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山式的雙腳該平行嗎?怎麼和瑜伽老師教的不一樣?

2019-08-05     瑜伽徒

我還記得我在生平第一堂瑜伽課中學到了一個非常棒的順位口令,老師告訴我在下犬式中,雙腳要對齊,因此「腳跟會藏在腳踝後方。」當我這麼做時,我的雙腳會朝向正前方,這也是老師所說腳應該朝向的方向。不久之後,我聽到另一位老師的口令:「雙腳平行,讓第二根腳趾頭朝前,外側腳刀與瑜伽墊平行。」這些口令對我相當受用,因此當我成為瑜伽老師後,我也這麼教學生。

有一回,我遇見了一位上課沒在聽口令的學生!我之前有位學生,是絕對聰明的工程師。但基於某些原因,每當他出現在我的瑜伽課堂上,就蒙圈了。我告訴他在山式時,雙腳要平行,我在整趟拜日式的過程中反覆地提醒著,但在拜日式結束後,他的雙腳依然朝外,呈現V字形。我也會在他身邊輕聲提醒「腳並在一起!」但幾年下來,他…就是沒在聽!

後來我才了解到,骨骼存在著變異性,每個人的骨骼樣貌不同,因此沒有一體適用於所有人的通用口令。身為瑜伽老師,觀察學生外顯的手、腳朝向的方向是容易的,但我們並沒有X光般的洞察力,得以知曉究竟骨盆、脊柱、肩膀正發生著什麼事。而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結構,決定了這個人的中立位置、自然狀態以及有效順位方式。

因此,你的腳究竟該朝向哪裡?我也不知道,但可以幫你找找看。

圖1至圖3展示了一些骨骼變異性的例子,或許有助於判斷你的腳應該朝向哪裡。圖1里有兩個骨盆:留意它們髖臼的指向。圖2中有兩根股骨(大腿骨):注意它們的扭轉幅度並不相同。圖3則顯示兩根脛骨(小腿骨)有著不同的扭轉幅度。上述這些差異都會影響到當你在自然、中立位置時,雙腳所指的方向。

圖1

圖1:留意兩個骨盆髖臼指向的不同。(a)髖臼前傾—面向前方,允許更大幅度的髖內轉;(b)髖臼後傾—面向側邊,允許更大幅度的髖外轉。

圖2

圖2:留意兩根股骨扭轉的幅度不同。(a)股骨前傾角為–4°(也稱為股骨後傾),允許更大幅度的髖外轉;(a)股骨前傾角為47°,允許更大幅度的髖內轉。

圖3

圖3:(a)右脛骨扭轉角度為46°,(b)右脛骨扭轉角度為14°。95%的人口脛骨扭轉角度介於14°到46°之間。當扭轉角度很小時,腳尖會自然朝向前方;當扭轉角度很大時,腳尖會自然朝向外側。

表1列出骨骼的「正常」變異範圍。(「正常」指的是受測對象中有95%落在這個區間,但有5%落在這個區間之外──不過這些人仍然是好人!如果你對於百分比不是那麼有概念,可以換個方式想:根據定義,在瑜伽課堂上,每20人就有一位是不正常的!身為瑜伽老師,你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表1:正常變異範圍(正常意味著95%的人在此範圍)。

你可能有很大的髖臼後傾(意即髖臼比較朝向側邊),以及很小的股骨扭轉──恭喜你!蓮花坐對你來說輕而易舉!不過這些角度彼此之間並沒有關聯性,也就是說,你股骨的扭轉幅度與髖臼的方向、脛骨的扭轉幅度三者之間毫無關聯。如果你有很大的髖臼前傾(亦即髖臼比較朝向正前方),腳朝向前方可能感覺比較自然。或著,如果有很大的股骨扭轉,及/或很小的脛骨扭轉,腳朝向前方也可能感覺比較自然。但是,如果你有很大的脛骨扭轉,很小的股骨扭轉,及很大的髖臼後傾,那麼讓腳朝向前方既不自然又不中立。如果是這種情況,你能輕鬆地完成蓮花式,但做老鷹式可能會相當辛苦。

還記得那位被我荼毒多年的學生嗎?如果當時我好好留意他的膝關節方向,便會知道他有很大的脛骨扭轉!如表1所示,我們都有很大的脛骨扭轉:身為雙腳站立的動物,這是件好事。當我們走路時,可透過股骨於髖臼內轉來讓腳尖朝前(這是另一件好事)。但我這位學生的脛骨扭轉幅度相當大,他得用盡所有的髖內轉幅度才能讓雙腳平行。而當他的雙腳平行時,他的膝關節也往內轉很多。

我想要體會他的感受,於是我做了嘗試。

站在山式,採取最常見的順位口令:「雙腳平行併攏。」接下來做半個拜日式(也就是說,前彎,然後起身回來。)觀察過程中的輕鬆感,這也是多數「正常」人的感受。為了了解我學生的感覺,再次回到山式:讓大腳指頭互碰,但腳跟儘可能地分開。為了做到這程度,你得讓雙腿做最大幅度的內轉。再做一次半個拜日式,留意練習時的感受。很特別的經驗,對嗎?

或許對你來說,這麼做感覺還好──但對多數人來說,髖關節大幅度的內轉會影響前彎時所需的深度屈曲。而這正是我強加在學生身上的事。也難怪他比較偏好他自己的自然順位──這在他身上行得通,對他是有效的。而我給他的口令,基本上是基於美學的概念。我在想的,不是怎麼做對他比較好,而是對我來說什麼樣的外型是對的。但他不是個笨蛋,他十分聰明,懂的傾聽身體的聲音──而非聽從他誠摯、但天真的瑜伽老師。

時至今日,我仍然會建議學生在山式中保持雙腳平行,但我會進一步要求他們觀察當下的感受──如果感覺不對勁,那麼我們可以一起試試找出對他有效的順位方式。順位是重要的,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順位方式。這概念能應用在所有的站姿,包含:山式、英雄站姿系列、甚至是下犬式。

圖4

圖4:踝關節的傾斜程度。經驗軸為脛骨平台至腓骨頂端的聯機,平均角度約為10°,如圖(a)所示;然而,95%人口的正常變異範圍落在(b)2°到(c)18°之間。

如果你的腳在山式時不會朝向前方,那麼在下犬式時,會需要指向前方嗎?為了討論這個議題,我們需要考慮另一個因素:踝關節的經驗軸。這是脛骨下平台與腓骨底端的聯機,如圖4所示。圖5則說明了呈斜向的經驗軸所帶來的影響(圖標為右腳)。當我們將腳往上拉(足背屈)時,大腳趾外展的幅度會比中立位時大。當我們將腳往下指(足跖屈)時,大腳趾往內收的幅度會比中立位時大。經驗軸的角度越大,這現象越顯著。

圖5

圖5:經驗軸會影響腳指向的方向。(a)腳位於中立位置—此時第二根腳趾頭朝向正前方;(b)足背屈時,腳的方向會朝上、朝外;(c)足跖屈時,腳的方向會朝下、朝內。經驗軸的角度越大,這現象會越明顯。

這意味著隨著足背屈的角度增加,足部朝外的傾向越明顯。我們何時會足背屈呢?深蹲、坐椅式、及下犬式都是足背屈的姿勢,因此對多數人來說,做這些動作時腳會些許朝外再正常也不過──但這些動作通常不是這麼教的。當足跖屈時,腳尖會稍微朝內。我們何時會足跖屈?鴿式、劈腿與低弓箭步的後腳──當腳背貼地時。在上犬式中,雙足皆為跖屈。在這些體式中,足部自然會微微朝內──這並不需要無意識地加以調整,雖然我們常常這麼做。

回歸主題,究竟一個人腳的方向該朝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如果你是老師,協助學生找到屬於她的答案。提供她一些選項,讓她決定哪一個最適合她。我們依然可以提供一些標準、傳統的順位口令──畢竟,你總得說些話!──但要求她留意身體的感受。接著提供其它選項,讓她與標準的做法相比較,並引導她留意這些選項所帶來的差異。

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作為結尾──下犬式。如圖6(a)所示,以標準的順位口令開始(雙腳打開與骨盆同寬,互相平行),並引導學生覺察腿部、膝部、腳踝、骨盆、薦椎、下背等位置的壓力感2。接著提供選項(b),讓腳跟並,腳尖朝外。這麼做的感覺如何?有些學生會發現腳跟能穩穩踩在地上了,而非之前浮浮的感受。它們能更穩定地向大地紮根。許多學生喜歡這個版本的下犬式!但對某些學生來說,這麼做並不是好主意。接著,試試雙腳打開與瑜伽墊同寬,腳尖朝內(c)。現在感覺如何?多數學生不喜歡這個版本,但有些人相當喜歡。帶著專注刻意實驗看看。最終,每個人的腳皆朝向它們應指的方向,每隻狗都是開心的。

圖6

圖6:下犬式的變化。(a)美學版本的下犬式:雙腳打開骨盆寬,雙腳平行;(b)窄版的下犬式:腳跟並,腳尖朝外;(c)寬版的下犬式:雙腳打開墊子寬度,腳尖朝內。你的下犬式比較像哪一種呢?

註記:

1.文章數據參考BernieClark的《YourBody,YourYoga》。

2.注意!壓力本質上沒什麼不好,有時,我們需要一些壓力。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壓力的質量。如果會帶來疼痛?便是不好的壓力。這種壓力讓人「感覺不錯」嗎?如果是,則繼續在此停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XCQpmwBvvf6VcSZmN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