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這句話是民間老少皆知的,意思是形容某人或某家族家境殷實。但是要說起這句話的出處,很多人就未必知道了。
趣影君前不久去了趟山西,主要是想感受那裡的秋意。磧口就是我此次旅行中的一站,也是本文標題中「富得流油」這句話的出處,且聽趣影君慢慢道來。
磧口古鎮位於山西臨縣,呂梁山中、黃河岸邊,古時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資主要依靠黃河水道來運輸,貨物到磧口後,再轉陸路用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其他地方,回程時也同樣需要再經磧口轉運。在磧口碼頭最興盛的時期,每天來往的船隻多達150艘以上,鎮上各類店鋪300多家,用現在的話講,磧口就是當地西北地區的CBD。在這裡做生意的人家,那都是家家奔小康,每天都是笑著入夢啊,可是話說這磧口鎮上的人家有錢了就喜歡在家裡屯香油,家家戶戶後院裡擺開一溜大缸,日子長了,缸里的香油就慢慢滲出,流到院子裡,再流到大街上,於是外人也知道了到了磧口想要知道誰家的日子過得好,就看誰家院子裡趟出的油多,而富得流油這句話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成了百姓嘴邊的口頭禪了。
筆者入住的福順德客棧
故事歸故事,在民間很多俗語背後往往都有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或傳說,我們不用太較真其真實性,而這些故事和傳說也給我們的旅行帶來了鮮活的體驗。
在磧口,我們住進了福順德客棧,寬闊的大院、乾淨整潔的窯洞讓人心情不由得開朗,稍事休息,趣影君便迫不及待地背起相機,想要去看看這個富得流油的地方。
清晨的街道
時近黃昏,可能是還未到國慶黃金周的緣故,街上的遊人並不多,臨街店鋪的幌子多是酒、醋,在晚風中悠閒地飄著。古鎮的主街道順著臥虎山,從東開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黃河北上,時曲時折。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古鎮后街只有大約200餘米,卻轉了十八道彎,這些建築完全依地形而建,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條比一條短,正所謂古鎮古色古香,街道是石板路,兩邊是高圪台,房檐連著房檐,店鋪挨著店鋪。老店鋪、老字號、老房子上有明清風格的磚雕、木雕、石刻,信步其間,仿佛穿越了一個時空隧道,一下走進了歷史,一切都顯得那麼悠遠、深沉、厚重。
入夜的客棧
入夜的客棧
正好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我走進一家餃子館,這裡的一份水餃(四兩)的價格是18元,這在旅遊景區來說已經是大大的良心了。
填飽了肚子走出小店,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不遠處山上的黑龍廟在夜幕中靜靜地守望著腳下的黃河水,黑龍廟建在臥虎山上,也是鎮上的最高點,從這裡不光可以看到與黃河交匯的湫水河兩岸秀美的風光,這座始於明代的建築更是百年來世事滄桑的見證者,正如同山門上鑲嵌兩副石刻對聯所寫「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時候,磧口鎮內有軍工廠、軍衣廠,是八路軍、解放軍軍需物資的重要來源地。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東渡黃河也曾夜宿磧口。晚風微涼,輕撫著泛著微微藍光的石頭鋪砌的路面。
清晨,習慣掃街的影友已經三三兩兩地上了街。我很喜歡在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後,在清晨,看著晨光中早起的人們走出家門晨練,看臨街的店鋪的夥計一扇一扇打開門,開始準備一天的營業,這種煙火氣往往能渲染出一座城市最富魅力的時刻。
一條小巷裡忙碌的居民
晨光中的老人
早起的狗兒有肉吃
在磧口的清晨,我站在湫水河邊,此時不論真實存在的還是歷史在我腦海中的成像都似乎鮮活了起來:一大早,長途販運的客商沒等船靠穩邊迫不及待地跳上岸來,對他們來說早點踩上磧口的石板路,便意味著這次商途中最艱苦一段的結束,可以好好犒勞一下自己了。而迎客的店家們的笑臉也一如湫水河晨霧般清新可人,在這樣一個清晨,誰又可能不欣喜呢?在一個門垛口,一隻小狗也精神抖擻地參與到這首古鎮晨曲的演奏中來,它自然是不需要出場之前的化妝的,一束陽光就讓它那金色的皮毛奕奕生輝了。
出攤嘍
這裡的肉現剔現賣
當然現在的鎮上已經看不到當街流淌的香油,但是那種歷史和文化所帶來的鮮香,總會縈繞在心頭,久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