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疫史話

2020-05-06     中國海關雜誌

文 | 中國海關博物館藏品部

中國的防疫歷史悠久,從戰國時期 零星的防疫法律到今天現代海關完善的 口岸防疫制度體系,歷經千年。歷史上 曾出現過的牙行、交市監、市舶牙行、 十三行、海港檢疫所等機構,都是我國 防疫歷史的見證。

古代檢疫制度

檢疫史話

戰國時期

秦國規定:「過境馬車,必須用火焚燎其車身」,用這種方式防止疫病傳入。另外秦國還設有「癘遷所」用於收容、隔離和治療麻風病人。

魏晉南北朝至隋代

朝廷設置「交市監」管理互市貿易,稱專職檢驗檢疫人員為互市郎,並有半官方的檢驗檢疫機構——牙行。唐朝設置市舶使,管理海外貿易;宋元明三代設市舶司。元朝時期,朝廷在市舶司內設置「舶牙人」,專門進行進出口商品檢驗。

1348年

歐洲因為鼠疫肆虐,義大利在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衛生防疫站。

明朝時期

朝廷在市舶司內設置了「市舶牙行」來負責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

清朝時期

朝廷委託十三行參與管理對外貿易,並負責商品檢驗。但因為帝國主義侵略,十三行參與管理對外貿易的廢止導致清末到民國初期的海港檢疫主權喪失,動盪的國內政局也給國境衛生檢疫造成了不利影響。而反觀西方的近代檢驗檢疫制度卻日趨完善。

古代檢疫制度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並開放口岸,各海關由洋人掌控,導致關權旁落,其中屬於海關業務範疇內的衛生檢疫(包含海港檢疫主權)也被帝國主義國家竊取。

1861年3月,「牛莊沒溝營港口」成為東北地區最早的海關和第一個通商口岸。1864年5月9日,山海新關在營口(沒溝營)正式設立,又稱牛莊關。1872年2月,由山海新關稅務司負責管理營口港的船舶檢疫業務。2月9日,由山海新關副稅務司赫政制訂、港務長托斯·愛得金公布實施的《牛莊口港口章程》,對營口港進口船舶實施檢疫做出規定。因此,牛莊關不僅制定了近代中國最早的船舶檢疫制度,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首先實施國境衛生檢疫的口岸。

20世紀20年代檢疫人員乘人工小船前往錨地圖片。(中國海關博物館館藏)

1872年,上海作為進出口貿易的集散地,大量外國輪船駛入,傳染病激增。因此,江海關(現上海海關)按照《上海港口條例》第9條規定,到達港口的船隻,凡船上有傳染病,均不得靠近港口下游界線一英里之內。同時應在前桅上掛一面黃旗。若無河泊司許可,任何人不得下船或上船。一旦發現船上有嚴重腸胃病症狀時,必須強迫船主將該船上的人統統送到岸上。

20世紀20年代的入境外輪圖片。(中國海關博物館館藏)

1873年,由於東南亞等地區的霍亂等傳染病捲土重來,當時的江海關稅務司懷特要求委派醫官登輪檢查從有疫情港口駛來的船舶,制定了防疫章程,由海關管理的海港檢疫和地方行政共同開展港口檢疫工作。1899年,在吳淞口外崇寶沙設立華洋檢疫所,以查驗來自鼠疫疫區的船舶。

1905年的上海吳淞檢疫醫院圖片。(中國海關博物館館藏)

不停發生的瘟疫促使晚清政府意識到應建立相應的檢疫制度,全面開展海港檢疫業務。為了防止傳染病的傳播,牛莊關、江海關和廈門關都制定了防疫的章程,各口岸的海港檢疫任務也由海關防疫醫院全權辦理,同時接受各稅務司的管理。之後,汕頭、寧波、天津、漢口、廣州、煙台等地海關也著手制定規章,開始對進出港口的船舶實施衛生檢疫。港口的衛生檢疫工作包括對疫船的隔離、熏蒸、除蟲滅鼠及消毒等。

牛莊霍亂接種圖片。(中國海關博物館藏)

1930年,檢疫業務改由當時國民政府衛生部檢疫處管理。同年7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在上海建立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頒布了「衛生部海關檢疫章程」(見下圖),並設上海海港檢疫所,由國人直接管理國境衛生檢疫事宜。

民國時期的衛生部海港檢疫章程。(中國海關博物館館藏)

20世紀30年代上海海港檢疫所的檢疫人員圖片。(中國海關博物館館藏)

「1933年上海海港檢疫所除鼠疫證明書」列有:Compartments ,Ratindications,Rat harborage等填報項目。(中國海關博物館館藏)

一場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防疫之難,防疫之重。物載春秋,歲歲年年,我們收藏昨天,得以在今天看見歷史,思考未來。在未來的日子裡,希望可以全民共同防患於未然,讓疫情不再肆虐人間。

來源於《中國海關》雜誌2020年4月刊

編輯:常相婧

發布:朱秀亮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N6B63EBnkjnB-0zIN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