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之《閃電式擴張》

2019-09-16   36氪申悅

試想一下,當你帶著燃料和材料跳下懸崖,並期望在墜落到底之前組裝好一架飛機逃離深淵,你要做的,到底是節約資源,先造機翼、再造機身,一步步細心打造?還是加快組裝速度,不等裝完機翼就捆上一組噴氣發動機並點火?今天和你聊的這本《閃電式擴張》,就是告訴你後者是如何做到的。

「跳懸崖」,是《閃電式擴張》對創業的形容方式,我覺得十分貼切,創業就是九死一生,能在墜亡之前駕駛飛機逃離,就是勝利。只可惜現如今的初創公司,靠僅存的機翼滑翔就不錯了,能裝上發動機的就很少,更別提點火了。傳統MBA課程中教授的市場規模分析,財務模型搭建等理論,已不再適用當下的創業趨勢,快速擴張,低效中先取得規模優勢,是本書提出的核心觀點。正所謂:

Not just to start up, but to scale up

《閃電式擴張》,英文原名為《Blitzscaling》,於2018-10-9出版,後由中信出版社翻譯並在2019-9引入國內。本書主要作者之一里德 · 霍夫曼(Reid Hoffman),是PayPal的創始董事,LinkedIn領英創始人,也是Facebook和Zynga的天使投資人,認識一干大佬,被譽為矽谷「人脈王」。另一位合著者叫葉嘉新(Chris Yeh),名氣雖略弱,也是史丹福和哈佛商學院雙料MBA,著名學者。順著書中線索,我還發現了史丹福的一門CS183C公開課,名字就叫《Blitzscaling》,也是由里德 · 霍夫曼主講,共12課,十分建議一併學習(騰訊視頻能搜到),可以極大幫你提升對「閃電式擴張」這一概念的理解。

單從字面上理解,可能你會覺得「閃電式擴張」是教你如何做增長。但里德卻認為,Blitzscaling確實要求你快速反應快速擴張,但並不是不計一切地增長,而是強調當面對不確定性時,速度比效率更重要。我們拆解下Blitzscaling,是Blitz+Scaling,Blitz意味著出其不意、全力以赴,Scaling則代表一種掌控「增長」的能力。

如何理解「速度優於效率」?當你在閃電式擴張時,那些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規則:

  • 周全的產品規劃
  • 謹慎小心的投資
  • 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

都應該被:

  • 快速試錯
  • 燒錢式投資
  • 擱置小問題不管

這樣的「反常識」理論所取代。而如何做到Blitzscaling呢?全書從「商業模式創新、戰略創新、管理創新」三個維度進行了說明。其中商業模式創新部分信息量較大,是整本書的精華部分

這一章節提到,通過分析和對比,作者認為如谷歌、亞馬遜和臉書這樣的成功高科技公司,和普通公司的區別在於,它們始終能放大四個關鍵增長因素:

  • 市場規模。正確預測,甚至要高估市場規模;
  • 推廣。優先利用現有網絡和病毒式傳播推廣,而不是先打磨產品;
  • 高毛利率。只有ROI是正的,只有邊際成為幾乎為0的生意才值得高速增長;
  • 網絡效應。積極的網絡效應會產生正反饋循環,從而導致超線性增長並創造價值。

與此同時,還要跨過兩個限制增長的障礙

  • 缺乏產品/市場匹配性(PMF)。在沒有找到PMF之前,不要輕易燒錢;
  • 缺乏運營可擴張性。需要「堆人」才能增長的企業很難進行Blitzscaling。

基於上面:to do 和 not to do,作者還介紹了七種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四條商業模式的創新原則,還從市場規模、推廣、毛利率、網絡效應、產品/市場匹配性、運營可擴張性幾點幫你拆解了領英、亞馬遜、谷歌和臉書的商業模式,雖然文字不多,但要完全理解還是信息量挺大的,我也還在思考中,這裡就不再詳述,留給有興趣的大家自行探索吧~

其實我們跳出這本書來看,最近十多年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業大潮,正是在這樣的高速擴張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對書中很多概念,如996、PMF、小步快跑、MVP、資本槓桿效應,我本人倒是並不陌生。而「增長過快」的論調,也隨著這幾年資本寒冬的到來被反覆提及、不絕於耳。我建議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看這本書,一方面,作者作為矽谷創新公司閃電式擴張的親歷者,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基於自己的所見、所聞的信息總結,無所謂對錯,關鍵還在你怎麼理解;另一方面,書中確實也反覆強調不要盲目「擴張」,而創業本身就是個高風險的事,就算你按照書中所講去做了,也不一定會成功,只是能比其他人要更快占領市場,成功記錄更高,那然後呢?還是要看你的造化……

作為產品經理,我建議你閱讀此書時更多關注如何「創新」的部分,而如果你是創業者,那書中所講也許更能讓你感同身受,但是否適合自己現狀,還是建議仔細權衡,畢竟相比「增長」,我覺得「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務,沒有人說「小而美」就不合理。

最後再說下不足。首先翻譯還是硬傷,雖然大框架能順下來,但部分語句讀起來邏輯還是很奇怪,比如P69頁提到的商業模式:消息推送,並不是我們理解的PUSH,而是一種「個性化推薦」信息的模式,類似信息流。第二則是理論部分過「大」,很難講透,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論點,比如P70的商業模式創新原則,提到要利用摩爾定律、要實現自動化、要逆勢而為,這些大道理都知道,但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所以從實操角度上看該書的指導意義不大,僅能從理論層面更新你的知識樹。

總的來說我還是覺得該書值得一讀,哪怕是在當今不確定的大環境下「閃電式擴張」你的知識面,也是合適的~也歡迎你在讀後和我聊聊你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