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為什麼賣不了5000元,進軍高端手機市場為什麼沒有成功?

2019-12-02   Fronit


如今智慧型手機市場,三星、華為和蘋果已多年占據市場銷量前三名,而且這三個品牌主要以高端旗艦機型為主:三星的 Galaxy S 系列和 Note 系列、華為的 P 系列和 Mate 系列、蘋果的 iPhone,價格基本都在 4000 以上,一些版本甚至過萬。

以蘋果為例,今年推出的 iPhone 11 系列,入門版 iPhone 11 起售價 5499、iPhone 11 Pro 起售價 8699、iPhone 11 Max 起售價 9599,雖然價格高昂銷量卻依舊火爆。iPhone 攫取了智慧型手機市場大多部分利潤,甚至一度達到 90%。高售價樹立了高端形象,高額利潤使得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形成了良性循環。

在智慧型手機行業,打價格戰、薄利多銷的市場策略是不能持久的,占領高端市場才有未來,國產手機廠商們很清楚這一點。於是多年前國內手機廠商相繼發力,推出各種旗艦機型,試圖在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有所收穫。然而除了華為把手機從千元檔賣到了如今的 5000 元,其他品牌並沒有太多改變,一些品牌越賣越便宜,甚至倒閉消失。變曾經被寄託厚望的小米,發布的 Note 系列和 MIX 系列,也都不盡如人意。

1999元的攪局者

2011年末,小米1以 1999 元的價格進入市場,號稱配置、性能與三星等 5000 元檔安卓手機相當,以性價比優勢迅速打開市場。加之以飢餓營銷、預約搶購,維持了很高的熱度,黃牛的推波助瀾更是造成新機一機難求。1999 的價格維持了好多年,直到小米 6 價格才將價格提高到 2299元,如今最新的小米 9 Pro 5G 起售價則為 3699。

紅米低價跑量跑出國內第一

2013 年小米推出紅米品牌,進軍低端手機市場。 紅米依靠低價策略橫行市場,2015 年 3 月發布的紅米 2A 甚至賣到了 499 元,甚至擠壓了山寨機的生存空間。2014、2015 年小米銷量一度躋身全球第三、國產第一,但是銷量主要來自低端的紅米品牌,據估計當時紅米品牌貢獻的銷量占到小米總銷量的 80% 左右。

紅米品牌為小米帶來了巨大銷量,利潤卻寥寥,並且侵占了許多小米資源,卻無法提升小米形象。小米的品牌又一次打上了廉價低端的烙印,以致於此後再也無法擺脫「學生機」、「XX專用機」等大眾標籤。

推出 Note 系列和 MIX 系列

2015 年小米推出 Note 系列,2016 年小米推出 MIX 系列,都試圖衝擊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但明顯已經錯失了最好時機,此時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人們對於品牌印象已經固化了。2013 年也許是個機會,但小米在彼時選擇了紅米,在低端發力。

另一方面,相對於華為、三星等大廠,小米採用代工模式,研發能力相對薄弱,供應鏈受到限制,產品也不盡完善,用戶評價不高。比如小米 Note 碰上了驍龍 810 發熱問題;小米 Note 2 的 LG OLED 面板顆粒感嚴重;小米 Note 3 更是直接淪落為線下中端機。

小米 MIX 除了第一代驚艷亮相後,之後推出的幾代平平無奇,MIX 3 的滑蓋結構更是受到許多吐槽。最近推出的 MIX Alpha 手機更是在玩概念,售價 19999 元上市遙遙無期。

雷軍

有人認為小米的定位與其創始人兼 CEO 雷軍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身價百億,但雷軍標準的理工科形象加上湖北普通話、不遑多讓的英語水平,塑造了一個親民形象,很難將他與高端聯繫在一起。在小米初期,由於缺乏技術優勢,性價比就成了小米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早期雷軍賣力宣傳的重點。也許小米從一開始創建就註定與高端市場無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