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經一個多月,
大中小學紛紛延期開學,
孩子們開啟「宅家學」模式。
這讓不少的孩子竊喜,認為:
在家學習 = 沒人管我 = 愛學不學
居家學習,可難倒了不少父母:
「這要是玩瘋了,開學怎麼跟的上啊!」
「我不督促不吼,孩子就不學,
怎麼就這麼不省心呢?」
怎樣讓孩子想學習、會學習?
各位家長別著急,
人大附中特級教師
幫您解解圍!
以下為專訪內容:
上篇
怎樣讓孩子想學習
我在人大附中的一次問卷結果,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對問題「我認為影響學習的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的調查結果如下(每位被試選擇不超過三項,下同):
就此,我們對影響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做如下分析:
No.1
幫孩子學會確定目標
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我發現了兩個高頻詞:一是不知道,二是還行。
高頻詞:不知道
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我問他:
「你以後想做什麼?」
「不知道。」
「你夢想的大學是哪所?」
「不知道。」
「你喜歡的職業是什麼?」
「不知道。」
像這樣,沒有目標意識的學生,導致他在學習、生活中採取的應對措施必定是消極、盲目、被動、應付。
因此,我們在家學習時,首先要認真思考:
為什麼要學習?
為什麼要在家學習?
絕不能陷入「不知道」的陷阱。
高頻詞:還行
還有一類學生,我問他:
「最近學得怎麼樣?」
「還行。」
「考得咋樣?」
「還行。」
「心情好嗎?」
「還行。」
……
這樣的學生,往往以得過且過的心態度過每一天。
但,我們的目標意識在哪裡?孩子的目標意識又在哪兒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目標意識會從各方面有所改變,但他最初的目標意識恐怕來源於各位父母期待的目光。也就是說父母的目光在哪裡,孩子的目標意識往往就在哪裡。
曾有報道稱,中國大陸有80%的中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為什麼呢?因為有些家長期待的目光盯得過於功利。
比如,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一位媽媽對兒子如是說。
媽媽:長大以後你做金融家。
媽媽:像爸爸那樣,挺神氣的!
媽媽:你看,咱家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
兒子:哦……
這樣,往往會導致有些孩子沒有社會責任感,也沒有家庭責任感,不知道學習為了什麼,因此沒有學習的目標意識。
學習目標對學習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崇高的目標可以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學習動力,學習行為對學習目標則具有反作用。確定人生目標、學習目標後,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干到底」。
此外,孩子們也要經常思考:未來社會需要什麼養的人才?我要成為怎樣的人?
研究表明,西方人才培養模式注重這些特質:知識面、創造力、適應性、獨立性和實踐能力。東方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的特質是:邏輯思維、知識深度、重視讀書、統一規範和集體主義。而未來的人才可能是集東西方培養模式之長的像圖釘一樣的「T型」人才,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T型」人才結構
No.2
好的興趣,才有好的未來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
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極容易學好。
別墜入遊戲的陷阱
我不敢講同學們都對學習感興趣,但我敢保證不少同學,特別是一些男同學,一定對電子遊戲感興趣。
這次疫情期間,同學們在家如果無所事事,很容易墜入遊戲的陷阱。
沉迷遊戲帶來的後果有:
第一,除遊戲外,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當然包括學習,整天精神萎靡(玩遊戲時除外);
第二,人際交往和共情能力弱;
第三,為了配備豪華遊戲裝備,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因而要想方設法「搞錢」;
第四,矯正遊戲成癮極其困難!
我在工作中接觸和解剖過不少遊戲成癮的案例。我的結論是:學生不戒掉遊戲,就不要談學習。
同學們,一定要培養自己一些健康的、向上的、積極的興趣。不要沉迷於遊戲,不要做那個井底之蛙,生活中比遊戲有意思的事情、美好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有情趣的家庭更能激發興趣
比如,親子共讀名著。
通過親子共讀一些中外名著,進行閱讀體會的交流,在交流中深化孩子對人生、社會、科學、歷史、大自然的感悟,再讓孩子將這些感悟記錄下來,進一步梳理和概括,又是結構性思考和練筆的契機。
比如,親子共賞詩詞。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華文化璀璨奪目。中華詩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很好地利用這個「非常假期」,親子共「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重溫那些優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比如,親子共同鍛鍊。
利用這個「非常假期」,親子進行諸如跳繩、踢毽子、桌球、象棋、圍棋等體育項目,培養良好的運動技能與運動習慣,終身受益。
因為喜歡,所以熱愛
在人大附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孩子們經常說的是:因為喜歡,所以不累;因為喜歡,所以快樂!
為什麼呢?我們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從學生角度看。課堂教學中最能激發學習興趣的是:動手實踐62.21%、學生討論51.16%、啟發47.57%、提供思考問題的時間47.35%、創設問題情境43.69%,利用信息技術36.03%。
第二,從教師角度看。課堂教學中最能激發學習興趣的是:創設問題情境80.80%、學生討論46.20%、啟發46.20%、提供思考問題的時間42.30%、動手實踐42.30%、利用信息技術26.90%。
孩子們大量的學習時間在課堂,因此學習興趣也更多地在課堂上激發,並在課堂上外顯。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要更多地採用動手實踐、學生討論、啟發、提供思考問題的時間、創設問題情境、利用信息技術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反之,一味地教師講學生聽,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
No.3
好習慣的養成最為重要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壞習慣的力量同樣是巨大的!怎樣的習慣就有怎樣的結果,習慣決定著結果。
近期孩子在家學習期間,正是培養他們良好習慣難得的契機。我們至少可以培養以下習慣: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在人大附中,這句話被提煉成:「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在人大附中,同學們追求優秀,努力使「優秀是一種習慣」。
No.4
好孩子多數是夸出來的
有資料稱,在中國大陸有70%以上的中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為什麼我們的學生自信心不足呢?學生的自信心又來自哪裡?
生活中,經常有家長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壓自己的孩子,這是孩子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長應堅信:壞孩子是打罵出來的,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一定要及時表揚鼓勵。
千萬不要拿別的孩子的優點比您孩子的缺點!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不論他是名貴的還是平凡的、高尚的還是粗鄙的,作為家長、作為教師的要義是耐心地扶植,盡心地呵護。用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用心去體味果實的厚重!
No.5
學習需要堅強的毅力
心理學把人為了實現某種目的,在行動中自覺克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稱為毅力。
毅力,是人的一種「心理忍耐力」,是一個人完成學習、工作、事業的「持久力」。當它與人的期望、目標結合起來後,它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這個「非常假期」,是培養毅力的很好的契機。一方面,積極投入從事學習、體育鍛鍊和家務勞動所必需的行動;另一方面,制止出去閒逛、打遊戲、懶散、無所事事等願望和行動。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學習中,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應當有枯燥無味的東西。應當教育兒童不僅要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沒有趣味的事,即為了完成自己的責任而做的事。」
因此,必須培養堅強的毅力,以此克服學習中的厭煩心理,樹立學習的責任感、人生的責任感。用堅強的毅力去指揮學習,逐步增加對學習的興趣。
No.6
全家人都要學會情緒管理
焦慮,是一個情緒變量,一般認為是一種伴隨著某種不祥預感而產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緒,它包括緊張、不安、懼怕、憤怒、壓抑等情緒體驗。
學習焦慮,就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焦慮,它指向學習活動,並影響學習活動的效率及效果。
學習焦慮與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關係如下。
在這個「非常假期」,同學們有許多焦慮。比如,面對每天排山倒海的疫情信息,同學們會焦慮,什麼時候能重新回到學校上課,作息時間黑白顛倒……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要告訴孩子們:有一定的恐懼也不全是壞事,有恐懼可能才會有敬畏。比如,2003年的非典,現在的新冠肺炎,都與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有關。從我們自身來說,敬畏野生動物,愛護野生動物,堅決不食用野生動物,不買賣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應該成為我們堅守的信條。
網絡上有一個視頻,叫《大自然在說話》,建議每個家庭親子共看一下。
這個非常假期,正是我們引導孩子們敬畏大自然的契機。
下篇
怎樣讓孩子會學習
No.1
謹記:今日事,今日畢
每個學生剛入學時都想在學習上取得成功,但有的會學,有的不會學。
會學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越想學,知識越增加,智力越發展,能力越提高,成績越拔尖,形成了良性循環,學習必然優秀。
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時學習不得法而成績不好,如能及時汲取教訓,改進學法,變不會學為會學,經過一番努力是可以迎頭趕上的;但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就會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後,就不容易趕上去了。那時,就會對學習喪失興趣,不想學習。
可見,兩條路線的起點相同(想學),分點就在學習方法上(會不會學)。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是想學的同學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學習非常優秀,然而他的先天稟賦只能說是中等。我曾問他:為什麼學得這樣好?他說:老師,我的竅門是「不過夜」。
凡是課上沒有聽明白的問題,當天問老師、問同學,不過夜;
凡是老師布置的任務,按時完成,不拖過夜;
凡是作業、練習、考試中做錯的題目,當天糾正,不過夜……
事實上,他的「不過夜」的竅門,是他自覺或不自覺的領悟了學習科學中的重要原理──反饋原理。利用及時反饋,解決學習中沒有達到學習目標的問題,這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就被及時地一一清除了。
同時,這個竅門培養了他良好的學習習慣,錘鍊了他堅韌的學習毅力。因而,他學習優秀自然是囊中之物了。
No.2
定要損有餘,補不足
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學習方法常常存在以下問題。各位家長和同學們可以測一測,這十大問題中,你存在幾方面的問題。
(1)學習目的不明確,不願動腦思考;
(2)不訂學習計劃,憑以往形成的學習慣性(或良好的自我感覺)運轉;
(3)忽視預習,坐等上課,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4)不會聽課,或分散注意力,或憑興趣聽課,事倍功半;
(5)死記硬背,亂對題型,機械模仿;
(6)不懂不問,一知半解,日積月累,問題成堆,無法自拔;
(7)不重基礎,好高鶩遠,「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8)趕做作業,作業做完,萬事大吉,不會自學;
(9)資料成堆,重量輕質,陷入題海,苦海無邊;
(10)不重視複習,不查漏補缺,匆忙應考,屢試屢敗。
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這個題目明明會做,但卻沒有做對;這個題目,明明會做,但卻沒有想全!隨之,同學們往往一聲嘆息:唉,又粗心了!「粗心」復「粗心」,「粗心」無止境!
其實,學習的字典里沒有「粗心」二字!所謂「粗心」,是學習基本功不紮實的藉口;所謂「粗心」,是學習技能練習不到位的託詞;所謂「粗心」,是學科思想方法沒有領悟的遮羞布……
那麼,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以數學學科為例,我們應該知道,「運算」是數學學習的「童子功」,「推理」是數學學習的「命根子」。沒有「童子功」,就抓不住「命根子」!
又怎樣提升運算能力呢?答案是「限時限量練習」。也就是說,我們要集中時間、心無旁騖地做數學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做1小時,然後休息20分鐘甚至30分鐘,當然還要注意答題的準確率。但絕不能做10分鐘,休息10分鐘;再做10分鐘,再休息10分鐘……這樣,思維就沒有「連續長度」了。
如果我們在家練習都是這樣的「碎片」式的思維節奏,我們又如何應對考試的90分鐘、120分鐘、150分鐘的時長呢?今後,我們又如何能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呢?
No.3
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這樣的
孩子們要為自己未來的學習適當地做些準備,儘快適應正式開學的學習生活。
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要知道,你周圍的同學是和你一樣優秀,甚至比你更優秀,因此你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有鬆口氣的想法;更不能沿用以前自己的定位,盲目地「傲視群雄」;
了解未來學習的特點,對一些困難的學科,可適當地做些知識上的準備;
改進學習方法,將以前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繼承下來,並不斷改進和完善,還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運用新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問題,但又找不出問題所在時,要及時向老師請教,獲得老師的幫助;
求助於學習優秀的高年級學生、大學生或高中教師,從他們那裡獲得經驗和建議,走一條高效率的成功之路。
要注意學習常規的落實,從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四部一環」學習方法,以此落實學習常規,久久為功,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大有裨益。
預習:複習舊知;查清新知;找重難點;嘗試練習。
上課:專心聽講;當堂弄懂;理清思路;抓住關鍵;恰當筆記。
整理:嘗試回憶;看教科書;整理筆記;看參考書。
作業:正確解答;仔細檢查;題後回顧;及時訂正。
複習:融會貫通;查漏補缺;強化記憶;總結規律;矯正錯誤。
考試:心態沉穩;認真審題;規範作答;仔細檢查。
No.4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習成績的好壞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一些同學的學習方法出了問題,往往並不是所有的因素都出了問題,而是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出了問題。
同學們是學習的主體,要改進我們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我的學習方法存在什麼問題?
第二,導致這樣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採取什麼樣的措施解決這些存在問題?
只要我們及時發現這樣的問題,積極協調自身的非智力因素,開發智力因素,不斷地改進學習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積累學習成功的心理體驗,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就一定能走出一條成功的、高效的學習之路!
願我們的孩子,
在疫情結束後回到學校之時,
已經是一個全新的自己,
想學習,會學習!
註:文章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好內容值得轉發,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