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白銀時代」,對剛需買房者來說,不當「接盤俠」仍然是難題

2019-09-03   私家視角

「在我看來,房地產市場更像一匹美麗的斑馬。究竟是黑底白紋,還是白底黑紋,完全取決於個人角度。樂觀者可能認為它是白底的,但是也有需要小心的黑紋;悲觀者則認為它是黑底的,但也有白色的亮點。對於這匹斑馬,我希望大家在樂觀的時候保持警惕,在悲觀的時候也要保持信心。」

5年前,萬科集團總裁郁亮聲稱中國房地產「人人彎腰就可以撿到黃金的時代結束了,房地產行業進入了白銀時代」。

在2018年度股東大會上,郁亮重申「對房地產行業來到白銀時代判斷沒有改變過」,那一年郁亮的一句「活下去」讓很多人為之側目。

作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領導企業,郁亮的觀點還是很有含金量的,萬科對於風向的把握也堪稱明智。

實際上,根據自己的利益訴求,唱多樓市或唱衰樓市,都是很容易的。

在網際網路時代,人那麼多,不管你是說以後是漲還是跌,想要找一堆論據和一群人來支撐你的觀點都是輕而易舉。

比如你是藉助槓桿囤了多套房子的人,或你是以前按照樓層掃房的煤老闆,或者你是中介和房地產商,甚至你是城市管理者,包括那些貸款買房的「房奴」,這都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你猜他們想不想、會不會希望房子價格掉下來?

而對那些沒有買房的人來說,自然是唱衰、希望房子價格不再漲,甚至是狠狠下跌才好。

道理顯而易見,如果房價快速升高,那麼前者的資產和財富就會實現增值,而反過來,如果房價快速下降,那麼後者就意味著少花很多錢,等於無形中多了很大一部分錢。

網上關於房子的議論眾說紛紜,但大體上就是這兩類人,而比較符合人性的就是,他們互相之間都不在乎對方是不是吃虧。

事實上,人們只關心自己有沒有賺上便宜,自私自利之心是人人都有的。

所以,不管房子價格怎麼波動,總會有人不滿意。

但問題的關鍵是,情緒激烈其實意義不大,保持理智、認清現實才是有力量的做法。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1—6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7578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8%,三四線城市整體下行態勢明顯。而在10年前的2009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93713萬平方米。

當然數據是一回事,但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變化,比如鶴崗比如玉門比如臨沂,它們的房價是很難放在一起比較的。

我們早就知道,蓋多少房子是一回事,有多少人去住又是一回事。

無論是從郁亮還是李嘉誠、王健林、馮侖、潘石屹,他們或多或少都已經表露出形勢已經變了的信號。

拿地、貸款、蓋樓、坐著掙錢時代是一去不返了。

萬科「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在郁亮看來,白銀時代可能要持續10年以上,但一樣有賺錢的機會,「城市化進程會帶來很大的機會,白銀時代對比青銅爛鐵時代還是好時代。但與黃金時代相比,白銀時代的競爭更加激烈,毛利率肯定會更低。」

而對比萬科、恆大、萬達、融創、碧桂園和富力等房地產企業的情況,誰能笑到最好還真不好說。

對於要置業的剛需買房者而言,「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這句話最好要認真領會。區域經濟和城市規模是個很重要的參考,「強者恆強,強者更強」,你現在是在杭州或深圳置業,還是在玉門鶴崗這樣的城市置業,肯定是不一樣的。

「房地產問題基本上是個人口問題。」

如郁亮所判斷的,儘管有人認為中國人口增長的拐點即將出現,但是大家忽略了兩個問題,即人口的質量與分布。

從人口質量上看,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我上大學時的2%至4%到目前的30%左右,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他們是主要的購房人群。從人口流動分布看,中國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過程還沒有結束。除了北上廣深這樣的超大城市,我們還有存在住房需求的眾多大城市、中小城市。這些都是巨大的市場。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除了個人奮鬥,押對歷史進程無疑是更重要,因為這關係著你的養老和下一代的起點。

最後,誰在吃肉,誰在裸泳,誰在接盤,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