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間,炒股已過10多年。期間的酸甜苦辣,真的只有每個交易者自己知道。伴隨著不斷小虧的無奈,毫無突破的苦悶,領悟再進步的這種螺旋式上升.
其實處理震盪的具體方法並不重要,利潤回撤一半出場也好。總之處理震盪的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對於趨勢跟蹤系統來說這一塊就是木桶最短的那一塊,而最短的一塊關乎生存,其實趨勢跟蹤系統處理震盪的意識一點也不亞於止損與資金管理,只是很少有人真正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系統的重要性:
做了5年以上的老鳥都有體會,開始都靠盤感做,但虧疼了後發現靈感遠不如系統來的穩定,盤感會無限放大人的弱點,而人性是我們無法牴觸的,只有用系統來規則。如果新手的你還在靠靈感在交易的話,現在必須開始著手構建你自己的系統!(你不信?一開始我也不信,但時間和鈔票會改變你的想法)。
交易系統是什麼,是你自己的交易理念的量化表現規則。是先有交易理念,再有交易系統,這個順序不可亂。隨著你的經驗日趨豐富,你的交易理念也必定是螺旋上升(個人悟性決定螺旋上升的周期)。而交易系統也會不斷的修改甚至被你自己完全推翻,這在前幾年的交易中是非常正常的,我們都是凡人,都會犯錯,要敢於推翻過去的自己。才能在金融交易中走的更遠。
強調系統的重要性永遠不為過,我更傾向於建立自己的系統而不是用那些通用的(比如海龜或者10/20交叉,當然這些都能贏利)。金融交易先入為主的思想是很危險的,憑什麼順勢輕倉止損是天字第一號守則,那是因為我自己試過逆勢重倉死抗,知道了這是要死人的,所以我認可了這些通則。對系統而言,別人能賺錢的系統不一定你用也能賺,相同的系統不同的理念也是要死人的。
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別人拿走也不會用,關鍵是你就是系統,系統就是你。不存在打架或牴觸的情況。當你的系統已經不能充分反映你的交易思想的時候,改進就是必須的了。我的系統從5年前到現在已經有了10幾個版本了,每次我都認為無懈可擊了,但最後還是要改進,相信以後還會是這樣。順便說下,火線上的海豚也是好幾個版本,說明思想帶動系統的螺旋式上升是必然的。
10多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新手一樣,低級錯誤都犯過。然後開始看經典教科書,走上了漫漫指標科學家之路。慢慢發覺這樣似乎是個死胡同,再看了好多的經典評論,什麼操盤三大階段圍棋9段象棋5段的,對號入座後發覺自己的方向偏了。
前輩的話還是要聽的,畢竟他們的學費疊起來比我人都要高。之後反思,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看前輩的書,尋找他們理念的共同點。慢慢的,順勢輕倉止損天字第一號原則就浸入了我的交易靈魂了,現在不設止損就渾身難受。真心希望新人也一定要這樣磨練自己,把反人性磨練成自己的第二天性。
有了些零碎的概念後,思路也逐漸開始清晰。輕倉,止損這兩條不難理解。客觀的規則,反人性經過磨練不難做到。問題是順勢這個概念如何定義?這個概念太模糊。
我找不到答案。於是痛苦開始了。。。
大家還每天都把順勢掛在嘴邊,只要順了就OK。如果我告訴大家,這兩個字就是專門放馬後炮的,你會不會罵我,先仔細想想再罵不遲。。。你說順勢是順當下的趨勢,沒趨勢怎麼辦?休息麼?等你發現趨勢來了,那它也差不多結束了。如果還想不通,把圖表上大段趨勢用右手擋住,只留左邊的震盪。你右手不放,現在入場的交易是順勢麼,不是。右手一放,現在入場就順勢了,真奇妙。現在再想想,這兩個字重要麼?
當時的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突破非常痛苦。思想不斷的碰撞,理念不斷被自己推翻(當時理念的框架還沒有成型)。最後的突破點還是回到系統這個點上來。
高手與普通散戶操盤的角度完全不一樣。
個股價值是什麼?技術形態是什麼?在中國股市就是臆淫。股票的上漲只取決於主力是否引導拉動。 散戶的操盤邏輯:是按照表面的東西操作 K 線形態、主力提供的價值報告,簡單、粗暴、單一。 高手的操盤邏輯:透過表面的現象,遵循內在操盤邏輯要求買入,不受表象的東西影響。 邏輯是規律和規則的推理,其實也是一種因果思維。
高手買入一定是在思維的認識上,在其作業系統的多個角度確認邏輯成立後,才是出手的時候,絕不是去單一的分析這隻股表面的「價值和前途」而出手。 「邏輯」對主力與高手很重要,不同高手的模式和體系,不同層面的主力,必然會有不同的邏輯。 原因就在於:對象和目的不同。
比如:遊資要收割散戶,有的大主力要收割遊資,有的小主力要偷襲基金,有的高手要借力遊資收割散戶等等。 對象和目的決定了不同的操盤思維與邏輯。而在邏輯的層次,也存在共性和個性的區別。也可以說是宏觀與微觀區別。 共性自然是宏觀層面。
不論什麼主力或是高手都必須對大環境有客觀的把握,追逐的都是大環境的安全,這叫順勢。順勢是共性,沒有安全的環境,任何主力都不敢妄動,再大的主力,逆勢而行已必死。 主力和高手會有自己對宏觀邏輯的標準。 個性屬於微觀層面。 微觀方面的差異就非常大了,就是上面所述層次、對像和目的不一樣,戰略和戰術也不一樣。
炒股本身是詭道之術!而太多的散戶迷於「價值」與「技術」,自然被主力牽著走。 比如:我的邏輯就是向遊資借力,我的錢在股市就是一滴水,不會有任何作 為。但是,如果我能傍好遊資這個大款,遊資的作為變為我的作為,這就是借力。
遊資主力的運作方式是「造龍造妖吸貨出貨」,遊資的邏輯是強盜邏輯,是要收割散戶。 我的炒股邏輯就順著遊資牽引到「擒龍抓妖做超短打板術」這個借力的邏輯上。
大盤環境安全,遊資主力活躍出手,我就出手;遊資主力不活躍,休息了,我就潛伏下來。 「個股」對於遊資,不過是為實現收割散戶這個目的的「誘耳」。 我出擊的「個股」,是因為主力向它發動了強烈的進攻,主力吃肉,我也想吃而也。
而很多散戶思考的則是,這隻股票的「價值」或形態上「該漲了」吧? 你看,我在分析的層面,根本不想與你去討論個股的前途與價值.這就是我的買入邏輯,我只考慮「當下」的問題。 當然,這個買入動作,就必須要有相應的信號或方案來支持,為的是追到主力真正進攻的個股,這屬於邏輯的細節。 你也要明白,主力與主力之間的博殺,市場始終在變化,這個變化是風險與機會之的不停轉換,今天是機會,明天可能就是風險。 明白「買入邏輯」的問題了吧!
下面再說「賣出技術」的問題。 確實技術不是用在買上,是用來鑑別「賣」的。 買的背後是嚴格的邏輯,不是單一的技術。 技術太單薄支撐不起買的行為。 但是技術可以幫我們指導如何賣——防範和鑑別主力的出貨與洗盤行為,這才是技術要做的事。
比如用技術判斷 K 線形態、分時圖走勢,拉升與下跌的量堆變化,均線變化從而判斷多空雙方勢力的變化執行賣出、減倉與清倉策略。 所以,在賣的問題上,高手是以技術為先,而散戶是以臆測為主。 炒股切記不要臆測。我一直說,散戶永遠在明處,主力永遠在暗處,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你必須執行技術紀律來解決這個不足;若是用臆測,你能算過主力嗎?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牢記這9張思維導圖,你就是贏家!
1、股市導圖總綱
2、k線基礎
3、均線基礎
4、切線基礎
5、指標分析
6、統計分析
7、選股方法
8、板塊輪動
9、股市中的各色騙局
(注意:導圖看不清晰的可以找我要高清圖片,這裡會被壓縮了)
下面具體來談談如何建立合適自己的交易系統
因為我是趨勢交易者,因此我的講述會更偏重技術分析方面。
評估自己,確定交易風格
股票市場是一個寬容度很高的市場,任何人,只要他願意,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方式。建立交易系統,首先要做的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交易風格。
選擇投資方向
如果你對圖形敏感,善於推理邏輯,可以考慮趨勢交易;如果你是一位財經達人,能通過市場信息發現別人還沒有發現的機會,你可以選擇價值投資者。
選擇交易方式
如果你是反應敏銳的人,可以考慮選擇短線交易;如果你是大局觀很強的人,則可以考慮長線交易。
小結:作為投資者,要學會界定自己的能力圈,明確自己在投資領域的比較優勢,集中精力於自己可以理解、可以把握的市場機會,這樣前提下構建的交易系統,才會更適合你。
根據現有的理論,架構交易框架。
交易框架要解決的是:買什麼,如何買,怎麼處理
1、買什麼:選擇交易標的
如果是價值投資,你要考慮的是:對自己了解的行業進行選股,還是根據市場波動的周期選時,或者根據估值的高低決定買賣。
技術分析的理論有波浪理論,江恩理論,均線理論等,一般運用技術分析選股,大原則是:形態,位置,品種。
2、怎麼買:確定買點
比如逢低買入還是突破追高,比如左側定投還是右側逐步加倉,這些買的方法應該契合我們自身的性格和投資角色。
3、買入後的處理:持有或退出
止損:買入後發現與買入條件不符合時,要及時止損。
止盈:當股票盈利達到預先設定條件時退出持倉。
小結:搭建交易框架,就是根據現有的理論和經驗,制定一套如何選擇投資標的,如何確定買點及買入後如何應對的流程。
檢驗和完善交易系統。
交易框架在剛開始形成的階段都是有短板的,我們要在現實中進行試驗和磨合,讓它逐步契合自己。方法如下:
1、先短線,後長線。
短線交易試錯成本比較低、時間短,容易驗證結果;還能大量重複訓練,適合鍛鍊交易的紀律性。長線選股和交易因為驗證時間長,很難短時間得到正反饋,等到結果是錯誤的時候,白白浪費時間。
2、先模擬,後實盤。
很多新手都喜歡一上來就大資金操作,這和士兵沒經過訓練,就上戰場一樣,很容易「出師未捷身先死」。建議先運用學到的知識和交易模型進行模擬交易,等到有一定盤感和成功率後,再實盤交易。
3、先勝率,後頻率。
練習的頻率不要太高,應該追求出手的成功率,優秀的獵手,總是潛伏在獵物常出沒的地方,等待獵物的出現,伺機而動,以求一擊即中。
4、逐步在實踐中摸索,提高成功機率
在練習和實戰中,要不斷修正各種條件,盤前作計劃,盤後寫總結,總結經驗,逐步提高成功率。我們的交易框架要能夠大機率賺錢,也是就是能夠大賺小賠或者多賺少賠,只有這樣的交易系統才是成功的。
小結:通過刻意、重複的訓練,形成自己固定的交易風格,內化為自己的本能,是高手們能夠穩定獲利的原因。
最後,一個好的交易系統,還需要配合好的思維和心態,做到知行合一
一個好的交易系統的評判,在於它的完整性和客觀性,能否保證了交易系統結果的可重複性。
另外,好的系統同時也要有好的執行力,這樣才能」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職業交易員都有穩定的心態、開放性的頭腦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客觀的看待市場。他們做交易有一個共同特點:有耐心和勇氣,他們在等待機會時會很有耐心,而一旦發現機會,就敢於果斷出手,重倉買入。
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需要盯住的僅僅是你最拿手、最敏感的機會。我們跟不上市場每一個細小的變化,我們可以採用一個最笨的辦法,把自己簡單化處理,等著當市場適合我的交易模式的時候,或者適合我的機會出現的時候,我再出手,這就是建立交易模型的初衷。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不去做,更重要的是自己潛意識當中對「正確的方法」有一種本能的強烈的「牴觸」心理,這就需要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而這種「自我剖析」很多時候是血淋淋的:當必須承認自己並不優秀、當自己必須承認自己是個平庸的人、當自己必須承認自己的操作與身邊的散戶的拙劣表現並沒有什麼不同時,原來自信心存在的基礎完全崩潰了,心痛的感覺畢生難忘。然而這種心痛所帶來的好處是徹底認清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再抱著「我比別人優秀,所以我會成功」這樣幼稚的想法、不再認為「自己可以為市場把脈」,而轉向「一切隨勢而動,順水行舟」。
亞當理論是我所有理念和操作的基礎,也是我在探索階段對市場認識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切的精髓只有四個字:「順勢而為」,其實自己轉了很大一個圈才發現經典理論的經典之處,可惜包括我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曾忽略過、不屑過,而去尋找什麼「制勝絕招」。但這似乎又是個無可奈何的現象,也只有當真正深刻理解市場之後也才能明白何為經典。
一些成功者總是在找到市場的解決辦法後將其細化、複雜化、延伸化和理論化來加以包裝,讓後來者「雲里霧裡」,感覺似乎很高深,人為的造成了理解上的距離,這一點上克羅做的最好,大道至簡。我的感覺是成功的操作方法雖然表面有很大差異,但實質卻非常近似,只是我不太喜歡這種細化和理論化的包裝,幾句話可以說明的問題卻要用一本書和諸多「不知所云」的術語去解釋,當然原因大家都心裡有數。
我有一個猜想,當初有人用「波浪理論」獲勝時,其主體思路一定是簡要可靠的,只是後人對其不斷理論化和細化才使得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已經完全不是當初的本來面目,以致使其只能起到「解釋」作用而全無實戰價值。
很多朋友在「尋找捷徑」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盲目追隨這種「潮流」而放棄對市場的基本認識過程,其實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交易系統」,或這些新興交易理論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缺乏基本的市場認識,後果仍然是失敗無疑的。這也就是我非常看重基礎的市場理念的原因,任何想要繞過這個環節而去尋找成功的「金鑰匙」都是不現實的,你是否見過某位大師是依靠別人成功的操作技術來獲勝的,每一個成功者無疑不是在深刻理解市場之後才創建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認真而耐心的去體驗市場和交易的感覺,去感受失敗的痛苦最終才能夠深刻的理解市場和自己,前人已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方法來幫助我們解決技術問題,並不需要我們自己去「自創」什麼,只要在市場理念正確的基礎上依賴一些技術分析和策略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就足夠了。
其實我在反覆強調「客觀」、「務實」 、「規則」這些詞語,但我同樣明白也只有真正依靠自己領會了這些語言的含義,也才能真正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這也就是認同和共鳴的區別。說到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我的這些文章與前輩們所做的經驗教訓總結相比,實在太過粗淺,我所能夠做的也不過是將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對一些有緣的朋友可以起到清晰思路和啟迪提示的作用,而且也僅此而已。
但凡感受過股市的人就總會有一種滄桑感,誰都無法免俗,我也是如此,股市猶如人生的濃縮,大悲大喜盡在其中。正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在股市中拼搏過的朋友,無論自己最終是帶著成功的自信,還是失敗的痛苦走出市場,有一點無須質疑:炒股讓我們的性格更加成熟,讓我們的人格更加充滿魅力,耐力增強,不再衝動,對金錢名利已經看淡,更加珍惜身邊的家人、朋友。
炒股之路異常坎坷,因為我是過來人,你們所走的每一步,我都經歷過,也都徘徊過,也都絕望過。但我是羨慕你們的後來者,因為老一輩的炒股人剛入市場的時候,國內根本沒成熟的理念,也沒成熟的老師來給我們傳道,致使我們走了太長的彎路,絕大部分人都先後陣亡,剩下來的倖存者屈指可數,摸索了很久才上了正路。
巴菲特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在75歲的時候擁有了450億的財富,而在於他年輕的時候想明白了許多事情,然後用一生的歲月來堅守。
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操盤技巧,筆者的微信公眾號:翁伯然(idn566),探討交易系統、分享盈利模式,追擊熱點龍頭,乾貨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