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絕不是養出一個「乖孩子」

2019-05-31     錢志亮

很多父母,都想要一個乖孩子。

不調皮搗蛋、不給大人惹麻煩、每天認認真真完成作業、不吵著買這買那、會幫著媽媽做家務、會關心體貼父母、學習努力自覺、不讓父母操心······

為了得到這樣的「乖孩子」,家長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收回對孩子的愛。

「你就不能讓我少操點心嗎?」

「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不被愛,在孩子的世界裡,是天大的事。

於是他們便學會了看父母的臉色,父母喜歡的事就多做,不喜歡的就不做,聽話、懂事,努力做一個「乖孩子」,覺得只要自己乖,父母就會高興,對自己的愛或許就會多一點。

可是,養出一個「乖孩子」,真的就是教育的成功嗎?


一、「乖孩子」背後,是被壓抑的真實需求


《少年說》節目中,高一女孩楊栩楠,站在天台上,對著底下所有同學和家長,表達了想對兩個月大的弟弟說的話。

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可以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我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所以在校期間,怕爸爸媽媽擔心,很少主動打電話給他們;

因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因為怕他們對我失望,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

所以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勇於索取,能被拒絕。



講到動情處,女孩流下了眼淚。

這個16歲的孩子,用這樣的方式道出了懂事孩子背後的心酸。

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這是大多數「乖孩子」的成長模式。

一網友說:「小時候跟著奶奶去商店,心裡明明非常想要買一個玩具,卻不敢說出來,甚至還主動說自己一點都不想要玩具,這樣奶奶就會夸自己『乖』了。」

「乖孩子」的評價和要求,變成了一種束縛,這種束縛讓他習慣了以滿足他人的期待和需求為重,忽略了自己內心真實感受和需求。

然而,被忽略和壓抑的內心真實感受和需求並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深埋在了意識的最深處,總有一天會「捲土重來」,產生難以預估的影響。


二、很多「乖孩子」,長大後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普遍心理問題較多。

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常常否定自己的慾望,覺得自己的感受可以被忽略,願望都不重要,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最常見的就是成為一個不懂拒絕、擅長討好的「老好人」,沒有邊界感。

還有藥家鑫、吳謝宇,從小到大就是周圍人眼裡的「乖孩子」,然而他們製造的可怕殺人案件,卻顛覆了所有人對「乖孩子」的固有認知,也在警醒著我們:「乖孩子」背後存在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自我認同度低,常常陷入迷茫。

因為長期的壓抑導致其缺乏自主性、獨立性,習慣了被安排、按照別人的期待而活,人生沒有方向感,也沒有勇氣與自信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有一位得了抑鬱症的朋友曾跟我說:

「我生命的前20多年都是為了別人而活,我在過去的許多年裡,都想著讓別人高興,所以當我意識到我想為自己活一活的時候看,我不知道自己本來是想要做什麼了。」

「我只知道讓別人高興,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很悲哀。」

我還見過很多已經讀了大學的「乖孩子」,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問題、要不要考證、要不要考研、選擇什麼工作,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電話問父母。

這樣的孩子,通常只能走向平庸。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說:「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價值的不堪。對人類來說,這種態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在現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乖」真的不是一個多麼優秀的特質,靈活創新、敢說敢做、有主見的人,更加不容易被社會淘汰。


三、「你不可以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專制、控制欲強的父母,過分嚴苛、矯枉過正的家庭教育,最容易養出自我壓抑型的「乖孩子」。

無條件的愛和尊重,才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基礎。

王菲在寫給女兒竇靖童的歌《童》裡面有這樣一句歌詞,讓人印象深刻,「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逃學、紋身、光頭,大眾眼中的竇靖童張揚、叛逆,有點離經叛道,絕對不是那種主流認可的「乖孩子」,但是接觸過她的人無一例外都會稱讚她禮貌、謙虛、溫和、有教養。

會自己打工自力更生;接受專訪時,她會體貼地問記者要不要換更舒服的位置,結束採訪她會把從隔壁桌拉來的椅子放回原位;助理不小心把飲料潑到電腦上時,她會馬上幫忙善後……


待人友善、體貼、有教養,同時又能自信、堅定、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正是源於王菲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平等的尊重,從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竇靖童曾兩次想退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王菲不會指責、訓斥她,只是告訴孩子「你想好了,不後悔就行。」

我們真正想看到的乖孩子,應當是被無條件愛過、接納過、滿足過,內心豐富充盈,從而發自內心地懂得愛別人、體貼別人、照顧別人感受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充分的做自己。

這跟被逼著、迫於壓力和期待下、為了贏得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所表現的「乖」,有著本質區別。

海桑寫過一首詩歌《一個小小孩》——

一個小小孩,應該是滿地亂滾

滿街瘋跑,臉和小手都髒兮兮的

還應該有點壞,有點不聽話

他應該長時間玩著毫無目的的遊戲

他是一隻自私、可愛又殘酷的小動物

他來到世界上,是為了教育我們

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

而不是朽壞下去

希望可以帶給為人父母的你,一點思考。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t8A_msBmyVoG_1ZZ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