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酒為什麼要七次取酒?哪一次取的酒最好喝?

2019-07-19     超哥說白酒



醬香型白酒,以其香味細膩、入口醇厚、回味悠長而受到很多酒友們的歡迎。很多酒友們都說品醬酒品味的是自己逝去的青春,因為醬酒釀造的實際周期長並且工藝複雜,甚至飲醬酒的時候可以體會到熟透的糧食的喃喃細語。

正宗醬香型白酒都秉承三高三長工藝,經歷端午制曲、重陽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發酵,七次取酒,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等工藝。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後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准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那麼醬酒為什麼要進行七次取酒呢?哪一次取出的酒最好喝呢?這就要從醬酒的釀造開始講了。

醬酒的用料極為講究,一定要用仁懷本地產糯高粱,粒小、皮厚、澱粉含量高,經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後就被榨乾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即用100攝氏度左右的開水清洗幾遍,不僅可以洗去渣滓,還可以讓高粱吸水。

然後把高粱上甑蒸煮大約兩個小時,散在地上「攤涼」,用鏟子不停地翻開,當溫度降至35攝氏度左右開始加曲。高粱與酒麴的總體比例1:1,但是酒麴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不一樣,平均為高粱的10%左右。

第一次加曲攪拌後要進行「收堆」發酵,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

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把酒麴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醬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塊砌成牆壁,否則醬味就不濃了。窖坑要用本地黃泥封住,不能透氣,在窖期中要經常檢查,時常撒點水,防止乾裂進氣。

大概一個月後,打開窖坑,就要開始「二次投料」,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後加入曲藥,收堆發酵,然後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

再次度過一個月左右的窖期,開始第三次蒸煮。時間在12——1月這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之後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時間到第二年8月第七次取酒完成。

這就是醬酒釀造過程中的七次取酒過程,當然出廠的醬酒後面還要經過一些流程和工藝,這裡就不做贅述了,那麼這七次取酒過程中那次取得酒最好喝呢?

業內人士認為: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澀辛辣,最後一次發焦發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處,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優質醬香酒大師以「醬香」、「醇甜」和「窖底」三種酒體來歸納和區分不同批次的酒。

新酒產生後要裝入陶土酒罈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併同類項,然後再存放3年。3年後,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氣效果。

勾兌完成後,最後一項工作是「調味」,調味的時候要加「調味酒」。調味酒的生產是酒廠用特殊工藝生產出來的,這是各家酒廠的核心機密。調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兌、調味完成後,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後才進行灌裝進入市場。

多少次想像過品嘗醬酒的這樣一個場景:陽光斜射進屋子的午後,一杯濁酒、一碟下酒菜,押一口酒,看窗外,品味的是百味人生和那些年的人和事.....

公眾號:超哥說白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uWlDWwBmyVoG_1Zhf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