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廊橋、籮梯、木雕……向守護尤溪鄉村的手藝人致敬

2019-08-05     福建微尤溪

//

東 上 手 藝 人

//

管前鎮東上村多廊橋。

這裡七個自然村,有五個建了廊橋,且都建在水尾處,又被稱作水尾橋。其中坐落在香村洋自然村的,橋樑上寫有「大清」字樣,應是建造於清朝年間,是現存年代最久的廊橋。仲山自然村只剩下2戶4個老人居住,遷居出去的村民一起籌資於2013年修建了廊橋。位於湖上和上洋自然村的廊橋,橋邊緊挨著幾棵樹齡三四百年的柳杉,身軀挺拔,老當益壯,一直為廊橋遮風擋雨。湖上水尾橋在清朝光緒年間和民國年間(1938年)有過兩次修建,又在1985年和2010年修整擴建。上洋水尾橋是2004年新建的。這兩處水尾長有一片茂盛的原始樹林,密不透光,尤其以楓樹居多,春秋兩個季節的風景特別美。兩條溪流從各自橋下穿過,跌落成瀑,蜿蜒流轉,在盤埕自然村匯合,一路向前流經小盂山、萬善兩個自然村,最終流入管前溪,注入青印溪。

這幾個廊橋,皆為本村老木匠所建。其樣式大同小異,都屬於石拱廊橋,即在石拱橋上建廊屋,也稱橋亭。廊屋以杉木構建,橋兩邊設有雨披、柵欄、條凳,頂部榫卯連結,柱、梁銜接處有雕刻,屋檐屋頂遮瓦,屋脊中有葫蘆頂,形態古樸,技藝精湛。規模最大的,當屬盤埕水尾橋,有8扇30米長,7.5米寬,近5米高,是老木匠陳相義於2007年主持建造的。他沒讀過書,不用畫圖紙,在對石拱橋基丈量好尺寸之後,就對橋屋設計和多少用料瞭然於胸,帶領徒弟不到二十天就建造完成。另外幾座橋的建橋木匠,為陳相祚、陳相盛等,均已八九十歲。在過去,他們這樣的木匠被叫做師傅頭,在村裡跟著做木匠的最多時有二三十人。現今,鄉村傳統木屋已被水泥樓房替代,各種塑料和金屬家具也湧入家家戶戶。他們失去了用藝之地。這些廊橋,也許便是他們留在家鄉的最後一件作品。

不過,有一件手工藝品——籮梯,至今仍在東上村編制和銷售。在尤溪縣、大田縣、沙縣一些鄉村,人們操辦紅白喜事,重要的親戚聞訊趕赴,一般都會挑擔前往。這個擔子,鄉間叫作籮梯層,主要以四層、六層居多,裡面裝著雞鴨肉蛋米粉等物品,是親戚間走動必須遵從的一個禮儀。那麼,籮梯層是怎麼製作的呢?

我在東上村,見到了兩位傳承人。他們是堂兄弟。一位叫陳壁玉,94歲,十三歲跟隨叔叔學藝。十六歲那年到坂面一個村子。人家見他年紀小,看不起他,認為是跟來吃閒飯的。他便叫叔叔回去幾天,獨自留下來編制,結果出手不凡,讓人刮目相看,拍手稱讚,吸引鄰近很多人過來觀看。接著便是紛紛邀請他們,連續做了大半年時間才回家。二十歲那年,他開始獨自出門,第一站到了管前村朱坑自然村。人家對他半信半疑。他說,我先做做看,做不好不要工錢。他當然做得好。獲得這家老人讚許,被留在村裡做了一個多月。

另一位叫陳壁得,74歲,念過書,讀到初中二年級,當過生產隊會計,從小就無意學做籮梯,平時看著父親在做,幫忙打打下手。父親去世後,有人找上門來,他不好推脫,才開始試著做。此時他已四十多歲。

陳壁得保存有一本祖傳的《造籮梯法》。這裡有一個故事。他曾祖父生了七個兒子。有一年,一個德化師傅來他家做籮梯。曾祖父想叫師傅教教他兒子們。德化師傅沒有答應。曾祖父也不介意,懇請師傅繼續留下,他來負責銷售。德化師傅在他家呆了好幾年。他的幾個兒子邊看師傅做,邊記在心裡,待師傅回去以後,就把這些方法進行回想、討論和研究,整理成了操作手冊。

我看這個本子,封面發黃,從前往後翻,是毛筆抄錄。從後面往前看,卻是鋼筆記錄,原來是陳壁得附加的,註明為《籮梯法詳解》,是他根據自己的實踐,再進行了一套經驗總結,還作了圖畫。籮梯是竹製品。本子裡面,圍繞四層籮梯、六層籮梯、籮梯球,以及篾盤、篾盒等等,從如何用好竹篾,包括長短、寬窄、條數,從蓋、坵、底、耳等各個環節都有詳細的操作步驟。本子的開篇法子,是「煮桐油法」。上桐油,本是編好籮梯的最後一道程序,卻被提到第一位的重要位置,因為關係到光滑美觀。一件上好的籮梯,一定是編制精良、色彩柔和、手感滑潤的。他們要挑選優質的桐籽來榨油,煮桐油時必須用杉木枝來燒,慢慢燒,火候和溫度必須掌握得當,是難度最大的一道工序。

至於材料,竹齡二三年的毛竹為最好。每年農曆十一二月,陳壁得砍來毛竹,白天破竹庚篾,晚上就著檯燈編織。這個時候,農村喜事多,用籮梯的也多。他從來不愁銷路,都是人家上門訂貨。這造籮梯,屬於慢工細活。大擔六層,約需半個月的工時。小擔四層,需要八九天時間。他每年只做十幾擔,不多,忙不過來。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在鎮里工作,一個在市裡工作,都沒有意願跟他學這門手藝。

下一輩中,陳壁玉71歲的兒子在做,40多歲的孫子也在學。到這一代,已有五代傳承,算是百年手藝。在管前鎮,在尤溪縣,目前只有兩家從事籮梯製造。他們是一家,還有一家在坂面鎮京口村,據說也是師從於他們祖輩的。

提到東上的手藝人,林開木也是一位。他是木雕匠,善於根據木頭形狀雕刻出人物和山水、花鳥魚獸等木雕作品,尤其精於各種佛像神像雕刻,神態可愛,惟妙惟肖。他將近70歲,好在後繼有人。他的兒子林生霖已熟悉並掌握了這項技藝。尤溪電視台為他父子拍攝過專題紀錄片。選材、斧鑿、刀刻、細雕、磨砂、上彩……視頻里,父子倆神情專注,一絲不苟,沉浸在雕刻時光里。

作者:紀任才

來源:山行筆記

猜你喜歡

【快看】總投資7723萬元!尤溪又將多一座橋!太便利了!

超魔幻!全國首座懸空彩虹仙手橋成尤溪新晉網紅打卡地!!

超羨慕!剛剛傳來的消息!尤溪這群人有福了…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有望漲5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hGhYWwBUcHTFCnf4O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