事。」白一驄記得,大學時期自己追美劇,就隱約有一個做群像戲的念頭。2000年從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後,他作為編劇之一參與了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改編,這也是一部群像戲。「天龍八部眾,說的是眾生眾相,金庸最後沒有寫出八個主要人物,而著重在段譽、虛竹、蕭峰三人。改完劇本後,我就在想能不能也寫一個『天龍八部眾』的故事。」

劇照

自那時起,空閒時,白一驄就在腦海里構思人物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在某一年的「芒種」那天,他建立了一個文檔,順手起名為「芒種」,但一擱多年,這始終是一個沒有任何文字的空白文檔。十幾年倏忽而過,他相繼參與製作了《天龍八部》《雪山飛狐》《忽必烈》《南少林》等多部電視劇,也趕上了網絡文學改編熱潮,參與拍攝了《老九門》《沙海》《黃金瞳》《終極筆記》《御賜小仵作》等IP作品。開始寫《天行健》劇本時,白一驄創立的靈河文化,正在承製劉慈欣科幻大作《三體》的影視化改編。

《天行健》講述了晚清末年,身份各異的一行人因機緣捲入一場離奇的尋寶之旅,並在恢弘激盪的歷史浪潮中,逐步堅定救國理想的故事。白一驄把「芒種」用到劇本里,成為劇集推進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劇照

這部群像戲裡的「天龍八部眾」,落地為三個關鍵人物:一個因為維護維新黨而入獄的侍衛,即門三刀(秦俊傑 飾);一個立志將西南少數民族劍派發揚光大,卻遇到火器時代到來的異族劍客,即卓不凡(劉宇寧 飾);一個寒窗苦讀卻只能當捕快的儒生,即王地保(龐瀚辰 飾)。

「開始做劇本前,我翻閱了很多資料,它並不只是一個純粹的奪寶故事,我希望它講的是破守舊、去偽善,在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統治下,打破這種陳舊是非常困難的。」白一驄說,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很多人想要去變革,包括王侯將相,但他們大多是在不傷及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做改變,「那個時代就是悲劇的時代,在劇中故事發生後的數十年,國家都處於動盪的情況。所以也想借這部劇去表達,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下的無力感。」

劇照

在白一驄看來,三位主角都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人物。在一個階層分明的社會裡,鑲黃旗出身的門三刀是統治階級的代表,他始終站在滿清貴族視角看待社會,「他對待身邊的人的態度,有時候是無視的,但見到比他高階的人時,他第一反應是下跪,這是這個階層的人固有的習慣,劇中他的覺醒過程是認識到自己的偽善」。

由劉宇寧飾演的卓不凡,同樣有一個悲劇的底色。他是少年成名的劍客,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他與門人窮困潦倒,冷兵器撞上槍炮,更顯得無能為力。「他是一個背離時代的人。在異族受歧視的背景下,他們堅持穿自己的服飾,為的就是讓門派從邊緣進入主流,被社會認可。」在白一驄看來,卓不凡一路走來是痛苦、隱忍且委屈的,「一個有鴻鵠之志的絕世劍客,天天在屋裡記帳,他的天下第一劍,手柄都已經爛了,卻沒有辦法換新的,這不是傳統武俠劇中的『大俠』應有的狀態。」

劇中的王地保,熟讀律法,每次出場都亮出自己的捕快腰牌,是一個特別「軸」的角色。「王地保是一個對程序極其重視的人,他所有的程序、養成的習慣,都是八股思維,已經被封建統治荼毒到一個不可救藥的地步。每次他拿出捕快的小腰牌,就認定自己是在執行皇命、榮耀無比。」白一驄說,自己也很怕觀眾用現代思維去看待這個人物,「他代表了封建統治下思想的極度固化,看到劇集最後,也會發現他是一個很可悲的角色。」

「它的地位不低於《三體》」

《天行健》開播後,有觀眾評價這部劇「電影質感,運鏡高級,鏡頭語言引人入勝」「打戲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鏡頭流轉切換,極具武俠美學」「配樂設計精巧,使觀眾能進一步代入時代背景,感受時代洪流」。

白一驄則將它形容為一部「公路片」,跟隨主角的「尋寶」之路,他們一路走過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福建等地,從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窯洞到福建的土樓,主創想要展示各地的美食、美景,也包括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我們真的請到了泉州木偶戲班的傳承人,在劇中呈現了非遺皮影戲——懸絲傀儡,真的非常精彩。」他說,「《天行健》也引用了大量詩詞,希望大家能感受到中國詩詞之美。」

皮影戲

仔細追劇的觀眾會發現,每集的片頭會出現猶如紀錄片般的黑白影像,呈現了晚清時期的社會圖景。白一驄透露,這部分內容,10%是真實的歷史影像資料,90%是劇組按照歷史資料以及紀錄片手法重新拍攝的內容,為的是提高影像資料的清晰度。「以往很多清宮戲,展現的是一個華麗的視覺圖景,我們希望把歷史的真實感帶進來,這種影像資料會給觀眾帶來一種快速投入的真實感。」

《天行健》採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主創查閱各類資料,服化道儘可能地真實還原當時年代,比如根據真實衣服翻版製作,在官宦階層辮子裡增加針織物使之變得更粗,清末格格的紅色指甲,風吹日曬劍派角色的深色膚色等。「美術指導劉勇奇和造型指導陳敏正在業界非常資深,他們做了很多工作。」白一驄非常喜歡造型團隊對晚清時期人物辮子的處理,「那個年代的男性辮子,本身沒辦法做到這麼長、這麼粗,但那時候官員們為了凸顯辮子的粗壯和威猛,以朝廷侍衛為代表,會把絲線纏在裡面。普通老百姓的辮子則更寒磣,甚至只有一縷。很感謝這些老師,為這部劇的細節做了很多處理。」

更令白一驄感動的是拍攝時的幾場「一鏡到底」。當時,演員尹正在拍攝白一驄的另一部劇,受他之邀在《天行健》中客串光緒帝。「尹正的戲只有一場,就是第一集開場時的獨白,成片中只有3分鐘,但拍的時候有20分鐘的戲。拍到後來,他起鬨要不要來一條一鏡到底。當然在剪輯過程中,不可能完全用一鏡到底的畫面,後來我們真的拍了一段,拍完後現場群演都在鼓掌。」白一驄記得,那場戲,演員秦俊傑沒有一句台詞,但尹正的表現對他觸動很大,「後面有一場戲,他拍完後也要求來一次一鏡到底,這種演員們之間的互相激勵,是一種非常好的良性循環。未來這些一鏡到底的素材可能會當成物料放出來。」

劇照

劇中飾演霍芩的演員傅菁,進組時剛剛做過甲狀腺手術,就連說話都很困難。「而且上來就要拍打戲,這些演員都很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白一驄說,這部劇里也有對「君子」的探討,「劇中台詞里也表達過,成為君子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一方面,同時君子也要承擔痛苦。門三刀、卓不凡、王地保三人,每個人都在承擔自己所處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以及不得不應對的東西。」

對白一驄來說,在拍攝過的那麼多劇集中,《天行健》雖然不是體量最大的一部,也不是最有名的一部,卻是他非常驕傲的一部劇。「在我的心裡,它的地位不低於《三體》,我希望它能播得更好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d69f7a738c6abbe5308bb1d631c5e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