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Stoooges三士渡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本次美國疫情的重災地——紐約。根據紐約時報網站實時更新的數據顯示,目 前紐約州確診人數高達34萬,光紐約市就有18萬人確診。
這個數字乍一看很嚇人,但仔細一想,外頭鋪天蓋地宣傳的數據真的能夠代表此時此刻宅在國外公寓里的中國學生嗎?
要知道美國疫情的數據並非留學生的數據。事實上我們看到災難來臨前, 不少留在美國的學生很早就用常識保護好自己,呆在公寓不讓遠方的家人多操心。
如果我們一味地相信沒能回國的學生正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不加分析就全盤接受網絡上這些數據,那這只會徒增大家的焦慮。
畢竟數據能展現的視角很局限。 與之相比,文字記載下的故事更貼近生活。
因此我們邀請了目前就讀於紐約大學的David和Suna,請他們為我們講述隔離期間中國留學生真正的生活狀態。
Q1.紐約跟疫情前的變化大麼?在家這段時間每天都做些什麼?
David:紐約大學, 數學系
紐約有在變好,至少從數據上看是這樣。這幾天日均跌破2000例,跟之前8000日均增長相比要好很多。但往窗外看,街上幾乎看不到什麼車輛行人,你很難將這樣安靜的場景和紐約這座城市聯繫在一起。
NYU 早在三月中旬就宣布將教學轉移到線上,之後學校宿舍被徵用,成為前來支援的醫療團隊的基地。州政府和市政府發出了有關於在家隔離的建議,所以我大多數時間都在家上網課。
紐約物資供應很不錯。我有時能從窗外看到運送罐頭食品和蔬菜的貨櫃卡車從威廉斯堡大橋開下來緩緩駛入曼哈頓地區。
目前生活也還是比較有序的。我住的地方樓下有個很大的集市。在那裡超市、菜場和肉鋪一應俱全,能買到質量不錯的肉、蔬果和日用品。集市要求排隊結帳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至少保持兩米,社區居民的人身安全多少能得到保障。
Suna:紐約大學, 心理系
從數據上看,紐約現在的疫情已經比中國當時最嚴重的武漢要更嚴重了。三月中旬學校變成網課,政府也讓大家少出門。 我三月底在H-Mart囤完貨後就沒出去過,最近宅在家生活過的挺充實的。
平時我會用Keep鍛鍊呀、做飯、上網課、寫作業、刷劇,偶爾下樓取個快遞。公寓的公共區域被關閉了,健身房、舞蹈室、公共露台都用不了,所以我就只能在瑜伽墊上練一練。
現在買食物我基本靠yoyi delivery和target當日送達。Target當日送達是要搶的,而yoyi delivery是中國超市的專門配送,保證3天之內送達。室友媽媽擔心我們吃不飽,經常會在wholefoods上給我們訂食物。雖說網購在營業,實際上很多服務都搶不到配送時間,比如amazon fresh就搶不到。
Q2.為什麼選擇留在紐約,暑假回國嗎?在家有培養特殊技能嗎?
David:紐約大學, 數學系
我目前沒打算回去,暑假也不一定回去。第一是從安全角度考量,回國路上肯定蠻危險的。我聽說有同學上飛機坐在患者後面,後來被傳染進了ICU。
很顯然,回國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比方說機場安檢,就算你一直戴著口罩,過安檢區域肯定是要你摘下口罩的,這種時候就很危險了,我有聽說過之前紐約機場的安檢人員確診的消息。
第二是考慮到NYU的學業,雖然說回國也能上網課,但我不想倒時差上課。這學期我選了一門數學進階課,教授強制要求我們必須在下午特定的時間考試,放到中國就是凌晨了。我平時12點之前就睡了,大半夜考試我身體吃不消的。
第三是不想浪費暑假。 本來我在康奈爾有個研究機會因為疫情被取消,後來聯繫了帶我做科研的NYU教授,打算暑假通過郵件聯絡完成一門獨立研究吧。
生活變化主要體現在飲食上。疫情前,我會的頂多就是拿家裡的肉湯下一碗面,完全不值一提的廚藝。考慮到疫情期間點外賣不安全, 現在我會研究膳食均衡,參考手機app做點菜。畢竟張文宏博士強調過,疫情期間人的營養要有保障,每天煮雞蛋面肯定是不行的。
Suna:紐約大學, 心理系
我本來都買了3.27回國的機票,但當時傳言俄航上不了飛機,爸媽又覺得回國轉機更危險,不想讓我冒這個風險,最後就選擇留下了。
這個暑假我還是會呆在紐約的,因為我是春季入學的學生嘛,學校要求我們在大一暑假上兩門網課,所以留在紐約也挺好,至少我不用倒時差上課。
說來也挺好玩的,我本來出國嚷嚷著要學做菜,可到了NYU也沒學會做菜, 因為公寓樓下就有食堂,紐約這地段美食也特別多。結果這次疫情把我一個「廚房小白」變成了無師自通的「廚房天才」。
我發現只要有食譜和食材就沒有我不會做的菜,而且公寓廚房做菜很方便,有烤箱和各種廚具。韓式的、川菜的、西式的...我基本上什麼菜都做了,廚藝被挖掘出來發現自己還挺有天賦的。
看看Suna做了什麼菜?
Q3.隔離時間長了會有負面情緒嗎?如何讓生活過的更輕鬆一點?
David:紐約大學, 數學系
在疫情沒爆發前,我這個學期給自己選了5門課,作業量比較大。本來以為自己會忙到沒有時間去害怕,但我發現潛意識會給了我很大的精神壓力,牙齒一直咬的很緊。尤其是周二周四連著上完三門課後我的牙齒就疼的不行,最後只好上amazon買了口香糖,希望能緩解這種疼痛吧。
如果你問我有沒有負面情緒,我不會當著你面講出來。 但你硬要說我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每天確診數字這麼大,網上惡意也很大,我公寓出門左拐五米就是商場,萬一出了什麼事,人閒下來總歸會亂想。
我聽說有學生測溫度時咳了一下,看到溫度計顯示體溫變高了,以為自己得了新冠就「哇——」的一下哭了,結果後來發現是晝夜溫差大,自己嚇自己。
笑話歸笑話,但它多少有講出我們的感受:壓抑久了,人的確會有點神經兮兮的感覺。
我克服負面情緒的方法就是轉移焦點。 我這個人喜歡做計劃來打發時間。雖然現在我才大二,但我已經把未來幾年的選課、直博的規劃都列在excel表上了。至於暑假給自己安排的獨立研究,我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其中一部分內容了。
偶爾我也會在b站上刷視頻,在有妖氣上看漫畫,與留在美國的高中同學連麥,一起玩玩劇本殺和桌遊,找點事情做做。在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我有了解到大家的生存狀況。
雖然紐約疫情最慘烈,但至少我有公寓可住,身邊有兩位同學不幸被學校宿舍趕了出來:一位同學在明尼蘇達州找不到住房,另一位在一樣是疫情重災區的洛杉磯,他爸建議他借宿在迪士尼旁邊的寺廟裡躲一躲...雖然生活有點慘,但大家都在想辦法應對。
Suna:紐約大學, 心理系
在我看來,居家隔離是很好的自我提升的時間。這段時間情侶一起度過感情會更堅固,但如果單身狗沒有好好控制住自己,就會變成快樂肥宅,所以我要更自律呀。
與自己長期獨處的這段時間裡,我得出了一個重大的人生髮現: 最令我開心的不是每天窩在被窩追一天的劇,而是做完該做的事情再刷劇我會更開心。
尤其是當我給自己布置了十項任務要完成,一天下來只完成了一項,就會感覺自己頹廢了一整天。原來躺床上玩一天手機沒法給我帶來「有實感」的快樂。
因為我給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所以每天都很忙,有時甚至覺得時間不夠用。除了學習做作業,我每天背GRE單詞,錄舞蹈剪視頻上傳b站。
我心態比較好,負面情緒多半不是來自外界,而是我給自己的壓力。如果情緒上來了,我會在微信上和家人朋友聊天或者打電話、看看劇分散下注意力。
其實忙起來就不會有負面情緒了,所以不如多給自己找點事情干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實,也會變得更快樂。
自從決定留在美國,我就不太關注那些數據了,網上信息讓我感到焦慮,比方說:疫情如何嚴重了,留在美國怎麼不好了... 爸媽給我分享出國該怎麼保護自己,其實只會讓我覺得留在這裡很慘。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只要你不出門就很安全。後來我就學著自動屏蔽了這些販賣焦慮的信息。既然都決定留在這裡就別想太多,既來之則安之。
Q4.兩個月前想過疫情這麼嚴重麼?學校和你的學業受影響大麼?
David:紐約大學, 數學系
我還是有一定心理準備的吧。NYU開學晚,我們是年初三開學,外校學生常常嫉妒我們能在國內過年。返校後,我想的是:「紐約暫時比較安全」。畢竟當時國內風聲鶴唳,而這裡確診數字是0。
但仔細想想, 2020年我們身處在一個相互交流頻繁的世界。沒有疫苗意味著,病毒很可能在任何地方傳播爆發。
我教授也說我們的處境很糟,全世界的人都跑到這裡尋求機會,學校又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哪裡出狀況,最容易遭殃的就是紐約這幾所大學。
考慮到這些,我在回紐約之前就下單了口罩和泡騰片。當時花兩百美刀囤了200個口罩,現在這個價格美國的口罩只能買20個,而買泡騰片是因為維生素C在關鍵時刻能增強我的抵抗力。
三月初韓國日本爆發的比較厲害,一夜之間韓國飛青島人數暴漲,我媽電話里叮囑我要小心點, 有些人會乘飛機逃到紐約,畢竟這裡有韓國城、小義大利和中國城。果不其然,後來小義大利病例暴增。
之後再聽說加州有幾十例確診的時候,我預感到紐約也差不多要爆發了,就提前買好了罐頭食品、消毒用具、防護用品、純凈水等等。我當時還買了酒精棉片和洗手液,直接下單了一桶洗手液,價格被炒起來之後同等的價格只能買一小瓶,果然當時早買是明智的選擇。
Suna:紐約大學, 心理系
三月中旬剛網課那會兒,我沒料到疫情會這麼嚴重,結果現在都超100萬了,太牛逼了美國!我就囤了點口罩和口糧,沒有做什麼其他的準備。
學校據說虧了挺多錢的,但它還是退了部分食宿費,因為我沒有用完。現在每門課都可以申請pass/fail,還能申請500刀的補助金。暑期課程已經全部線上授課了,秋季沒定但大機率是網課,學費還是那麼貴,我感覺很坑。
現在上網課的效果肯定不如在教室里上課,網課有時會走神,漏掉一點東西,總體影響不大。我大多數課都是直播,只有一節統計課看的是錄播視頻,開1.5倍速剛剛好,可想而知這個教授說話有多慢。這次的疫情讓我深刻明白了一個道理: 大學主要靠自學,就跟ib一樣。
Q5.川普反華言論一出,你生活有被影響麼?如何保護好自己?
David:紐約大學, 數學系
外交層面事宜我不方便評論。至於民間,紐約出現過砸工商銀行的事情,也有人在網上揚言要持槍血洗唐人街。
總體來看,這個問題無外乎理解和認識。老美的想法通常是:「你帶著口罩,說明你身體不舒服,但你身體不舒服,為什麼又硬要跑出來呢?」
因此他們對我們的做法很費解。 假如一堂課一半是中國學生,大家都戴口罩,那麼美國同學和教授總歸會不開心的。
回過頭看,其實最初我們對新冠的認識也很淺啊。我們不也是不知道「無症狀患者」、「氣溶膠傳播」、「眼睛也有可能感染」、「潛伏期也可以傳染」等概念嗎?
有些外國人會覺得中國人是吃蝙蝠的蠻族因此仇視和歧視,但後來的一些調查推翻了「吃蝙蝠」為源頭的說法。
歸根結底還是認識的問題,如果大家不深入了解事實,那確實彼此很難達成共識。好在很多美國人在了解情況之後,逐漸理解了現狀。
我們留學生的條件還算好的,疫情期間至少買得起米麵菜肉。實在不行,買張機票回國也是一種選擇。但對這裡不少老百姓來說,他們生活沒有很多選擇。
所以,我們也要理解其他人美好生活被毀、背負失業壓力的怨氣和不甘。至於剩下的人,恐怕他們反華反亞洲的原因就跟病毒關係不大了。說到底,多數人遇到問題總是最先傾向於找外因的。
我們關注這些反華現象,因為刺眼的事物總能引起我們的注意,讓我們誤以為極端的人很多。但事實上如果一個人很理智,人家通常也是很安靜的,一不會發表挑釁言論,二不會在社交媒體上和激進的人吵架。
美國理智的人還是占多數的,只不過被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了,所以我建議大家心態上放輕鬆。
至於實際的建議,我覺得無非降低外出頻率,和同學朋友結伴出門,室友不在的請找同一棟樓的留學生抱團出行。
Suna:紐約大學, 心理系
紐約華人多氛圍還好,我一直宅在家裡所以很安全,想給的建議有以下五條:
1.少跟人來往
2.儘量別出門
3.取快遞戴口罩
4.進門消毒,勤洗手
5.少點外賣,自己做飯
居家隔離就像David和Suna所說的,留學生也許會孤獨,但絕不為寂寞所苦。
疫情給全世界帶來了消極感,留學生卻選擇去探索積極的意義。也許數據能反映出宏觀的現實,但沒法代表我們認真的生活。
我們希望David和Suna的聲音能向堅守在美國的同學和他們國內的家人傳遞一種信念:「別擔心,我們會照顧好自己。」
Reference: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0/us/new-york-coronavirus-cases.html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信號: StooogesEducation。 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後台回復關鍵詞【 入境】
主頁君為你帶來最新回國入境詳細流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z7fEHIBiuFnsJQVpa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