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療傷並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呵護,一路前行的本身就是一種治癒。
女孩、孤兒、天才、棋手……
這是 豆瓣評分9.2、爛番茄新鮮度100%的新劇 《後翼棄兵》的設定。
遇言姐已經很久沒時間刷劇了,每個月網飛的帳號都白交著錢。
但這部劇我上周末 一口氣連刷7集。
「後翼棄兵」(queen's gambit)是西洋棋中的術語。
意思是 不惜通過棄子來獲得開局優勢。
得失之間,殺伐決斷、釜底抽薪、一步照將。
64間格子裡的攻守交錯,64間格子裡的陰謀陽謀。
一場對弈被拍成了波瀾詭譎、瞬息萬變的戰場,步步意味深長,招招透著玄機。
《後翼棄兵》,顧名思義講的是 一個象棋天才的故事。
這7集故事拍得好,好在一反老套情節。
預期的情感缺失,孤兒之間的霸凌、心理創傷大爆發,被渣男欺騙傷害……
全—部—都—沒—有。
從頭到尾都是貝絲精進勇猛,一路拼到國際大賽橫掃千軍。
當中即便有過幾次摔倒,她也很快拍拍土站起來,拔劍又是一戰。
不感情用事、不優柔寡斷,沒有一刻忘記自己的目標。
剝離了社會賦予的女性標籤,其實女性也可以像男人一樣。
在腦海中下棋的天才女孩
50年代,9歲的貝絲·哈蒙與母親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
母親生於富庶之家,是 康奈爾的數學博士。後來又結識了更富有的男人,卻不知為何拮据到住汽車廂(可能是患有精神疾病)。
一場自殺性車禍當場要了母親的命,留下毫髮無傷的女兒被送去孤兒院。
幼年時的貝絲已經顯露出天才的乖僻。
冷靜專注、寡言少語、一臉冰霜、直截了當,對女孩子們喜歡的洋娃娃、男明星,毫無興趣。
一個總是在地下室里琢磨棋局的,性格古怪的校工引發了她的興趣。
彼時, 前蘇聯是西洋棋界的制霸者,沒有女性能進入這場智力遊戲。
在老校工的指點下,貝絲顯現驚人天分。
50年代, 孤兒院把鎮定劑和維生素一起給孩子們服用。
每天晚上,吃下鎮定劑的貝絲在恍惚的狀態下,總會看到一副棋盤出現在天花板上,王車易位、通路聯兵。
那是她在腦海中自己與自己對弈。
老校工教給她西西里防禦、蘇格蘭開局、長短異位、龍式變招,經典手法逐一喂下。
很快,貝絲已經能夠在數招之內掣肘對手。
為了能夠聚精會神地推算棋局,貝絲偷攢下每日一粒的鎮靜劑,再在需要高度用腦的晚上一氣吞下。
一日,老校工找來高中象棋教練。
貝絲一對二,同時下兩局並獲勝。
教練將貝絲帶到高中象棋俱樂部,召來所有社員與之對弈,貝絲再次吊打全部對手。
就在這時,州政府禁止再向兒童提供鎮定劑。
那時的貝絲已經高度依賴鎮定劑,她趁著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撬開廚房門,捧起一桶藥丸大把大把往嘴裡塞。
最後,承受不了藥性的貝絲在院長的驚叫聲中暈了過去。
作為懲罰,貝絲被禁止繼續學習下象棋,也沒有能被說好的高中錄取。
以上是《後翼棄兵》的開篇。
一路直達峰頂的凌絕少女
轉眼貝絲在孤兒院長到15歲。
飾演少女貝絲的 安雅·泰勒-喬伊一雙美目鬼影幢幢。
她的眼距較開,眼睛又出奇大,盯著你的時候有一種奇異的專注感。
貝絲被一家看起來體面的中產夫婦領養。
她住進一棟漂亮的大房子,有屬於自己的粉紅色房間。
正當一切似乎都在變好時,貝絲髮現這個中產之家並不像看起來的那樣美好。
妻子是沒有經濟實權的家庭主婦,性格冷淡的丈夫又常年出差在外。
終於有一天,丈夫拋妻棄女不再回來了。
家裡的財務狀況隨之陷入困境。
最初,貝絲打算參加象棋比賽是為了80美元的獎金。
她寫信向孤兒院的老校工借了5美元用以繳納報名費。
沒人想到一個從來沒在象棋界獲得過任何積分的女孩, 上來就如切瓜砍菜般一路殺到決賽並挫敗了全州冠軍。
養母驚訝地發覺貝絲能靠下棋賺錢,於是帶著她報名各種有獎金的比賽。
不過不用擔心,這裡沒有吸血父母的情節。
事實上,養母對貝絲還不錯,是一個溫暖的角色。
當養母提出能否抽取10%做為經紀費用時,知恩圖報的貝絲慷慨地把分成提高到15%。
從這裡也看出來, 美式的家庭關係對孩子平等以待,還是很講道理的。
貝絲逐漸在州際比賽中脫穎而出,各大雜誌搶著報道這位天才少女。
記者們總想在「女性」和「孤兒」上做文章。
當記者問貝絲:「作為孤兒,是否在下棋時候會把國王想像成父親,王后想像成母親?」
貝絲不動聲色地回答: 「王就是王,後就是後。」
這是全劇很酷的部分。
一個女孩子,也可以不為情感左右。
下棋就是下棋,比賽就是比賽,跟身世背景無關,也無需強上價值。
包括貝絲從17歲開始談過的幾次戀愛, 她的態度也很淡定,完全沒有深陷其中。
甚至在啪啪啪之後若無其事地看起了棋譜,反倒是小男生一臉尷尬地問自己該睡哪裡。
貝絲遭遇最大挫折是養母過世。
那時她在墨西哥比賽,先是輸給了排名第一的蘇聯象棋大師,回到酒店房間發現養母已經沒了聲息。
萬般期待、得之不易的一個家又沒有了。
貝絲陷入了最嚴重的一場崩潰。
抽煙、酗酒、嗑藥,一樣不少。
暖心的是,在《後翼棄兵》中,貝絲總能遇到些好人,有意無意地拉她一把。
雜貨店的老闆看到少女貝絲偷拿象棋雜誌卻沒有揭穿她。
貌似古板的孤兒院院長實則內心善良,為了能讓貝絲被領養修改了她的年齡。
貝絲第一場正式比賽中對弈的女孩,給了月經初潮的貝絲第一塊衛生棉。數年後已經在醫學院就讀的女孩子,高興地告訴貝絲自己一直以她為榮。
內心同樣封閉的養母給了貝絲很大慰藉,儘管她自己也不是一個幸福快樂的女人。
那些曾是貝絲手下敗將的男孩子們,看到貝絲浪擲天分時痛心疾首, 勸她戒酒戒藥。
大戰之前,昔日對手們主動提供幫助, 給貝絲講解各種棋局棋譜。
收到蘇聯邀請的貝絲,沒有錢支付旅行費用,是孤兒院時期的好友喬琳上門, 把自己攢的大學學費拿了出來。
在奔赴蘇聯參加比賽前,貝絲在老校工的葬禮上,發現那個寡言的老頭收集了一面牆的簡報,貝絲那張發黃的借錢信也被他小心保存著。
原來有這樣多的人關注著貝絲,都希望這位天才少女走得更遠。
像男人一樣生存
在貝絲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最大一座山是 蘇聯國手博戈夫。
貝絲曾兩次輸給博戈夫。
一次是因為自己還太稚嫩,一次是自己沒克制住酒癮。
最後篇章的蘇聯邀請賽,劇中將其拍得極之動人。
沒有政治偏見、沒有形態意識、沒有故意抹黑,完全是高手之間的尖峰對決和和惺惺相惜。
那時的貝絲已經戒掉了酒和鎮靜劑。
終極一戰中,面對博戈夫提出的和棋請求,她輕輕搖頭,仰頭凝望大廳的天花板。
滿場的觀眾在鴉雀無聲中等待,場外的棋迷圍著收音機聽解說,只有貝絲看到一顆顆棋子在天花板上移步幻影。
面對殘局,貝絲棄後破局,再進兵到底線,至此王后重生。
當貝絲走完最後一步,不可置信地睜大眼睛,這一幕真是神來之筆。
最後一幕,貝絲走在莫斯科街頭閒逛,下棋消遣的老人認出了她,爭著同貝絲握手。
那一刻,沒有雜念、沒有對立,只有人們對象棋的熱愛。
《後翼棄兵》是一部新鮮的爽劇。
貝絲的人生是中性化的。
發現問題、解決難題,因為熱愛,所以想贏。
她從不停下來懷念一下情愛的味道,也不需要通過吞下苦難來歌頌完美。
儘管許多人都曾反覆勸告貝絲 「下棋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但是貝絲從始至終都毫無放棄的意願,而觀眾擔心的那些事情統統沒有發生。
就連貝絲的原生家庭之痛,與她後來的強大相比,也變得越來越不是障礙。
這種行事風格讓我們似曾相識,因為男性就是這樣創造歷史的。
而貝絲的故事告訴我們, 攻擊性、挑戰欲、排除干擾、戒掉情緒,這些特點並非男性所特有,身為女性也一樣可以做到。
有時候,療傷並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呵護,一路前行的本身就是一種治癒。
沒有狗血撕嗶,沒有情愛糾葛,沒有自甘墮落,女性與女性之間,女性與男性之間,是友好互助的。
這樣的大女主劇怎一個痛快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