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秘訣: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是避免風險與煩惱的重要手段。中國著名的民間智慧之書《增廣賢文》,就以較多篇幅說明了忍的價值:「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論語》載:「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更是廣為流傳,同時也為人們的處世提供了智慧的參考。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的名士。秦國滅了魏國以後,用重金懸賞捉拿這兩人。兩個人只能喬裝打扮,改名換姓逃到陳國。
一天,一個官吏因為一點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陳餘,陳餘想起自己以前在魏國是多麼威嚴多麼高貴的人,哪裡受過這樣的侮辱,怒不可遏,當即想起來反抗。
張耳在旁見狀不妙,便用腳踩了陳餘一下,陳餘終於沒吭聲。
官吏走後,陳餘還怒氣未消。張耳便數落他一頓:「當初我和你是怎麼說的?今天受到一點小小的侮辱,就去為一個官吏而死嗎?」
從這件小事上看,陳餘的性格遠不如張耳有遠見,張耳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候也不忘記忍耐。後來,陳餘和張耳的命運截然不同:張耳成了劉邦的開國功臣,而陳餘輔佐趙王,被韓信斬首。
「忍耐」是一個人品性的養成,是一個人克己的功夫。雖然每個人天稟、資質、環境、教育各有不同,忍耐功夫的養成亦有差異,但忍耐克己的功夫是值得重視的。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必具有非常的忍耐心,否則斷不能臨事鎮靜,沉著應付。
個性剛強的人,往往不能忍耐,易為情緒所操縱,易為情緒所影響,就像陳餘的性格,容易誤入歧途。必須自我控制與壓抑,不使強烈的感情隨便衝動,於是方能有守有為。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就完全是憑著臨事沉著堅忍的精神,化險為夷。他堅持、忍耐,為的就是越國有朝一日能夠重新站立起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勾踐忍辱負重在吳王的牢獄中服刑多年,即使得知吳王為了徹底地征服於他,並將他的兒子殺害,勾踐依然忠心地臣服於吳王,效忠於吳王。如此這般的忍辱負重讓勾踐背負了十年的歲月。後來,吳王見其忠心,並無二心,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做國都會稽。
回到了越國,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忍耐可以自我克制私慾,無論事情大小,不以私慾摻雜其間,雖然遇到一時的委屈,仍能行所無事。唯有能夠自我克制感情衝動的人,才能容忍他人;否則一己私見,便會因私忘公,一旦根深蒂固,便將貽害終身,無法自拔了。
人生的幸福,單憑個人去開創是有限的,須和其他的人通力合作而獲得,與大家和諧相處。要養成寬宏平和的性情,避免怪誕孤僻,在忍耐抑制上下工夫,與你周圍的人和睦無間,自然會受人尊敬,無往而不利。有句老話說得好:「人借性情可以奏功,有如人借才能可以成功。」性情和才能,一半出於自然,一半則可自己磨鍊。要能成功,不可不忍耐,唯「忍」可以制勝一切,表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
【感悟】
忍耐不是懦弱,更不是推託,人生旅途中的厄運由忍耐而制勝,在艱難困苦之中,方見英雄,你若是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那也不是造化故意在成全你,磨鍊你。一切人間無情的遭遇和刁難,無一不是刺激你發憤圖強的因素和機會,「一忍足以支百勇」,「一時的忍耐,可帶來數十年幸福的源泉。」跨過這一步,你就可以踏進成功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