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撰文 | 孫夢逸
責編 | 陳曉雪
科學的歷史上不乏傳奇故事。偉大科學家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天賦異稟,只手補天。遠的,有牛頓以一己之力建立起經典力學的半壁江山;近的,有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 「一花開四葉」,發表了關於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和質能關係的四篇論文。這四篇論文,每一篇都值得一個諾貝爾獎。
這樣的故事看多了,難免讓我們生出仙凡有別的感慨。
那麼,金字塔尖的超級學者,真的和一般優秀的科學家差距那麼大嗎?美國西北大學副教授王大順(Dashun Wang)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分析1900~2016年間545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職業生涯,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十分微妙的回答:諾獎得主和我們幾乎是一樣的。
我們對第一流科學家常見印象,是英雄出少年。第一流的學者,似乎總是年紀輕輕就見識不凡,並且總是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扭轉乾坤。
基於這個印象,他們首先研究了諾貝爾獎得主是否比其他學者更英雄出少年。這裡先要介紹一點背景:最近幾年對科學家職業生涯的研究表明,一個科學家最好的工作,可以是他一生髮表的論文中的任何一篇,而且每一篇論文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雖然由於年輕的時候,學者一般精力比較充足,產量比較高,所以高質量的文章一般比較容易出現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可是,在文章質量上,早期的文章和晚期的文章並沒有顯著的差別。這個法則被稱作 「影響力隨緣法則(random impact rule)」。那麼,諾貝爾獎得主,是否受到這個法則的影響呢?
王教授的小組發現,相比於一般的學者,諾貝爾獎得主最有影響力的工作,尤其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確實往往是他們的工作裡面排位靠前的工作。這似乎符合我們對諾獎得主 「少年英雄」 的印象:天才總是早熟的。但是,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倘若把諾獎得主獲得諾獎的工作去掉,這個現象就不見了:剩下的文章裡面,最重要的工作,同樣可以是他們一生工作的任何一個工作。除去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之外,他們與一般優秀的學者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
如此說來,給諾貝爾獎得主帶來不一樣的,似乎只有諾貝爾獎級的工作了。那麼,諾貝爾獎級的工作,有什麼特別呢?
王教授的研究小組接下來統計了諾貝爾獎得主工作的作者數量。他們發現,這些諾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作者數量確實比起他們同期的其他工作要偏少。但是,把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去掉,這個現象也不見了。這一點,支持了不久之前的一個發現:小團隊比起大團隊更容易做出顛覆性的工作,因為人數少的話,選題要自由得多。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可能原因是,倘若一個突破性的工作由一個大團隊做出,請問最多只能給三個人的諾貝爾獎,該給誰呢?
「但是」,大家要問了, 「諾貝爾獎得主,和其他人不還是有一個不同嗎?他們能做出來拿到諾貝爾獎的工作,而其他人不行啊。」 王大順小組的結論是:其實不是這樣的。做出諾貝爾獎水平工作的學者,其實要比最後拿到諾貝爾獎的學者多得多,可是只有有幸在足夠年輕的時候做出來諾貝爾獎工作的學者,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等到領域的承認,並最終進入諾貝爾獎的殿堂:諾貝爾獎畢竟是不頒發給逝者的。當然,如果活得足夠長,遲一點做出貢獻也有希望等得到。例如,57歲做出鋰電池,現如今已是97歲高齡的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B.Goodenough)教授,不也是等來了諾貝爾獎嗎?
比起獲得諾貝爾獎,最重要的,始終是努力做個足夠好(Goodenough)的學者吧?
參考文獻:
[1] Li, Jichao, et al. "Nobel laureates are almost the same as us." Nature Reviews Physics 1.5 (2019):301.
[2] Li, Jichao, et al. "A dataset of publication records for Nobel laureates." Scientific data 6.1 (2019): 33.
[3] Sinatra, Roberta, et al."Quantifying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scientific impact." Science 354.6312 (2016): aaf5239.
[4] Liu, Lu, et al. "Hot streaks inartistic,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careers." Nature 559.7714 (2018): 396.
[5] Wu, Lingfei, Dashun Wang, and James A.Evans.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e 566.7744 (2019): 378.
作者簡介
孫夢逸,密西根大學演化生態系5年級博士生,主攻演化系統生物學。閒時喜歡閱讀,願為科普做些微小的貢獻。
製版編輯 | 皮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