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拳、創作抗疫主題作品……白雲非遺傳承人助力戰「疫」

2020-04-10     白雲時事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強身健體,戰勝疫情。」談及當前學習非遺拳種的意義,非遺洪拳市級傳承人馮亦慧、非遺白眉拳區級傳承人劉智強一致認為,這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更是防控疫情的需要。疫情期間,他們堅持非遺教學「不斷檔」,通過錄製視頻進行線上教學的方式,讓網友們足出不戶便可鍛鍊身體,以強健的體魄面對疫情挑戰。

與此同時,白雲區其他非遺傳承人也沒有停下抗疫的腳步,他們潛心創作,把對前線抗疫人員的讚頌融入漫塑、篆刻、壁燈掛畫等非遺作品中,激發起人們共克時艱的信心。

一套洪拳演示動作獲得逾15萬點擊量

「現實教學可以口傳身授,動作、手形、位置都手把手教到位,但網上教學經常會出現動作近似卻貌合神離的情況,所以要反覆講解。」馮亦慧坦言,線上教學比現實教學要「麻煩」很多,除了要邊做動作邊解釋,還少不了完整的演示。一場完整的視頻教學完成後,馮亦慧已是大汗淋漓。連日來,他持續把教學視頻發上微信群、抖音等平台,在線指導學生練習洪拳,並督促學生髮回自己練習的視頻給他檢查,爭取達到平時的訓練效果。

馮亦慧在進行洪拳教學視頻的拍攝。


2015年,洪拳被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8年,洪拳被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位於竹料商業廣場的聚英武館,承載著白雲200多年的洪拳歷史,也濃縮了馮亦慧一家六代傳承非遺的精神。目前,馮亦慧在珠三角一帶已經開了46間武館,發展弟子3萬餘人,並將洪拳送進8所學校,去年還為洪拳編制了通識教材。

聚英武館。


「龍!虎!豹!蛇!鶴!」在以聲助威的陣勢中,馮亦慧的兩個女兒也加入了洪拳的線上演示,有模有樣地打起了五形拳。據了解,竹料所流傳的洪拳在套路演練的過程中,有著「一步多手法」的特點,當地流傳的獨臂拳、十二橋手拳、長肘五形拳、二龍爭珠拳和夜虎出林拳都是洪拳中比較罕見的拳種,在其他地區鮮有流傳,短肘五形拳更是竹料獨有的洪家拳術。

馮亦慧的兩個女兒也加入了洪拳的線上演示。


「我表演的是虎鶴雙形拳,這套動作剛柔並濟,有虎的兇猛,鶴的輕盈。」馮亦慧的大女兒馮敏婧指著自己錄製的一段視頻介紹道。一旁的馮亦慧喜滋滋地說,這段十幾秒的視頻在抖音上獲得了逾15萬點擊量。據了解,馮敏婧5歲就開始練習洪拳,功夫在爸爸的指導下日益精進,曾多次在洪拳的比賽中斬獲大獎。而她3歲的妹妹馮敏瑜,也開始用稚嫩的手腳學習洪拳的基本動作。

馮亦慧的大女兒馮敏婧自己錄製的一段抖音視頻。


馮亦慧表示,洪拳是正氣凜然的拳種,曾在三元里抗英等抵制外來侵略者的鬥爭中派上用場,其動作四平八穩、前弓後箭、挺胸收腹,能夠改變年輕人因玩手機造成的彎腰駝背體態,也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多加練習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60歲白眉拳師父在線教學鼓勵全民健身

合勁道武館位於金沙街的一座祠堂里,靜謐的氛圍中蕩漾著濃厚的武術氣息。

合勁道武館。


劉智強早早地換上了太極服,將手機固定在直播架上,從頭到腳伸展著筋骨,準備開始錄製新一期白眉拳線上教學視頻。「近期錄製了近30段教學視頻,上傳到掛牌基地橫沙小學的微信群,還有抖音、臉書等社交平台,讓更多網友可以看到並跟著學習,全民健身才能共抗疫情。」劉智強說。

劉智強在錄製白眉拳線上教學視頻。


白眉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南拳拳種之一,其於去年9月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傳承,白眉武術在白雲區發揚光大,分布在金沙街橫沙村、江高鎮江村村等地。劉智強是白眉拳的第七代傳承人,他所在的橫沙村,仍保留著白眉拳套路傳統的面貌,其特點為短小精悍,攻防同體,直取橫破。

「在舊時比較少人學習白眉拳,因為它屬於貴族拳種,就像詠春拳一樣,鮮為人知。在我們一代代祖師的傳承下,現在白眉拳已經傳遍國際,我父親在加拿大開武館,我們的徒弟也在澳洲、日本、紐西蘭等國開了分館。」劉智強告訴筆者,自己從5歲開始學拳,經歷了扎馬步、擊硬物等艱辛過程,對白眉拳的態度也從一時興起轉向了持久的追求。日復一日的苦練在他手上刻下了深厚的老繭,但當他六勁齊發時,氣魄如驚彈爆發,速度如閃電迅疾,使人難以相信他已步入花甲之年。

劉智強。


劉智強回憶道,自己19歲就開始在生產隊里教村民學功夫,後來又把白眉拳教學送進了各所學校,至今他已教過近3萬名學生。但近期受疫情影響,學生們不能到武館學習白眉拳,在女兒劉莉莉的建議下,劉智強欣然接受了線上教學的方式。「一日練一日工,一日不練三日空,練功夫貴在堅持。」劉智強說,自己每次錄製1-2個白眉拳動作,一邊做動作一邊解釋要領,儘量放慢進度,讓學生們跟著練習,引導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鍛鍊身體上,儘量減少玩手機、玩電腦的時間。

非遺傳承人踴躍創作抗疫主題作品

面帶微笑的「鍾南山」院士,熠熠生輝的「抗疫三劍俠」,躍然「石」上的「眾志成城」……除了帶領群眾強健體魄的非遺大師們,白雲區還有一批心靈手巧的非遺傳承者,近日他們足不出戶沉浸創作,把對抗疫英雄的讚美之情揉入漫塑、壁燈掛畫、篆刻等作品中。

一盞燈,一塊石,一把刀。許擁軍埋頭開始篆刻,他先用鉛筆在打磨好的石頭上描出「為善立言」的楚文字樣,再用印床固定好石頭,隨後拿起細長的小刀在石面上輕巧地轉動,不多久這四個篆刻字體便成型了。許擁軍是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的會員,也是太和鎮一名篆刻愛好者,疫情期間他精心創作了上百方篆刻作品,均是「眾志成城」等抗疫主題的勵志言語。

許擁軍埋頭篆刻。


「疫情期間,我響應號召不出門、不串門,就專心待在畫室里畫畫、寫字、刻印,關上門多多練藝,用自己的小作來表達對全國抗疫工作者的崇高敬意。」許擁軍說,刻印的基礎是寫字,要下苦功夫去鑽研我國的傳統文字,起初他接觸刻印也是源於對寫字的愛好,覺得「寫完一幅字兒也要像模像樣蓋上一方印章,才可為一幅作品」。

疫情期間,許擁軍精心創作了上百方篆刻作品,均是「眾志成城」等抗疫主題的勵志言語。


無獨有偶,廣東漫塑大師、中國雕刻藝術大師王增豐近期也安心宅家,創作了漫塑作品《信心》,以鍾南山院士面帶微笑、右手握拳的形象為原型,融入幽默詼諧的造型藝術處理,展現了前線醫務人員逆風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漫塑的鐘院士臉帶微笑,右手握拳,內緊外松,信心滿滿,傳達出抗疫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


省級非遺「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市級代表傳承人羅敏欣則以作品繪製的方式,將白雲區第二人民醫院馳援武漢三人醫療組繪入壁燈掛畫中,為奮戰一線的「抗疫三劍俠」加油鼓勁,最終江高鎮非遺傳承基地向該醫院贈送了這些精心製作的壁燈掛畫。

《抗疫三劍俠》壁燈掛畫。


白雲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場戰役當中,我區的非遺傳承人充分發揮他們的社會擔當與責任,他們雖然不在抗疫一線,但盡己所能地傳承非遺文化,創作抗疫主題作品,融合了文化的厚度與齊心抗疫的溫度,並進行了很有意義的傳播。考慮到非遺洪拳、白眉拳等在白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區文化館也通過自身的微信平台傳播非遺線上教學,鼓勵更多人加強體育鍛鍊,練就健康的體魄。

文 | 張智虹

圖 | 石建華 譚札烽 張智虹 文化白雲 白雲融媒往期

編輯 | 方歡欣

編審 | 羅盛光 溫穗章

審核 | 劉海裕

白雲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Z2hZXEBrZ4kL1ViU2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