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對善於謀事的智者來說,成功就像順應自然一樣

2020-05-21     國學書舍

原標題:《孫子兵法》:對善於謀事的智者來說,成功就像順應自然一樣

《孫子兵法》:對善於謀事的智者來說,所有的成功都是一種順應自然。

一:

《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運用外在的智慧之光,富貴內在的規律,不給自己留下後患,這叫做因其自然之常道。

一個人的勝,是因為符合了自然,順應了規則,一個人的敗則是違背了規則,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在追求目的,而是在籌備規則。

因為當你把一件事情背後的東西做的充足的那一刻,你想要的東西自然也就會出現,當你背離了這個原則,無論你怎麼努力,都不會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陷入一個窮忙的怪圈,深陷於其中無法自拔,付出了比別人多的努力,每日都過得非常辛苦,但是依然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根源就在於此。

《孫子兵法》之中說: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所以,這些所謂善於打仗的人所取得的勝利,既沒有智慧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戰功,所以他們取得勝利是不會有差錯的。其所以不會有差錯的話,是因為他們作戰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那些已處於失敗地位的人。

善於打仗的人總是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又不放過任何戰勝敵人的機會。而打勝仗的人都是先創造有利條件,然後才去和敵人作戰;打敗仗的人總是先和敵人作戰,然後才從希望中僥倖取勝。

善於打仗的人取得勝利之後,不會有智慧的名聲,也不會有勇武的戰功,並不是他的勝利微小到可以不當其存在,而是所有人都明白,他的勝利是必然的,這種感覺就如同順應自然一樣。

二:

在春秋時期,大國晉國想吞併臨近的兩個小國虞國和虢國。

而晉國的大夫就向晉獻公獻計策說:「可以用你的珍貴馬匹和美玉,收買虞國君主,然後從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事情成功之後,虞國也必然能夠歸於我們。」

晉獻公採納了他的計策,而虞國的君主不聽大臣的阻攔,看到美玉和馬匹之後,受不住誘惑,就接受晉國的要求,忽略了他和虢國唇寒齒亡的關係,不但借路給晉國,還出兵幫助晉國去攻打虢國。

當晉獻公滅掉虢國之後,回來的路上,順道又將虞國滅掉,虞國君主和家室都當了俘虜。

當晉國滅掉了虢國之後,回來的路上順手滅掉了虞國,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多麼大的功勞,因為所有人都感覺這是順應自然的結果。

真正的贏就要建立在這樣準備充分,而又順應規則的基礎上,所有的條件都具備充分,你的舉動,只不過是應了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條件之後的順手牽羊而已。

「所以,打勝仗的軍隊是先創造有利的條件,然後才和敵人作戰,而打敗仗的軍隊則是先和敵人交戰,然後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僥倖之上,那麼敗局自然已定。」

《孫子兵法》之中所說的 「創造條件,準備充分,伺機取勝」的理論,不僅體現在戰場上,更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且也是百試不爽。

就像一個人在生活中謀事,不要總將自己的思維執念在自己的目標上面,而是用更多的精力去做準備,當你把基礎奠定充分牢固之後,還有什麼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呢?

但是反之,如果你沒有做任何充分,只是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目的,沒有天時,沒有地利,沒有人和,也沒有一個合適的團隊,包括資金等等,那麼你靠什麼去取勝呢?

所以《孫子兵》法中提出了這個「攻守形勢論」: 當你採取防禦的時候,是因為兵力不足,當你實施進攻的時候,是因為兵力有餘。

就好像謀事時,當我們待機不動,選擇蟄伏和隱忍時,是因為你的「兵力不足」,所以處在準備階段,但是當你選擇行動時,一定是因為自己的「兵力有餘」,因為你準備的足夠充分了。

這就是謀事的真正智慧,要讓所有的事情都在符合規則和規律的方向上進行,要讓你的成功,看上去像順應自然一樣簡單。

以這樣的思維去謀事,你還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kpOT3IBd4Bm1__YX0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