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好像得了焦慮症…」
「我的論文寫不出來,壓力好大,又特別著急,我是不是得了焦慮症了。」
「哎呀,我一焦慮了就開始著急,著急了脾氣就不好,我周圍的人也跟著受氣,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那一陣上來了怎麼也控制不住」。
以上形式的對話經常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緊張的生活節奏和繁重的工作壓力,有時候突然面對生活和工作內容的變化,我們都會表現出焦慮的情緒。有研究表示,焦慮並不是壞事,焦慮往往能夠促使你鼓起力量,去應付即將發生的危機。
所以當出現焦慮情緒時不必太過擔心,只要能夠及時進行調節,這種情緒就能煙消雲散,如反之,情緒得不到緩解,還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或是出現一些軀體症狀,那就要考慮可能患上焦慮症了。
焦慮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症狀(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由於與普通的焦慮情緒難以區分,焦慮症的治療經常被患者忽視。如果發展成為長期慢性焦慮,可能會對身心均造成巨大影響。
很多人認為焦慮就是一種不良情緒,只是情緒問題,但其實人的身體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情緒表達器官,當出現焦慮情緒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也會表達這種不良情緒,出現身體的症狀。臨床上很多焦慮症的患者除了有緊張、坐立不安、心慌等表現以外,還有很多身體的不適感,比如說不清楚的疼痛、酸脹,部位不定的不適感等等。
很多焦慮症患者最開始沒有或者很少有情緒的症狀,而是以身體上的症狀為主。所以這些患者最開始去的不是心理科也不是精神科,而是各個內、外科,很多患者反覆檢查都沒有查出一個具體病症,這時候就要小心是不是焦慮的問題。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焦慮的急性發作,醫學上又叫「驚恐發作」。病人會突然出現心慌、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有人在那一刻有馬上就要死去的感覺,這時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懷疑心臟病發作了,立刻打急救電話。但一般在路上或者到了醫院休息一會兒就好了,檢查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很多這樣的患者在接受了抗焦慮的治療後,軀體的不適就自然緩解了。
焦慮症最大的危害就是導致患者精神上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長期影響情緒,影響工作和生活。
在焦慮症初期,很多患者會出現腹瀉、消化不良或者便秘;有一些急性驚恐發作的患者會心臟不舒服;還有的患者會感覺到各種疼痛,可能這段時間是這個地方不舒服,過一段時間就變成另外一個地方,疼痛的性質也很難描述,患者往往說不清楚這種疼痛究竟是像針扎一樣疼還是脹痛。
如果變為長期焦慮,對身體健康影響會更大。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病都與長期的焦慮情緒有關,比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徵甚至是癌症。長期焦慮還可能會影響到血壓、血糖等指標。如果高血壓患者合併有焦慮,可能同時吃著好幾種降壓藥都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壓,這時如果加上抗焦慮的治療,很可能讓患者的血壓恢復到比較好的水平,而且也不需要吃那麼多的降壓藥物了。
很多患者擔心長期焦慮下去會不會「瘋掉」?會不會轉變成為精神分裂症或者更嚴重的疾病?
答案是不會的,因為焦慮症在精神科屬於功能性障礙,不屬於重性疾病的範疇,如果只是單純的焦慮症,不管它造成多麼大的精神上的痛苦,都不會轉化為其他更嚴重的問題。當然如果患者同時合併有其他的疾病就另當別論了。
焦慮症的治療方法主要有物理調節、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還有其他一些自我調控方法,比如出去度假、做冥想、游泳、爬山、做瑜伽等等。
如果患者是輕度的焦慮,也就是說這種焦慮不太影響工作、生活,就可以先不吃藥,通過一些放鬆的訓練、活動來緩解焦慮,比如出去度假或者參加體育活動(瑜伽、健身)。還有就是可以針對焦慮做一些心理治療。
一般到醫院來看病的焦慮患者都已經是中、重度焦慮了,多數都已經出現了身體上的不適,明顯地影響到了患者的工作、生活,這時如果讓患者出去活動或者爬山、游泳,往往是不現實的。
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用藥物治療迅速糾正這些問題。比如一些急性焦慮的患者,可能每天都不能出門,一出門就擔心發作,通過藥物治療一到兩個星期,很多患者都能夠出門了。
當藥物治療能夠控制住患者的症狀時,患者能做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從焦慮中走出來的速度會更快,恢復的情形會更好。所以藥物治療是抗焦慮治療很重要的一個方法。
還有的人認為焦慮症就是患者意志力不夠堅定,很多家屬就會鼓勵患者堅強點來克服焦慮症,這也是不對的。當焦慮已經成為一個疾病的時候就不僅僅是意志力或者性格的問題了。
對於一些嚴重的焦慮症患者,我們要做的恰恰不是鼓勵他堅強地面對壓力,而是暫時讓他們迴避一些會引起嚴重焦慮的場景,等患者的情況通過藥物治療稍微好一點以後,再去做這種精神上的鼓勵。
歡迎添加微信:skxl8828,為你解答各類有關抑鬱方面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