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餘生.

2019-10-30   爺涼神

網絡流行一句話: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無論別人怎麼評論你,你都要朝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前進;也許現在的你不知道自己選擇的道路是對還是錯,你記住,不是選擇對不對,而是做得對不對.

除去上班的時間,每天晚上到家我會先把電腦打開,選上幾首歌曲,泡一杯咖啡,然後就會坐到書桌前讀書,或者寫文章,連社交軟體都很少打開。

我媽自然是知道我這樣的生活習慣,一面擔心我的身體,一面又擔心長此以往我會沒有朋友。

雖說我算不上善於交際,但並不內向,基本的社交準則也都懂得。我選擇這樣的生活,其實是因為我疲於應付各式各樣的人。年齡越大,越不想去應付了。我身邊自然有各種各樣的人,時常見面,也會說上幾句話,可我對社交這件事總是持懷疑態度。

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但更多的是我能夠在寥寥幾句交流中,就看到我們未來是否能成為好朋友的可能性。

遺憾的是在大多數交流中,我看不出這樣的可能性。

有些人一開口就攻擊性十足,或許他也不是有意的,可多少讓人不舒服;有些人則讓你覺得渾身負能量,猶如黑洞,把你所有的正能量都吸收得一乾二淨。

他們不是在聊自己,就是在不停地抱怨,抱怨生活抱怨感情再抱怨生活,永遠是一個圈,怎麼也跳不出去。聊自己的,總是在不停地說自己過往的經歷,字裡行間都在表達自己很厲害的意思,可又說不出更多的故事和觀點,最後在一兩件事上循環反覆,多少讓人覺得無聊。

我深知自己也並不是那種讓人覺得有趣的類型,畢竟我所了解的話題並不多,能深入交流的也不是大多數人感興趣的話題。於是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場合中,我便不自覺地沉默。

我自然能跟好朋友在一起談天說地,也可以跟他們一起無厘頭地哈哈大笑,可一旦進入陌生人居多的社交場合,我的開關就會轉到沉默的方向。

大多時刻我安安靜靜,坐在角落裡點頭附和。

我媽常說,你知道到了社會裡朋友越多越好嗎?

我說,我知道這個道理,可我沒辦法跟他們一樣啊。

我一個人離開家鄉,在外漂泊,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有時孤獨,有時也必須一個人面臨生活的困擾,可我寧可麻煩自己也不要麻煩別人,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自在。

舒服自在的生活是我一直在追尋的,哪怕代價是時而的孤獨,我也接受。

更何況,我也有能讓我覺得舒服自在的朋友,只是我們不常聚到一起,導致我們看著像孤身一人而已。

但不是的。

我刻意避免不必要的交往,豐富自己內心,終究是為了能找到交心的朋友。一個人生活的麻煩是找不到人跟你說話,幸運的是當我實在撐不下去的時候,我的朋友就在身邊聽我廢話,這樣的朋友不多,但有三五個已經足夠。

做個知進退的人。

急事,慢慢地說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後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說清楚,會給聽者留下穩重、不衝動的印象, 從而增加他人對你的信任度。

小事,幽默地說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話講出來,就不會讓聽者感覺生硬,他們不但會欣然接受你的提 醒,還會增強彼此的親密感。

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對那些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說,別人會覺得你虛偽;如果你能措辭嚴謹地說出來,會讓人 感到你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人們最討厭無事生非的人,如果你從來不隨便臆測或胡說沒有的事,會讓人覺得你為人成熟、有修 養,是個做事認真、有責任感的人。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不輕易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會讓聽者覺得你是一個「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願意相信你。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不輕易用言語傷害別人,尤其在較為親近的人之間,不說傷害人的話。這會讓他們覺得你是個善良的 人,有助於維繫和增進感情。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人在傷心時,都有傾訴的慾望,但如果見人就說,很容易使聽者心理壓力過大,對你產生懷疑和疏離。同時,你還會給人留下不為他人著想,想把痛苦轉嫁給他人的印象。

別人的事,小心地說

人與人之間都需要安全距離,不輕易評論和傳播別人的事,會給人交往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