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場名為西安翻譯學院繼承者事變的文章再一次在西安這座城市裡掀起了一場議論的高潮,關於事件本身,我們不去進行過多辨析。但「民二代」的出現,也就是民辦高校的「經營權」面臨的「交棒」還是「收編」的問題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不同於大家傳統意義上認識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民二代」這個詞為當前中國民辦教育的第一批繼承者有了新的意義註腳,教育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除了這群人的身份更容易被接納和認可之外,關注和討論也存在於每一個從出生就被動站在風口浪尖的「民二代」身上。
在西安民辦高校中,「家族交棒」或聯合經營的治校風氣出現的也不止西翻一個。
回溯西安民辦高校教育的歷史,我們不僅可以找到很多「承襲」的故事,還可以找到一些西安民辦大學到底怎麼了的原因。
《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里顯示,全國民辦普通高校共有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所,占全國比例28.13%。普通本專科在校生649.60萬人,比上年增長3.36%,占全國比例22.95%。在其中,陝西有著31所民辦普通高校的份額,乍一看,數量似乎很少,但卻從來沒有一個人會懷疑,陝西是中國民辦教育大省。
未能找到圖片來源
究其原因,其全國的影響力除了得益於辦校規模和某些民辦高校的排名,更重要的是陝西擁有一批知名度極高的創辦者以及極早的民辦辦學歷史。比如上文提到的西安翻譯學院(以下簡稱西翻),它的創始人丁祖詒,在教育行業里,無疑是中國民辦大學的標誌性人物,一個符號性的存在。
儘管西翻在歷史年輪的滾動中早已從陝西榜上第一變為後數幾位,但其為陝西民辦教育樹立的開創性榜樣即使如今拿來再細說也頗為傳奇。
早些年,西翻以打造「東方哈佛」為口號,名震天下。那時候的中國教育界,僅是丁祖詒這個名字念出來,都能讓受過他教導的學生虎軀一震,高人三分。
丁祖詒和西翻,如同神話傳說一樣,席捲了彼時中國的所有媒體,不管是央視官媒還是地方小報,無一不大加讚賞和傳頌他的教育理念和故事。
「全國民辦高教終身教育成就獎」、「中國傑出民辦教育家之首」、「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等大大小小的殊榮,都被他納至麾下。
在千禧年初的每個陝人心裡,西翻絕對是把我國其它民辦高校甩出幾十條街的頭號名校。早先的西翻也確實爭氣,不計其數的知名校友為這所學校瘋狂打CALL。
不少從此校畢業出去,或是聽聞學校事跡的,多用叱吒風雲、口碑極佳、讚不絕口形容,一位2013年畢業學子親口跟我說:「不止我自己,我周邊的人都會說我們學校頗有民辦985風範,教學嚴謹,學風優良,誰聽了不是豎大拇指的。」
丁祖詒的辦學理念以及西翻獨樹一幟的示範效應,加之確實充足的生源市場,一下就帶動了當時的陝西民辦高校辦學風潮。短短不到10年間,陝西湧現出一批同類型高校,西安外事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京學院、西安思源學院,這些如今在國內都赫赫有名的民辦院校,無一不是在西翻的「標杆性」指引下同時期派生的。
據陝西省統計局一篇《蓬勃發展的陝西教育事業》文章顯示,1991年,全省共有民辦教育機構800多所,在校學生達11萬人。隨著民辦教育的迅速發展和擴張,到1999年全省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已達2000多所,在校學生達40多萬人。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校學生和學校數量的瘋狂上漲讓不止北上廣城市分外眼紅,江浙滬三地也羨慕得緊。
西翻及那時候的眾多同胞兄弟一起為陝西的民辦教育打了一個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但論起西翻創始人丁祖詒和後來興起的陝西民辦江湖的糾葛,西安外事學院的創始人黃藤以及西京學院的創始人任萬鈞就是其間非常重要的角色了。
據早先在西翻工作過的王老師透露:1988年,丁祖詒去往延安招生時,組建了一支專門的「招生游擊隊」,裡面的骨幹成員就有黃藤和胡建波,跟著丁祖詒打江山的二人,不僅幫忙招生,還在西翻做了兼職教師,二人互相配合,親密無間,招生做的風生水起,「技術」也學了個八九不離十。
不過心中有夢想的人怎會願意一直甘居人下,觀察許久的黃藤沒出多久,就依照丁祖詒的模板,拉著好友胡建波,在4年以後照貓畫虎成立了「西安外事服務培訓學院」。
但黃藤和胡建波,卻並未像想像中的攜手並肩一起走下去,而是半路分道揚鑣。一次現實版的「中國合伙人」在陝上映,或因股權問題,或因其它事件,具體原因無人知曉。
不過也能理解,如果不是這樣,或許也就沒有後來西安歐亞學院的故事了,畢竟歐亞的董事長可是早先外事的副董胡建波先生。胡建波從外事憤然從出走之後,就另起了一攤爐灶,於1995年辦了「陝西涉外人才培訓學校」,也就是如今「皇家貴族歐亞」的前身。
至於西安思源學院的創始人周延波,在1998年被好友拉去西翻看了一場上萬名學生的軍訓以後,也大為動心,大受鼓舞,回頭就依託著西安交大的光環,拉開大旗風風火火的辦起了思源學院。
隨著各路人馬齊齊殺入陝西民辦教育圈子,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就此展開,辦校大神越來越多,學生也就越來越不好招,陝西民辦江湖大戰競爭的殘酷和激烈自然不言而喻,一度進入白熱化的階段。
眾所周知,民辦高校自負盈虧,幾乎沒有國家補助,生源就成為了命脈所在,誰有學生,誰的學生多,誰就能在這塊土地分上自己的一杯羹。
於是乎,各個學校為了招來學生,恨不得使盡渾身解數。虛假宣傳,誇大事實也成為家常便飯,至於誓師大會,動員大會也早已是基礎操作。上到董事,下到輔導員以及在校學生,無一不帶著自己的指標。風風火火大喊口號的勢頭,絲毫不亞於傳銷洗腦現場,至於招生形勢,也跟上線下線按人頭,走績效的傳銷模式頗為相似。
據2010年民主與法制晚報上《西安民辦院校招生者揭黑幕》文章顯示,西安某高校學院院長直接在招生培訓課上表示「說白了,我們就是要騙!」以及「坑蒙拐騙是民辦院校發展的必然之路。」
而2009年西部網上也連續刊登了《西安民辦高校招生黑幕》的投訴信息。
百度文庫上一篇題為《資本視域下的社會秩序失序與秩序構建案例分析》的文章也列舉了西安民辦高校在招生方面使用的「伎倆」。
為了招來學生,除了誇大宣傳,給予獎勵也不失為另一種手段,按人頭給費用,1000、2000不等,乾的好的,一個暑假就能掙來西安房子的首付,乾的不好的,也能輕輕鬆鬆掙個1、2萬。
招生人員駐紮在不止城市還有縣城各個高中的周邊,拿著印有大房子,大草地,大宿舍還有漂亮的外國小姐姐的宣傳單頁,從師資力量到占地面積張口就來,誘惑著未經世事的學生和不懂大學行情的家長。
截圖來自2006年半島都市報
一則2004年的新聞暴露了一絲早年的混亂現象:西翻官方網站稱:「據美國《洛杉磯時報》消息,美國五十州高等教育聯盟授予丁祖詒「最受美國大學尊敬的中國民辦大學校長」稱號。」這消息如今看起來,還是讓人哭笑不得,當時因著方舟子的硬剛,被證實為付費廣告的信息以鬧劇收場。
截圖來自《科教文匯》2005年第三期
但這也確實昭示著民辦高校為了名氣和生源,學校之間廝殺的慘烈形勢。
據2013年發揮不好,高考落榜的小吳回憶,自己成績中午剛剛出來不到半個小時,就收到來自歐亞、西京、西翻等學校招生辦的輪番來電,也不知道信息怎麼就被泄露了出去,但接收電話的勢頭也讓未出社會的他感受到了一股來自民辦高校的「熱情」和「誠意」。雖然,最後下定決心要復讀的他拒絕了這些學校的邀約,但彼時學校的招生手段還是令他頗為感嘆。
進入2000年的第一個10年以後,全國的公辦院校開始了大規模的擴招,這對於民辦高等院校來說無疑于晴天霹靂,曾經熱火朝天的池塘受到了擠壓,學生的減少成為不爭的事實。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陝西分社208坊《西安翻譯學院繼承之痛,誰之過?》中顯示,僅在2015年,西翻的商學院學生從6000人銳減為2000人。
不少人歸結為院長離任和學校重要領導換屆的原因,但細細想來,環境的變化或許才是民辦高校招生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為同時期鼎峰建校的100多所民辦高校,早在20年後的此時,或因為政策整頓,或因為資金短缺,多半都面臨了夭折和解散。
但與上方一眾高校廝打膠著現象不同的是,西安培華的存在竟然像極了一股清流。許是因為,這所學校馬上就要進入百年歷史的原因,竟甚為安穩。
如果說在陝西民辦高校的教育地位里,誰還能和丁祖詒相媲美的話,姜維之的出現就正好補了這個口。
在回憶爺爺姜維之恢復創建西安培華學院(以下簡稱西培)的場景時,西培現任理事長姜波在接受採訪時說到:「在沒政策、沒師資、沒經費、沒校舍的情況下,興辦民辦教育並不容易。」
時間的脈絡迴轉至1977年,彼時,我國高考制度剛剛恢復。尊重知識和人才成為了那時候時代的謳歌。
1984年,在陝西省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有政協委員提出:為了完成振興陝西和解放婦女的需要,且達到我省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目的,建議在陝西創辦一所女子大學。
但在討論學校名稱的時候,因為屬地管理的原因,有人提議命名為「西安女子大學」。但創辦人姜維之建議,在校名中冠以「培華」二字。
據姜波介紹:「爺爺其實對培華是有情結的,復創培華是他的夙願。」
如今的西培官網,打開網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西安培華學院——首家走向百年的民辦大學」。
至於百年的出處,則不得不說是因為姜維之的堅守,1928年作為培華的前身——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職業學校的建立給了如今培華百年時間上的解釋。
民辦公助、自費走讀、不包分配……這些都是和創立初期的培華女大相關聯的詞彙。在那個時代,這些詞是時代變化與進步的體現。
不同於從入學到就業都由國家『包攬』的公辦高校,初辦的民辦高校並沒有一個實際的參照物。怎麼讓一所新辦院校先『活』下來,是那批開創者們唯一的目標。
2007年11月,82歲的姜維之在西安溘然長逝。西培的命運匆匆的交棒於留學日本10年,年僅34歲的其孫姜波。
2012年3月12日,丁祖詒猝然離世,享年73歲。臨終前,他將西安翻譯學院董事長一職交給了女兒丁晶;2013年,任萬鈞將西京學院董事長給了41歲的女兒任芳。
2018年開始,60歲的黃藤也慢慢開始了接班人的交接過渡期。頻繁帶著他23歲的兒子、學院執行董事長黃昶力出席各種學校場合。
至此,陝西民辦高校進入了創始人之後的交接班時代。
但提起接班人這個詞,還是會莫名帶著一股沉甸甸的使命感,因為無論是民營企業的二代,還是這些民辦教育的二代,所有人都逃不掉一個共同的問題:站在之前那些已經深入人心,並有一番作為的「巨人」,自己的至親肩膀上如何超越?這些民辦學校怎樣做才能實現自己的基業常青?而將接力棒交於下一代的領導者,又該怎樣樹立榜樣讓學校的事業得到持續健康發展?當「民一代」傳位於「民二代」,「民二代」又能否在保持艱苦創業教育理想的同時,更進一步?
尤其在陝西這塊土地上,面對如此複雜的教育環境,「開路難,行路更難」是這些剛剛接手或打算接手人最頭疼的問題。
首先,兩代人面臨著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比如初創的第一代,他們明顯會考慮更多的生存問題,好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紅利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條件。
今天創辦初期的紅利也漸漸消失,生源銳減、教育市場多元化、辦學投入增加而收費相對減少。種種都訴說著這批「天選之子」需要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
隨著時間的推動,學校發展的趨勢和國家政策一步步完善,那些憑藉個人能力管理學校的現象早已被弱化,換句話講,「高度集權」的時代已經過去。
從90年代到現在,陝西在中國民辦高等教育里的地位從來都很堅挺,但站在新的時間節點,誰也不知道未來會走向何方。
時間會變,人也會變,但人們嚮往美好,嚮往更棒生活的期待總不會變。
不管遺產繼承、還是被迫離職、亦或情感糾葛,這些歸根到底跟老百姓總是有距離的,老百姓關注的,不過就是學校老師怎麼樣、學生上學之後就業前景好不好、學校教學質量究竟行不行、自家孩子交了「高昂」的學費之後,是不是能成才,物超所值……這些實實在在跟自己有關聯的問題。
期待未來的陝西民辦高等教育,能不忘「創一代」的初心,更加關注學生的未來,少點醜聞,多點實事。
作者 | 湯加 | 貞觀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CWJsG8B8wMrh2LiOR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