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浙大教授鄭強關於英語教育的一番演講,再次讓學英語這個話題成為了網上熱點。
鄭強教授說,
「英語學習已經耗費了太多學生的時間,這是不正常的。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交流的工具,今天已經變味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上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甚至連「浙大教授鄭強呼籲要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言論都出現了。
這裡要強調一下,鄭強教授沒有說過這句話。他只是強調要降低英語的重要性,不是說完全不學英語了。
但網友之所以以訛傳訛,實在是因為這些年關於要不要全民學英語,高考要不要考英語的話題,爭論實在是太多了。
2、
上次這個事兒引發熱議,也是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網友花千芳的一番言論,被王思聰懟了,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當時花千芳提出了「學英語無用論」,認為全民學英語沒有必要,只需要少數人學英語就可以了。
王思聰下場手撕,進而說出了「都9012年了,還沒有出過國的沙雕」這樣的過激言論
更是把這個事兒炒得熱火朝天,引發了觀點對立的兩派激烈爭吵。
這就是一年前的事兒。
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想必大家對這個事情依然有很深的印象。
一年之後,關於中國人是不是過度學英語的話題,再次成為網上熱點,這說明了啥?
3、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過度學英語,關鍵在哪裡?
關鍵就是英語高考分數。
中國大多數省份高考滿分750,英語獨占150,和語文、數學並列。高出物理、化學這些科目,而且,物理你可以選學,英語你不能不學。英語在中國基礎教育的地位太高了,英語的這個地位合理不合理?
這是個問題。
這兩年,全國範圍內,都開始進行一系列高考改革。
改革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開始降低英語的這種地位。
比如浙江高考關於英語考試規定:
英語有2次考試機會,成績2年有效。外語每年安排2次考試,1次在6月與語文、數學同期進行,考試對象限於當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與選考科目同期進行。
但是改變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難度很大。
浙江省就在2018年10月份的英語考試中,因為加權賦分鬧出了問題。後來不得已成立了由浙江省省長袁家軍任組長的調查組,並公布結果「此次高考英語科目加權賦分決策依據不充分、決策嚴重錯誤,導致結果不公正、不合理。」
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被責令辭職,教育廳黨委書記在浙江省的新聞發布會上鞠躬致歉。
浙江省的這次英語考試事故,充分說明了高考對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影響實在太大,任何關於高考的變化,哪怕是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鬧出不小的事端。
4、
因為如果英語的地位還是像過去那樣高,根本就不會有人討論這個問題。大家都一門心思好好去學英語了。
其實英語在咱們國家基礎教育中的地位,也不是一直都這麼高。
咱們國家全民學習英語,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建國後5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那會都在拚命學習俄語呢。
1977年恢復高考,當時只要求報考外語專業的考生參加外語考試。此後英語從列入高考科目,到形成後來的地位,經歷了一個過程。1978年都可以考外語,但成績不計入總分,僅作為錄取參考,畢竟沒有學過外語的人太多了,再之後英語考試成績按比例計入總分,先是10%,30%,一直到1983年起英語才按實際成績計入總分。
80年代我國開始公派出國,留學美國成為很多人人生重要經歷。
陳可辛拍攝的電影《中國合伙人》可以依稀看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這背後,則是我國從建國以來全面學習蘇聯,轉變到全面學習西方(主要是美國)的國策變化。
後來蘇聯解體,西方世界和美國就是現代化的代表。英語為什麼重要?本質上就是因為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我們要全面學習美帝,摸著鷹醬過河啊。你要學習美帝的東西,連它的書都看不懂,還怎麼學?
因此當時整個社會,逐漸形成了全民學習英語的高潮。
最典型的,就是中國最好的高校,最好的學生,個個都以能夠留學美國作為目標。
這是一幅拍攝於80年代的北大校園宿舍照片。
大家注意到了沒有?牆上貼的是美國地圖。
所以當年英語熱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當然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人家比我們先進,尤其是科學技術領先咱們太多。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啊,不學習英語,連世界最新科技是什麼都不知道,還怎麼掌握,怎麼超越?
所以這是我們在國力弱小的情況下,奮發圖強,全力追趕西方已開發國家,不得以而為之。
當然,這個世界風水輪流轉。想當年,日本為了學習漢語和先進知識,先後派了十幾次遣唐使,一度日本人以會寫律詩為榮。至於古代東亞文明的其它附屬國家,朝鮮和越南,連科舉考試都學了去。
那西方世界發達之前,還要靠翻譯阿拉伯文來學習自己曾經古希臘時期的文化。都是一回事兒。
沒說的,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必須要學習先進。
扯遠了。
所以說咱們也不是從老祖宗開始那天就要學習英語,之所以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追趕西方世界。要不然,漢語和英語區別這麼大的兩門語言,咱們費了老鼻子勁兒,折磨自己去學英語,為了啥啊?
5、
西方文明領先世界幾百年了,咱們漢語文明距離英語文明的地位,還差那麼點,這個必須承認。
但是,現在咱們國家確實也已經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某些方面的科技已經處於世界頂尖水平,咱們確實沒有必要再向80年代、90年代那樣全民學英語了。
說實在的,現在中國的教育體系,學生花在學英語的時間和精力確實是太多了,超出了必要的範圍了。別的不說,我一個中文系的,考研也要考英語啊。中文系做學問研究,和英語有半毛錢關係嗎?這算不算某種搞笑?
有人說了,你和國外漢學專業交流,需要外語啊。
所以說咱們國家學習英語已經有點病態了。和國外漢學交流,交流的是什麼?是中國文化啊,難道不應該是對方學習咱們漢語,用漢語來交流嗎?結果咱們還要用英語。而且我們那個時候,無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以能夠用英語和國外漢學界交流為榮。
好像天經地義的,英語就是一門高級語言。中文系也是能以英文寫論文為榮了。
更有甚者,很多高校曾經規定英語四級不合格,不給畢業證。
到了工作吧,凡是和職稱晉升相關掛鉤的,都要考英語,沒聽說要考語文吧?當然語文這個咱們母語,確實不用考。
所以啊,這一切,都有點過度了。
咱們本來不應該這樣學英語。
這實在是矯枉過正了。這樣的情況確實需要進行適當改變。關鍵是咱們也有了進行改變的底氣。
其實咱們現在已經開始改變了。首先高考改變英語考試方式,就已經是變相降低了英語地位了。高考制度是我國的一項根本制度,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英語從過去和語文一樣一次考試,改為現在可以考2次,甚至傳聞以後不列入統考,由社會機構考試,這些已經說明了英語變得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
還有前兩年咱們國家的很多職稱晉升,也取消了英語考試。
咱們國家畢竟已經走到今天這一步了。今天咱們要談論「四個自信」。
未來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咱們國家的地位,咱們以後要和美國競爭,要給世界其它國家提供一種不同於美國的發展途徑,要講述中國故事,就必須提高漢語地位,有朝一日讓世界其它大多數國家都來學習咱們漢語才是咱們根本目標。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咱們能夠在科技、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都超越美國,超越西方世界。
所以咱們現在還要學習英語,但是要記住,學習英語是為了超越它們。
千萬不要覺得,我們天生就要學英語。
6、
總之,既然學習英語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未來英語在咱們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也必將經歷一個逐步下降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雜音,值得咱們警惕。
特別是那些吃英語培訓這口飯的人,肯定會千方百計阻止這些。
這次鄭強教授說了不能再這樣過度學英語了。
俞敏洪馬上就站出來表示反對了。
而且俞敏洪反對的姿勢還挺巧妙,他說如果學校義務教育階段放鬆了英語學習,反而會加大家長的負擔,因為家長要花錢參加校外培訓。
看起來,他還是替家長省錢呢。
其實這是屁話。一旦高考不考英語了,你看哪個家長吃飽了撐得讓自己孩子去課外輔導班學英語?
俞敏洪之所以反對,就是因為他乾的事兒就是英語培訓,大家都不學英語了,他就沒有價值了。
俞敏洪只是這個產業鏈上的一個代表。
實際上中國還有千千萬萬個俞敏洪,他們都吃英語培訓這口飯。而且很多如同俞敏洪那樣,是政協委員,是人大代表,他們說的話很有分量。
他們會想方設法鼓吹學英語的重要性。
所以要想把英語在高考中的地位降下來,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但是這一條必然會到來。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一門外語的重要性,可以和母語相提並論。
因為未來的世界,中國必然會復興,漢語必然會重新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那個時候大家都會以學漢語為榮。
到了那個時候,咱們可不要像西方國家的那些渣渣,跑去外國教教中文,還順便騙炮無數無知少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