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中國廉價勞動力發財,後又跟著美國混,富士康現在知道後果了

2020-04-17   科趣視線

說起富士康想必大家並不陌生,畢竟在前幾年有關富士康的新聞層出不窮,這個世界第一大代工廠在國內也被稱為「血汗工廠」。它曾經紮根中國,就是看中了中國豐富又低廉的勞動力,然而這個依靠中國工人強大起來的工廠卻在郭台銘的帶領下逐步撤離中國,將工廠更多的轉移到美國、印度等過,一方面是為了降低對於中國的依賴性,一方面也是為了其他國家更為優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勞動力價格

尤其是富士康將一些工廠遷移到了美國,對其的討好之心溢於言表,郭台銘斥巨資在美國建設了「超級工廠」,後來又跟隨蘋果公司的腳步,將很多產業轉移到了歐洲和印度,並且還撤掉了中國國內的不少代工廠。這一連串的操作,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打擊,工廠的撤離令不少工人失業,在無形中加重了國內的就業壓力,而工廠的轉移也讓當地的經濟受到影響。

然而就現在的形式來說,這卻是一項失敗的決策,由於當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新冠肺炎已經席捲了美國、印度、歐洲。在疫情影響之下,很多工廠都不得不做出停工的決定,大量的工廠關閉停工,工人回家待工,這就意味著之前的工廠只能面臨受到限制,大多數的代加工訂單都在停滯不前,工廠也每日承受著越來越大的損失。不只是工廠自身的設備及損耗帶來的虧損極大,這幾個國家原本定下的多項薪資補貼也被收回,與一開始約定好的政策完全不符。郭台銘現在在國外遭受的冷遇,與當前國內光邀企業工廠投資的現狀對比慘烈,可惜卻已經沒有了退路。

當前富士康在全球各地的工廠收到疫情的影響也紛紛陷入了停工虧損的狀態,郭台銘的資產也隨之縮水不少,也回不到過去「中國台灣首富」的輝煌地位。相比於國外的停工,國內的各大工廠已經逐漸走向了正軌,恢復生產。可以說,現在富士康多半的產業是在依靠大陸的工廠來支撐的,疫情當前也只有國內的工廠可以不停產停工。如果沒有這批工廠,富士康可能即將因為商品無法按時出貨,帶來資金鍊的斷裂,再加上工人長期待工在家,恐怕會帶來不少的危機。

曾經狂妄地稱「為大陸工人賞飯吃」的郭台銘可能完全沒有想到,在緊要關頭,最為穩定的還是中國的國內工廠。當前國內的疫情已經明顯好轉,大企業逐漸回血,中小企業們也在政府的扶持下周轉過來,逐漸自負盈虧,經濟復甦也指日可待,可富士康的風光卻不知道什麼時候這才能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