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這兩天陸續刷到陳數、姜妍的新劇片段,才知道抗疫劇《最美逆行者》終於開播了。
作為首部抗疫劇,《最美逆行者》改編自真人戰疫故事,採取單元劇的形式,一共7個單元,目前播出3個單元。
---不一樣的破題角度---
《婆媳戰疫》這個單元,是豆子個人覺得目前整部劇中最難呈現的部分。
在抗疫劇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是奔走忙碌的社區志願者,是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患者及家屬。
婆媳關係,看似是不應該出現在這部劇里的。
但看完這兩集,豆子覺得以這個獨特的視角切入,尤其是劇情發展的主場景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家裡,就還挺有代入感的。
故事在開頭幾個場景就塑造出了一對典型的婆媳。
既親密又矛盾,她們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低頭不見抬頭見。
但實際關係並不好。
但一場疫情,讓這段關係發生了改變。
疫情初始,她們倆還處於互相有怨言的地步。
媳婦勸婆婆為了安全著想,不要出去唱戲。
婆婆不聽,也不願意帶口罩,甚至指責媳婦。
婆婆出現肺炎咳嗽、發燒的症狀,媳婦戴口罩、做消殺如臨大敵。
反而被婆婆指責是大驚小怪。
隨著疫情漸漸蔓延,外面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了。
婆婆開始恐慌,開始害怕。
這一系列的反應真的,太真實了。
當把兒子孫子趕回老宅後,家裡只剩下了自己和兒媳兩人,這時,婆婆開始依賴起懂得更多、身體更好的媳婦。
疫情讓她們困在了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迫使她們只能互相依靠。
小小的房間,一夜之間變成了防疫一線。
媳婦不再站在婆婆的對立面,而是把對方當做比自己年邁體弱的女性長輩。
隔離出了家裡更多休息空間給對方,給自己留下的是連一張床也沒有的廚房、書房。
婆婆也不再仗著自己是長輩,對媳婦的付出感到理所當然。
她看到了對方在媳婦之外,僅僅是一名和她兒子一般大的女性,在面對疫情時所表現出的堅韌。
當然,她們和我們一樣,都只是普通人,都會有精神瀕臨崩潰的時候。
媳婦也會對著婆婆訴苦,「責怪」她在疫情初期不聽勸。
婆婆第一次經歷自我隔離,不適和不安帶來的恐慌使得她即使對媳婦的付出所感動,但還是無法正常表達感謝,甚至會嘴硬地「推卸」責任。
但這次的「爭吵」,雙方不再各自為營,而是漸漸地卸下家庭角色身份,去理解對方。
媳婦開始理解婆婆內心的自責和恐懼,婆婆也終於不「嘴硬」了。
兩位女性就這樣,在同一屋檐下守望相助。
最終,在武漢封城的前一晚,在出城的高速路口,看見一輛輛逆行而來馳援武漢的車輛。
她們選擇折返, 堅守武漢 。
大愛終究還是戰勝了恐懼。
婆媳之間從最初的對抗,到關係的逐漸緩和,再到最後的互為依靠。
之前並算不上和諧的婆媳關係,變成了歷經疫情災難的「生死之交」。
一場疫情,讓這一家人之間更加理解了家人的含義。
豆子看到這裡,還是沒出息的淚目了。
---閃閃發光的女性力量---
讓豆子感到欣喜的是,目前播出的前三個單元,核心角色,也就是扣題的 「最美逆行者」,都是女性角色。
《逆行》里,第一批馳援抗疫進駐到武漢的部隊的醫療工作者、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院長肖寧;
《別來,無恙》里,默默奔赴一線的護士周星焱;
還有《婆媳戰役》里,以一己之力保護整個家庭的媳婦楊素素。
她們在各個崗位、各個方面都在發光發熱。
原本已經請好了假要和家人一起過年的肖寧,收到緊急援助通知後,立刻申請取消假期,隨部隊一起前往武漢。
肖寧醫生宣讀的請戰書,一句「誓死不退」。
一個軍禮,完完全全巾幗不讓鬚眉!!
肖寧的原型——
是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護理組組長宋彩萍。
除夕夜還沒吃幾口年夜飯,就緊急出征武漢。到達武漢金銀潭醫院後,曾援助賴比瑞亞抗擊伊波拉疫情的宋彩萍,帶領隊員一天一夜就將普通病房改造成專業傳染病病房。同時規範收治流程、完善防護措施,為批量高效率高質量收治病人贏得了時間。
是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薇。
2003年抗擊非典,2014年在非洲抗擊伊波拉。1月26日,陳薇率領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奔赴武漢。在她的指揮下,短短24小時內,一座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就快速建立起來,核酸檢測能力大大提高。
肖寧這個角色,是由 眾多抗疫英雄的真實事跡凝結而成的。
除了肖寧醫生,還有很多女性奮戰在抗疫一線。
婆媳倆去醫院看病,接待她們的女護士超負荷工作、已經有咳嗽症狀,很有可能已經感染上了新冠,卻也還堅持在崗,耐心回答每位患者的問題。
現實也正是如此。
在這次疫情里,女性是戰疫的中堅力量。以醫護為例,根據官方數據,此次有2.86萬名護士馳援湖北,其中女性護士有2.53萬名,占比近99%,戰疫一線的女性醫生占比50%以上。
上至 73歲高齡的女院士李蘭娟,下至 95後年輕護士。
………………
有太多太多女性醫護人員,在戰疫一線作出了重大犧牲。
同時,也有很多很多的女性在別的崗位,用別的方式盡著屬於自己的力量。
劇里——
在關鍵時刻站出來,以一己之力保護整個家庭的楊素素;在媳婦楊素素的影響下,也能夠在關鍵時刻,舍小家為大家,同意調轉車頭回武漢的婆婆。
劇外——
為了抗疫一線的女性同胞們,梁鈺在微博發起「姐妹戰疫安心行動」,呼籲關注一線抗疫女性面臨的經期不便和用品短缺問題。
遠在國外的女性留學生也都儘可能購買國內緊缺的口罩、防護服寄回國內,澳洲女留學生從找貨源、談判、籌款、辦理海關到勻速分配,將5200多套防護服運回國內醫院。
還有女孩在吃火鍋偶遇抗疫戰士,悄悄替護士買單,還留下畫著笑臉的紙條。
在這樣一段黑暗的記憶中,女性的身影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她們是這場苦難病痛下,最美的逆行者。
豆子年幼的時候總覺得為大義犧牲是英雄主義電影里的浪漫,但經歷過才發現,這種義不容辭的態度,其實是根植於很多平凡人血液里的,甚至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的本能。
豆子希望大家能像記得那位在武漢深夜的街頭拉起一曲《喀秋莎》的爺爺。
記得那位從土耳其人肉背回口罩,被問及姓名時一句「免貴中國人」的大哥。
也能夠記住戰勝疫情的力量中,有很多很多,來自女性工作者。
她們有魄力、夠勇敢,她們有擔當、夠智慧。
《最美逆行者》帶豆子回到了那段充滿消毒水和酒精味道的黑夜,讓豆子又一次看到了迷霧中奮不顧身、勇敢逆行的她們。
向疫情防控中那些平凡又偉大的身影,再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