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呂梁山里激情燃燒的三線廠

2019-11-26     宜豐會長大叔

受中陽幾位朋友的邀請,我來到了位於呂梁山中陽縣,在距離縣城30多里的一個山溝里,有一座神秘的三線建設的兵工廠——山西新建機器廠。

什麼是三線建設呢?指的是我們國家在1964年到1980年期間,在中西部地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以國防科技和工業交通為主的大規模基礎建設。「三線」地區指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的部分地區。

上世紀60年代初,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我國周邊形勢異常嚴峻。由於當時我國的工業、鐵路等過於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發生戰爭,我國的工業將很快陷入癱瘓,工業布局非常脆弱。為加強戰備,1964年,中央決定建設第二套完整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體系,將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逐步遷入三線地區。從1964年到1980年,三線建設歷時15年之久,實現了國家建設的重點由東部向西部的遷移,建成了鞏固的戰略後方。

據門前的解說牌介紹,這座廠子叫山西新建機器廠,代號9141。1965年經國務院周總理批示由瀋陽53廠分遷來支援三線建設,主要生產7.62毫米步槍子彈,是當時重要的槍彈供給基地之一。

據稱,車鳴峪兵工洞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選址,於1966年5月12日開工建設,總投資1344萬元,職工總數1884人,連同家屬5000餘人。當時有革命戰爭中出生入死的老紅軍、老八路、黃岩洞的老軍工,有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熱血青年,他們拋親舍友,遠離故土參與建設,1969年8月全面投入生產,每年生產子彈一億發。

1991年,車鳴峪兵工廠搬遷到晉中市榆次區,重新組建領導班子,開始軍轉民,由子彈製造轉為民爆器材的生產,而昔日輝煌的車鳴峪開始冷清下來。近年來,中陽縣在車鳴峪兵工廠舊址著手搞紅色旅遊項目。我們到來後發現,整個旅遊項目尚在完善階段,因此整個廠區空蕩寂靜,沒有幾個遊人。

進入廠區,就可以看到一些曾經的標語,估計是為了旅遊特意而為,站在標語前確實可以想到曾經車水馬龍、熱火朝天的曾經。

由於廠內還未完全開放,我們在朋友的帶領下,計劃從半山上原先的緊急出口進入。出口在半山腰上,近60°的斜坡,四肢著地的爬了二十多米高後,我們進入了一間像瞭望台的房子,裡面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洞,裡面不停的往外冒著寒氣。朋友招呼大家打開手機手電,沿著台階往下走。台階只有6、70厘米長,15厘米左右寬,百餘個台階走了近七八分鐘,大家都是滿頭大汗。不是累,而是確實驚險,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失足掉下去的。

到了洞底,轉過一間小房子,眼前豁然開朗,原來是石頭山中開挖的巷道式車間。車間高度有6、7米,10米寬,雖說多年不使用,但還是顯得很整潔,估計是開發者精心打掃過的。牆上的標語是六七十年代寫的,雖顯的斑駁,但依舊可以看出當年書者筆鋒的蒼勁有力。

在車間的中間,呈放著很多製作子彈的機械。朋友說這些機械並不是原先的,而是專門從外面購得。

在車間的邊上有各種檢測、存放產品的房子,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候對產品的精工細作和嚴格要求。

在整個參觀的過程中,最打動我的還是牆上的標語。

「三線建設要抓緊,就是同帝國主義爭時間」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全黨抓軍事、實行全民皆兵」

很多的口號讓我感到很興奮,因為在我小時候也曾經不止一次的背誦過這口號。雖說過時了,但是確實反映了新中國建立之初的不易,反映了老一輩革命者的高瞻遠矚!

由於開發還處於開始階段,還有好幾個車間未開放,我們的參觀也不過是偷偷進去看了看。但對我這個七零後來說,能偷窺一下曾經神秘的兵工廠也是一件幸事。

在返程的途中,我想,介休也有不少遷移了的軍事基地,目前也在空閒之中,如果也搞幾個這樣的紅色旅遊區,不僅可增加介休旅遊的項目,又能提高大家愛國主義的意識,何樂不為呢?!

作者:陳全

來源:知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gj3qG4BMH2_cNUgjV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