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啟蒙和喚醒人的思想與智慧,使愚昧者得以開蒙,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覺醒。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教育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
人格殘缺者不能為師,生命處於迷濛狀態的人同樣不能為師。因而,為師者要修煉一顆慧心,以慧啟慧,以心育心。
慧心,是一種教育方式,又是一種教育境界;它既是術,又是道。
修煉一顆慧心,要善於理解學生。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沒有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教育,不僅收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還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一些青年教師遇到問題比較急躁,處理比較武斷,嚴重傷害了學生的情感。
曾經有一位青年教師向我請教一個問題。他說班裡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有次遲到了很長時間,他就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了該生,但是上課時又發現這個學生在打瞌睡,於是又按班規處罰了該生。接下來的幾天,該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低落,而且逆反情緒表現得很強烈……聽過之後問他:你了解學生遲到的真正原因嗎?他有一瞬間的驚訝,說遲到就是遲到,還能有什麼特殊原因?我告訴他,為師者要有一顆慧心,要善於理解學生,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處罰教育也應在了解真相後有針對性地實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隨後,這位教師便從該生的身邊好友和父母入手,了解該生那天遲到以及近期反常表現的原因。原來,那天該生的爸爸出差去了,媽媽前天夜裡又生了病,早晨雖然媽媽一再催他去上學,但他還是不放心把發高燒的媽媽一個人留在家裡,於是他一直等到媽媽退了燒,給媽媽熬好粥才來上學。這位教師了解情況後,專門上了一節關於「孝道」的主題班會課,並且在班會課上誠摯地向該生道歉,師生冰釋前嫌,關係更融洽、更和諧了。
修煉一顆慧心,要有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不論教育工作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他缺乏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這是因為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特殊的交往、特殊的實踐,它時刻在變化、時刻在碰撞。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慧心的教師總是能根據學生的一個異樣的眼神、一種驚喜的表情,甚至是一個錯誤、一場危機,捕捉到最佳教育時機,洞開心扉,啟迪智慧,激發靈感。
有次在教學樓巡視時,發現一位教師在自己班門前推門,她使勁推了幾下還是沒推開,這時上課鈴響了,她滿臉通紅轉身想要離開。我正想疾步上前阻止她,只見她長吁一口氣,快步朝教室後門走去。我緊跟過去。她從後門進去後,只聽教室里鴉雀無聲,仿佛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她笑著說:「我們班的大門不好進啊,老師我今天走了一回『後門』。現在社會上有人喜歡走後門找捷徑,但走後門是非常不好的現象,我不喜歡。今天是例外,我以後堅決不走了,也希望同學們能支持我。」同學們一下子笑起來,緊張氣氛隨之消失,許多同學露出慚愧的表情。眼見一場危機被她巧妙化解,還趁機教育同學們要講規矩、守正氣,我不禁為她點贊。
修煉一顆慧心,要善於悅己悅人。
教育要有美有悅,師生享受並醉心於各種教育活動,在教育活動中共同獲得幸福體驗,共同完成生命的成長,以美育美。
教育有美,美在育人又自育。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只有自己修煉出豐富的靈魂,成為幸福的人,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學生。終身學習應該是每位教師根植於心的觀念,我們要在樂此不疲的學習自育中感受充實的快樂、創新的樂趣。最好的教育就是讓最美的自己和學生相遇。
教育有悅,悅在敬業又樂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幸福感受,師生「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和諧場景,這是教育的悅,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教育境界。工作了一天,有的教師說:「上了一天課,真累啊!」有的教師說:「和學生在一起,真開心,收穫滿滿!」這兩種不同的話語,反映了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一個是自己教得累,學生學得苦;一個是享受工作,悅己悅人。試問學生會喜歡哪種教師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精神飽滿,情緒高昂,學生必將受其感染。因此,我們不僅要敬業,更要樂業。教師應在工作中找到育人的快樂,使教學成為師生享受生命成長、感受成功喜悅的活動。
慧心不是天賦,而是一種後天的修煉。在術的層面,它表現為真正理解尊重學生、化難為易的本領;在道的層面,它表現為一種舉重若輕的氣度和追求人生幸福的境界。
青年教師朋友們,修煉慧心,才能走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