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月6日電(新華社經濟分析師 石莉) 2019年以來,受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我國外貿增長放緩,但總體態勢平穩,反映出我國經濟和外貿韌性較強。然而,國際貿易保護日趨嚴重,給對外貿易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在國際貿易關係、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仍將乏力,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挑戰仍然較多,穩外貿任務依然艱巨。
當前國際貿易緊張局勢有所緩和,將有利於2020年外貿整體改善;國家促進「六穩」舉措密集推出,逆周期調節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近期關於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系列部署,以及聚焦先進位造業、深入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的相關政策措施,對於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多雙邊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也為穩外貿增添新的動力。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認為,雖然2020年外貿增長仍面臨諸多困難,但總體表現將好於2019年。
一、外貿增長放緩總體保持穩定
由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劇,2019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增速呈現震盪走低態勢,但總體保持穩定。前三季度外貿增速高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平均增速。
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快速增長,國內區域布局逐步調整,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速大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一般貿易對整體外貿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加工貿易占比持續下降。從商品大類來看,機電產品出口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均實現增長。
1. 外貿增速逐月收窄,2019年四季度現企穩跡象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前11個月,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15.55萬億元,增長4.5%;進口12.95萬億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雖然外貿整體增速低於上年同期,但總體保持穩定。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增速高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平均增速。
分月來看,對外貿易增速總體上呈震盪走低態勢,2019年 1至11月進出口累計總值增幅從1月份的8.8%逐步下降至11月份的2.4%,特別是8月份以來下降幅度加深,單月降幅加大。8月,進出口總值僅增長0.1%,增速較上月下滑6.0個百分點;9月份則轉為下降3.2%,繼續較上月下降3.3個百分點。
進入四季度以來,我國對主要國家貿易緊張關係得到部分緩解。10月外貿出現企穩跡象,進出口總值同比降幅大幅收窄,僅為下降0.5%,較上月提升2.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表現超出預期,同比增長2.1%,9月份則為下降0.7%;進口同比下降3.5%,亦較上月6.2%的降幅有較大幅度收窄。1月份,進出口總值轉為增長1.8%,達2.86萬億元。其中,出口1.57萬億元,增長1.3%;進口1.29萬億元,增長2.5%,增幅較為明顯。
2.對「一帶一路」貿易增長加快,中西部地區快速增長
2019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格局繼續演進優化。首先,積極拓展「一帶一路」市場不斷取得成效,國際市場布局持續優化。在歐盟和東協等主要市場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8.35萬億元,增速高出外貿整體增速7.5個百分點,達9.9%,占比較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時提升4.3個百分點,至29.3%。
其次,中西部地區依託自身優勢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外貿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國內區域布局得到優化。1至11月份,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3.3%,高於整體出口8.8個百分點,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至18.3%。
3.一般貿易占比再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好轉
反映我國對外貿易自主發展能力的一般貿易繼續發揮對整體外貿的拉動作用,外貿占比進一步提升。2019年前11個月,一般貿易進出口16.87萬億元,增長4.8%,占外貿總值的59.2%,比上年同期提升1.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7.8%,占比提高1.8個百分點至58%。與此同時,加工貿易占比趨於下降。1至11月,加工貿易進出口7.24萬億元,下降5.4%,占比25.4%,下滑2.1個百分點。
從具體商品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仍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下降。汽車出口111萬輛,同比增長5%。與此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幅明顯高於上年同期,除服裝出口微降外,其它六大類商品均獲增長,而2018年同期箱包、服裝和鞋類均呈下降態勢。
前11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9.09萬億元,增長4%,占出口總值的58.4%。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4.19萬億元,增長5.3%;機械設備2.6萬億元,增長1.3%。同期,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2.99萬億元,增長5.7%,占出口總值的19.2%。其中,服裝出口9480.9億元,微降0.1%;紡織品7514.6億元,增長4.9%;家具3327.7億元,增長4.5%;鞋類2954.3億元,增長5.9%;塑料製品2985.8億元,增長15.8%;玩具1984.2億元,增長30.8%;箱包1687.9億元,增長4.9%。
二、貿易保護日趨嚴重,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2019年以來,國際貿易保護日趨嚴重,特別是8月以來呈加劇態勢,對世界經濟和貿易,以及我國對外貿易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對美貿易額明顯下降,加工貿易產業加速外移,部分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受阻,企業研發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部分企業技改投資投入減少等。
1.對美貿易明顯下降
由於對美出口不確定性大增,整體對美出口下滑幅度較大,部分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產品又不具備不可替代性的出口企業訂單下滑明顯,有些產品甚至極度萎縮,對美出口幾乎下降為零。在某些地區,有些龍頭企業業務也受到較大影響,訂單驟減。
與此同時,從美國進口也大幅度下降,包括晶片在內的一些電子元器件等產品供應減少,國內生產企業拿貨困難,拖慢企業生產速度,甚至造成部分企業停工停產。
2019年1至11月份,中美貿易總值為3.4萬億元,下降11.1%,占我外貿總值的11.9%。其中,對美國出口2.64萬億元,下降8.4%;自美國進口7630.5億元,下降19.5%。
2.產業外移加速
在國際貿易環境加速惡化的背景下,附加值相對較低、對美依賴較大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業所受影響日漸加深,其中一些企業已啟動產業外移進程,電子信息、汽車製造、輕工食品、服裝紡織、家具用品等行業均有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歐洲、東南亞、墨西哥等地。
有些企業暫時只將組裝、包裝等末端生產環節轉至國外,以規避美國關稅提高造成的影響,而有些企業已將前端流程也轉至國外。有些先期已在海外布局的企業,則適時擴大海外產能規模。產業外移現象不僅存在於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外移傾向也較明顯。
受此影響,2019年加工貿易整體呈下降態勢。1至11月份,加工貿易進出口7.24萬億元,下降5.4%,在整體外貿中的占比下滑2.1個百分點,至25.4%。其中,出口4.61萬億元,下降3.6%;進口2.63萬億元,下降8.3%。
3.企業創新難度加大
2019年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科技合作等方面均受到限制,技術投資有所減弱,企業創新難度加大,對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造成一定程度阻礙。
一方面,高端機器設備和重要關鍵元器件進口限制增加,技術合作受阻,甚至科技交流都受到控制。加拿大的一名教授表示,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人才控制,例如,他的一些美國同事2018年到北京參加機器人大會,2019年卻不允許再參加。他表示,美國對中國相關技術都非常關注,並在加強這方面的相關管控。
另一方面,隨著企業加速產能外移,部分企業國內產線投資動力不足,整體投資呈下降趨勢。廣東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技術改造投資在民間投資中的占比也在下滑,企業對產線的小修小改比例較高,大型擴張和上馬新項目比例降低。
4.機電產品進出口表現欠佳
2019年以來,雖然機電產品出口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仍在增長,但增長幅度較2018年有較大幅度下降。1至11月份,機電產品出口額累計增長4%,高新技術產品累計增長2.2%,其中船舶、手持無線電話機及其零件和液晶顯示器出口額分別下降8.9%、8.2%和2.6%。而2018年同期,機電產品出口額累計增長9.2%,高新技術產品增長11.3%。在具體產品中,僅液晶顯示板降幅較大,下降12.1%。
2019年前11個月,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則整體呈下降狀態,機電產品進口額累計下降3.5%,高新技術產品累計下降2.5%。其中,金屬加工工具機大幅下降21.7%,液晶顯示板下降17%,汽車零配件下降11.4%,二極體及類似半導體器件下降8.0%,汽車及汽車底盤下降1.6%。
三、2020年形勢依然嚴峻,穩外貿具備有利條件
在國際貿易關係、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仍將乏力,國內經濟也面臨適度放緩壓力,穩外貿任務依然艱巨。
由於國際貿易緊張局勢有所緩和,2020年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速都將有所回升,將有利於2020年外貿整體改善。系列穩增長、穩外貿舉措密集推出,逆周期調節力度不斷增大,對於改善內部環境、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多雙邊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也為穩外貿增添新的動力。
1.全球增長仍將乏力,國內經濟挑戰仍存
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導致世界貿易局勢惡化,2019年全球製造業活動和投資力度大為減弱,多國家多領域受到影響,全球經濟增長不斷減速,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波動,美國、日本、韓國、巴西、俄羅斯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降息。
世界貿易組織(WTO)10月份下調2019年全球貿易增速至1.2%,並預期2019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很可能創10年新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也一再下調2019年經濟增長預期至10年來最低,並預計2020年全球增長仍將乏力。10月15日,IMF再次下調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至3.4%,較7月的預測下調0.1個百分點;10月23日下調2020年亞洲經濟增速0.3個百分點至5.1%。
全球經濟低迷致使外需不振,10月歐元區、美國、日本和韓國的製造業PMI數據均在榮枯線以下,雖然11月全球製造業PMI指數短暫回升,重回榮枯線以上,但IHS馬基特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歐元區12月製造業PMI初值均不及預期,美國的數據較11月略有下滑,歐元區、英國和日本仍處於榮枯線以下,預示外部需求仍較疲弱,將導致出口繼續承壓。2020年我國外貿形勢無疑依舊嚴峻,壓力仍然較大。
這種壓力從11月4日閉幕的第126屆廣交會已有所體現。本屆廣交會採購商到會186015人,同比下降2%;累計出口成交2070.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9%。
2019年國內經濟運行雖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但國內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在外部嚴峻形勢影響下,2020年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雖然目前主要國家間貿易磋商取得階段性成果,避免了國際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惡化,但要收到實效還需協議的簽署和實施,且加征關稅的回調屬逐步過程,根據第一階段協議,總體上關稅調整僅限部分商品關稅減半,對於沒有涉及的商品仍需支付高額關稅,仍將對2020年我國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2.貿易緊張局勢有所緩和有助2020年外貿改善
WTO最新報告指出,全球貿易下行風險仍然很高,2020年的形勢取決於貿易緊張局勢能否緩解以及貿易關係能否恢復。
2019年10月以來,主要國家間貿易磋商持續向前推進,貿易關係有所緩和。12月,磋商取得階段性成果,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業界普遍認為,協議的達成對外釋放積極信號,市場不確定風險在收斂,對主要國家經濟和世界經濟都是利好,有助於推動貿易回暖,企業業績回升。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首席投資官馬克·海菲爾說,這一進展意義重大,可能預示兩國已達「關稅峰值」,之後將進入關稅回調階段,有利於提振企業信心,推動投資復甦。
「加征的關稅由增到減,對國內外貿企業出口修復肯定有積極作用。」來自江蘇的恆潤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俞敏表示,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達成,讓企業更有信心向前發展,國家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部署也讓企業發展的動力更足。
如果2020年我國與主要國家經貿協議順利簽署和落實,將對我國進出口起到積極提振作用,而進口將較2019年有明顯改善。從11月的數據可以看到,進口已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再加上進口博覽會的促進作用,預計2020年我國進口來源將更為多元,產品更為豐富,總量也將明顯上升。
3.逆周期調節有利於應對挑戰,穩外貿舉措利好外貿增長
當前國家不斷推出穩增長舉措,減稅降費、促進就業、優化營商環境等政策對於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逆周期調節力度不斷加大,對於降低企業稅負和融資成本,有效激發企業活力,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經濟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也為穩外貿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據悉,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也將進一步深化,再分配調節機制將進一步健全,未來中等收入群體將進一步擴大,有助於提高消費水平,提振內需,擴大進口。
穩外貿方面,近期國常會屢次聚焦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繼提出以更優營商環境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之後,又要求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貿易融資、信用保險等政策;推動構建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外貿新業態,增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加大適應國內需求的農產品、日用消費品和設備、零部件等進口。通過上述四方面舉措,推動外貿穩中提質。
《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9月已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11月正式發布。商務部部長鐘山指出,《指導意見》是國家加強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謀劃,未來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研究出台具體政策措施,落實好《指導意見》。夯實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大力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加快品牌培育,加強國際營銷網絡建設,提升貿易綜合競爭力。
鐘山表示,將建立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部際工作機制;逐步提高自貿夥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占比,持續推動商建貿易暢通工作組;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優化進口結構,鼓勵國內有需求的資源性產品進口;支持日用消費品、醫藥和康復、養老護理等設備進口;促進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進口;推動出台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指導意見,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管理模式,優化通關作業流程和海關統計制度,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範圍;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做好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B類措施落實,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實現年底前主要業務應用率100%;結合增值稅改革和立法,逐步完善出口退稅機制;支持金融機構有序開展金融創新,提供多樣化、綜合化服務等。
專家指出,未來更多的對外貿易促進政策將加速出台,新一批舉措將更多圍繞外貿高質量發展,構建穩外貿措施「升級版」,有利於各項對外貿易工作系統協調推進。
4.多雙邊合作成果豐碩,穩外貿增添新動力
近幾個月,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多雙邊合作不斷取得積極成果,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升溫的背景下,有利於加強和擴大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激發經濟活力,為全球經濟穩定與繁榮提供有力支撐,也為我國穩外貿增添新的動力。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5個成員2019年11月整體上結束談判,2020年將正式簽署協議。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RCEP的達成,將形成東協10+5區域內統一的規則體系,以及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取消,有助於降低經營成本,減少經營不確定風險,為區域內工商界和進出口企業帶來極大便利,亦增強我企業出口競爭力。統一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將有助於本地區根據比較優勢形成供應鏈和價值鏈,對區域內商品流動、技術流動、服務流動、資本流動,包括人員跨境流動產生極大裨益,形成「貿易創造」效應。
2019年11月6日,中國與歐盟簽署結束中歐地理標誌保護與合作協定談判的聯合聲明,被納入協定的雙方各275項具有各自地區特色的地理標誌產品,如中國的「安吉白茶」「贛南臍橙」、歐洲的「帕爾瑪火腿」「愛爾蘭威士忌」等,將受到高水平保護。根據該協定,中國相關產品有權使用歐盟的官方認證標誌,有利於獲得歐盟消費者認可,為中國有關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提升市場知名度提供有力保障,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相關產品對歐出口。
10月16日,中國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生效;10月17日,中國與模里西斯簽署自由貿易協定;11月4日,與紐西蘭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談判正式宣布結束。自貿協定的擴容和升級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與這些國家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各國出口商都將從更加便利的貿易規則中獲益。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認為,在當前外部環境有所改善的背景下,2019年四季度外貿表現將略有好轉,全年將保持適度增長,2020年增速將快於2019年。不過,國際貿易關係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仍需加以警惕。
我企業仍需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從產品、品牌、市場多維度發力拓展業務,各級政府部門要在2019年大力支持外貿企業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深入企業詳細調研需求,多部門聯動精準施策,幫助企業解決燃眉之急,切實將國家的各項穩外貿政策落到實處,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優環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重要聲明
《新華財經年報》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報告依據國際和行業通行準則由新華社經濟分析師採集撰寫或編髮,僅反映作者的觀點、見解及分析方法,儘可能保證信息的可靠、準確和完整。任何情況下,《新華財經年報》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