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鑑 | 合肥水災簡史,那些年慘痛的記憶!

2020-07-05     愛上合肥

原標題:圖鑑 | 合肥水災簡史,那些年慘痛的記憶!

編者按新近聽聞,今年入梅以來,合肥市區累計降雨量達365毫米,為1953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大降雨量。同時,入梅時間和梅雨期也刷新了歷史紀錄。期間,市區部分區域出現了內澇,給民眾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1991年那場大洪水歷歷在目,29年過去,人們依然刻骨銘心。筆者又要揭開曾經的「傷疤」,用文字和影像資料,追溯那些慘痛的記憶。

歷史上的合肥水災

我們知道,合肥的得名,「受南北潮」,「夏水暴長(漲),施合於肥」,「施」即今南淝河,「肥」則指東淝河。曾有一本地官方微博對此調侃,「施合於肥……根本就是淹了」。雖是戲言,但從歷史上來看,「乾旱一大片,水澇一條線」,這個線便是指以南淝河和巢湖為代表的低洼河谷及濱湖地區。而其發生,又多受梅雨、颱風及「低槽冷鋒」的影響。

圖 | 1938年 巢湖風雨中的激浪 來源@資料圖片

清代府縣誌多有記載。筆者查詢清代《廬州府志》和《合肥縣誌》,初步統計了各志記載情況,其中康熙縣誌21次、嘉慶縣誌26次、嘉慶府志(含巢、廬、舒、無等縣)80次、光緒府志(同上)99次,以程度不同和水災原因,分別記作「大水、水、大雨、大雨水、大雨雪、澇、偏澇、江潮溢」等。其中,最早的記錄應是「漢文帝四年(前176)六月,大雨雪」。綜合史料統計,自西晉元康五年(295)迄今1700年間,合肥地區發生洪澇災害119次,其中特大水災32次。諸多水災的發生,導致了「害稼、壞民居、城圮、城市舟行、壩潰、漂人畜、漂溺」等發生,當局雖多有賑濟,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百姓飽受水旱疾苦。值得一提的是,據史料記載,宋代隆興三年(1164)、淳熙四年(1174)、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民國二十年(1931)等四次水災曾沖壞了合肥城牆。

圖 | 四里河與南淝河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明清時期發生較為頻繁。也許是資料存世情況的緣故,筆者在統計上述數據時發現,明清時期發生的次數相對較多,以兩本府志為例,便以63次和83次占總數的78%和83%,另據1981年《安徽省水旱災害史料整理分析》統計,自明代景泰元年(1450)至1949年近五百年間,廬州府發生特大水災6次、大水災7次、偏大水災9次、一般水災103次,總計125次。其中,清代乾隆五至十年(1741—1745)連續五年出現水災。

圖 | 施口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民國時期的合肥水災

當然,明清時期或者更早的水災,記載較為簡略,除了方誌的隻言片語,其他的史料鮮少談及。相對而言,民國時期的文獻資料更加系統、全面,在水利方面出現了一批專業書刊,以及政府部門的專題報告等。資料顯示,自1912年至1949年間,合肥地區出現了6次水災,分別為1921、1931、1938、1943、1946、1948年等。

圖 | 安徽省水災查勘報告書 來源@資料圖片

民國時期諸多水災中,1931年最為嚴重。經筆者查詢,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一本1931年11月《安徽省水災查勘報告書》,全書運用文字、地圖、照片、表格等形式,全面闡述了當年特大洪水安徽省境內的主要情況,這次水災被廣泛認為有記錄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自然災害。

圖 | 合肥東門大街被淹之情形 來源@資料圖片

「合肥縣」一節,首次闡述了合肥概況及主要河流情況,其次對此次水災進行描述與分析,由於多日暴雨,巢湖暴漲,「水勢大」而「宣洩不及,頓形泛濫」,「倒灌各河」致使河流兩岸「百餘里均遭淹沒」,受災地區包括了「店埠、臨河集、長樂集、開城、嚴莊、新倉、孫家集、山有(南)館、大煙墩、張店、龍隱寺、大王廟等處」,總計「潰破圩堤一百餘處,淹沒田地一百餘萬畝」,其餘未淹耕田「雖有收成」因雨水「亦形減色」(另有資料描述道,「全境圩堤,悉被衝決,田禾廬舍蕩然無存,城鄉人畜死亡,不計其數」),文中還指出了「急賑刻不容緩」,「圩堤潰口」的修復工程「亦不可忽也」。文中還附有兩張《合肥縣圩堤潰決一覽表》、兩張圖片、一張地圖。

圖 | 合肥縣五里墩極高處避水居民將家具農器堆積以免漂沒之情形 來源@資料圖片

該文對於合肥城區受災情況介紹不多,但從照片和地圖來看,城區亦是受災區域。其他資料則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5月)24日晨西門水閘突被沖毀,附近城牆,又被衝倒數處,洪水直灌縣城,城內立成澤國,低下之處水與樹齊,大街之中,人行以筏」,洪水直到第二天中午逐漸消退,洪水又導致了「貨物漂流,壁宇倒塌,城區損失,已達鉅萬」,受災地區到處可見「臥泥鳧水,露宿風餐,兒號妻啼」。最後統計,全縣受災人口40萬,死亡1730人,受災面積640平方公里,受災田地13.01萬畝,財產損失500多萬元(舊幣)。

圖 | 合肥縣境水災區域略圖 來源@資料圖片

當代的合肥水災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亦出現數次水災,1949—1989年統計,四十年間出現洪澇災害21次。其中,1980年受災人口達到37.95萬人、重災和特重災13.89萬人,被淹農作物59.0萬畝、絕收11.72萬畝,倒塌房屋1.37萬間、受損1.33萬間。

當然,人們至今難以忘懷、依然刻骨銘心的是1991年水災。那是發生在1991年7—8月間,合肥地區普降大到暴雨,淮河和巢湖流域發大水,全市大小圩口幾乎全部漫破,受災面積13.6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7億元。長江路、淮河路及火車站一帶,出現了內澇的情況。而四十公里外的古鎮三河於7月11日下午決堤,僅僅23分鐘便被洪水吞沒,今天當人們來到這裡,還能看到當年大水的痕跡,以及在抗洪搶險中的感人故事。話不多說,接下來便是一組當年的畫面。

圖 | 合肥市區積水 同舟共濟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合肥街頭髮大水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三河破圩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大水淹沒了古鎮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古鎮汪洋一片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水上半杆 浪逐三樓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解放軍官兵全力營救群眾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大水中的古南街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街區里的水上通道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生命線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與洪水爭奪同胞生命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公路斷絕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迅速發放救災物資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安徽省災情分布圖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1991年底 環巢湖地區衛星影像圖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1991年三河洪水水位線 攝影@淝南居士

近幾年,大家可能對2016年洪水印象較深,這裡筆者也找到了一些照片。

圖 | 水漫中廟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圖 | 水情災情——巢湖市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圖 | 巢湖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圖 | 包河抗洪搶險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圖 | 長臨河古鎮不眠夜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圖 | 一片汪洋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圖 | 合肥人民抗洪記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圖 | 步行街發大水 攝影@TFBOYS-劉俊昊JunHo

結語

文章前半部分談歷史,後半部分「曬」舊圖。文字可以描述水災的影響,但是不能生動表現災害對於社會生活的衝擊,以及人們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圖片有這項能力,而且更加直觀,一目了然。水災,是人們慘痛的記憶,不想回首卻又難以忘懷,印象深刻而欲言又止……歡迎大家多多批評,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今日話題|

#關於那些年的水災

你有什麼故事#

快來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

撰文 淝南居士

圖片 淝南居士、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TFBOYS-劉俊昊JunHo龔義林、資料圖片

參考 《中國事變畫報》、中國國家圖書館、《安徽省水災查勘報告書》《安徽省水旱災害史料整理分析》、《力挽狂瀾——江淮戰洪圖》《廬州府志》、《合肥市水利志》、《合肥市志》《印象合肥老照片》肥縣誌》、《夢裡三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需 要 轉 載 請 留 言 獲 取 內 容 授 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fm_aXMBfGB4SiUwGL9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