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德國一家市場研究諮詢公司對2019年輪胎廣告市場進行了分析,發現德國輪胎廣告支出繼續減少。在最近12個月內,輪胎商在德國媒體傳播上花費的廣告費約為35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73億元),2017-2018年同期的輪胎廣告支出為44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43億元),一年的時間廣告費支出下降了超過20%,相比較2016年直接腰斬。
不過具體到輪胎產品方面的廣告支出,有些產品的廣告支出保持增長,尤其是冬季輪胎廣告支出,同比增長超過10%,廣告商的數量也有所增加。相對而言夏季輪胎或全季節輪胎的廣告,則急劇下降。
另外一個變化就是,除了輪胎製造商(韓泰、米其林等被視為頂級廣告商)之外,輪胎經銷商組成了一個非常活躍的廣告投放集團,其廣告支出約占總支出的三分之一。
窺一斑而知全豹,德國輪胎廣告支出的減少基本也代表了全球輪胎企業的廣告支出概況,在當下輪胎企業盈利下滑,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削減廣告支出也是輪胎企業降低成本的一個手段。
但是通過冬季輪胎廣告投入的增加,我們也可以欣喜地看到細分市場的變化,企業開始注重細分市場的發展,通過廣告向消費者灌輸輪胎使用知識,從容不斷拓寬如冬季胎這一細分品類的市場,增加市場銷量。
輪胎企業對於廣告投入向來謹慎,很少有像汽車企業一樣的一擲千金。但是這種謹慎在中國輪胎企業表現的尤為明顯,甚至可以說是摳門。
從之前輪胎商業的調查來看,外資的前10大輪胎品牌在網際網路傳播的投入大約是中國輪胎企業前10的25倍左右!所以,馬上扔掉所謂的電視,報紙雜誌,立牌等等這些幾乎沒鳥用的東西。只需要抓住網際網路(移動端+電腦端)就會事半功倍!
中國輪胎企業在本地的品牌包括所謂的前10大企業,品牌傳播的貧乏簡直令人髮指;守著如此巨大的市場和消費潛力,居然讓中國的消費者滿眼滿眼的是:米其林,馬牌,倍耐力,固鉑,甚至韓泰,錦湖等,非常非常少有人能提到國產品牌,當然對於輪胎行業的人來講這個要好很多。不過消費者才是最終的決定者。輪胎商業如果和大家一同回顧中國發展的20年,可以說中國的輪胎企業把輪胎產能做到了極其過剩,把輪胎品牌做到了極其不足。大家想想中國輪胎企業土生土長在中國,而那些外資的輪胎企業大部分進入中國都在10多年的歷程,反而讓中國的消費者不斷接受外資品牌的「洗腦」,這和中國輪胎企業的戰略導向是相關的。
在中國有數百家輪胎製造商,但是真正能夠在媒體投入資金做廣告的寥寥,玲瓏目前可以視為國內輪胎企業營銷的領頭羊,贊助足球俱樂部,贊助女排等各種體育賽事以及汽車賽事,在電視台、自媒體、網站不間斷投放廣告,讓玲瓏成為家喻戶曉的輪胎品牌,也讓玲瓏輪胎成為國內上市輪胎企業股價最高,市值最大的。
還有一個有趣現象,比如雙錢等在外國尤其是美國是個很有影響力的品牌,但是在國內反而影響力卻不行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其實答案非常清楚,那就是營銷的作用,也許雙錢認為自己作為國內行業資歷很老的品牌,根本無需做營銷了吧!
一些輪胎企業往往在營銷上面追求見效快,恨不得做一年就趕上米其林,做兩年就超過普利司通。國內某大型輪胎企業就是如此,2016年大量地進行品牌營銷,各種賽事活動、展會,甚至央視都能見到其身影,但是到了2017年就像從大眾視野中消失了一樣,這樣目光短淺,淺嘗輒止的營銷還不如不做。為什麼米其林做輪胎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依然一直在花錢做營銷,打廣告,這些應該是國內輪胎企業需要思考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