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處理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時,總是將一些問題和道德問題混淆,比如,孩子成長中的青春期叛逆、所謂的「早戀」等,被一些父母認為是道德問題。由於家長對問題的性質認識不准,難免會引發教育上的「誤診」。
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應該被視為一種心理現象,而不能將其看作是一種道德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青春期叛逆本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客觀現象,它既不以孩子個人意志為轉移,也不以家長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就其實質而言,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源於其生理、心理的不斷成熟。伴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不斷成熟,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成人感會不斷增強,成人感的增強使得他們將自己視為一個成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必然會主張作為成人該有的基本權利。
在孩子的眼裡,成人與孩子最大的身份區別就在於,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否做主,包括自己的髮型、著裝、飲食、休閒等方方面面。因此,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所謂的青春期叛逆,實際上只是表明了他們關於自己事務的自主訴求。可以說,孩子在成長中的自主訴求是其發展中一個積極的成長信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訴求。對於這樣一個客觀現象,不能用道德上的是非善惡去評判,否則就會出現德育中的「誤診」。
但在實際教育中,父母往往會不恰當地將這一心理現象誤判為道德問題。比如,一個曾經乖乖聽話的小孩,突然有一天「變了」,父母讓他往東,可他偏偏要往西。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通常會說:「你小時候多乖啊,怎麼越長大越不聽話了!」父母嫌孩子不聽話、不孝順,這樣的批評本質上就是一種德育「誤診」。如前所述,孩子的叛逆就其個人內心的訴求而言,他只是想向成人宣誓其作為「成人」的基本權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這種訴求本身是正常的。
在孩子的眼裡,成人讓其往東,他偏要往西,本身並不牽涉道德問題,而只是一種內心正當訴求的表達。但成人卻將這樣一種正常的心理訴求,評價為「越長大越不聽話」,這樣的評價,實際上是給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貼上了一個莫須有的負面道德標籤。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認為成人實在不可理喻,而且內心會很不服氣。與此同時,面對孩子要長大成人的健康心理需求,成人非但沒有給予積極、正面的回應,反而將其誤判,進而去譴責或者「教育」,這必然會激化雙方的矛盾。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親子之間的衝突,比任何一個階段都更劇烈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家長的過度道德衝動就是不得不防的「魔鬼」。
當然,我們承認在青春期叛逆問題上,孩子的心理訴求本身是正當的,並不意味著在這件事情上,孩子本身就沒有任何需要改變的地方,因為孩子的心理訴求正當,但其訴求的方式也許是不得體的。對於孩子來說,雖然他們想主張要求作為成人應該有的基本權利,但是他們對於成人的理解還是相對浮淺、片面的:他們更多地看到了成人有權自主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即使是成人,也需要受制於一定的規範和制度要求,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還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們有一顆想成為大人的心,卻缺乏作為一個成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就不能是簡單否定,更不能給這一訴求扣上不恰當的道德帽子,而應該在肯定孩子正當心理訴求的前提下,幫助孩子學會用成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