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節龍
來源產地
為紫金牛科植物九節龍的全株或葉。
全年均可采,洗凈,曬乾。生於低山林下或灌叢中。
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別名紅刺毛藤、燈托草、五兄弟、五托蓮、毛青槓、斬龍劍、毛不出林、矮茶子、蛇藥、獅子頭。
【原形態】
矮小亞灌木,長30-50cm。蔓生,具匍匐莖,逐節生根。直立莖高不超過10cm,幼時密被長柔毛。葉對生或近輪生;葉柄長約5mm,被毛;葉片堅紙質,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5-6cm,寬1.5-3.5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廣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明顯或不甚明顯的鋸齒和細齒,具疏腺點,葉面被糙伏毛,毛基部常隆起,背面被柔毛及長柔毛,尤以中脈為多,邊緣脈不明顯。傘形花序,單一,側生,被長硬毛,柔毛或長柔毛;花梗長約6mm;花長3-4mm;萼片披針狀鑽形,與花瓣近等長,外面被疏柔毛及長柔毛,具腺點;花瓣白色或帶微紅色,廣卵形,具腺點;雄蕊與花瓣近等長,花葯卵形,背部具腺點。果球形,直徑5mm,紅色,具腺點。花期5-7月,罕見於12月,果期與花期相近。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黃疸、痛經和跌打。
《本草綱目》
溫、無毒。主治敷癰腫瘡癤,治血痢腹痛,解蛇毒。
《中華本草》
苦;辛;性平。清熱利濕;活血消腫。主風濕痹痛;黃疸;血痢腹痛;痛經;跌打損傷;癰瘡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浸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PkbP28BMH2_cNUgcpR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