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磚塔,造型獨特,結構精巧,文物保護單位,遼寧興城白塔峪塔

2019-11-01     視覺秀旅遊

興城中天寺,位於遼寧省興城市白塔滿族自治鄉塔溝村境內。曾是遼金時代古覺華島大龍宮寺的下院"悟寂院",是遼代佛教覺華島大龍宮寺的高僧墓地。當時悟寂院(中天寺)香火旺盛,佛事繁忙。元代寺院改名翠峰寺,清代為中天寺,並沿用至今。寺院原有前殿、腰殿、後殿,都已壞損。現經住持釋上照下信法師及眾護法居士大力修護,今以煥容一新。

寺內的白塔峪塔,乃是"興城古代八景之一"。始建於遼代大安八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1979年它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此塔為遼代大龍宮寺主持僧圓融大師的徒弟郎思孝所造。(圓通大師是遼代佛教大師,遼聖宗時期被尊為國師)由於粉刷了白灰,故稱此塔為白塔;每層塔上多掛驚鳥鈴,亦稱玲瓏塔;這裡奇峰環列,泉水匯流,每逢雨天,九龍山頂雨霧飄渺,煙雲升騰,進得山來,如墮仙境。

白塔峪塔塔高43米,為磚築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式。須彌座的轉角處有磚雕天王力士作承托狀,塔身八角各嵌有石刻倚柱,刻有八大靈塔的塔名。從南面左柱起,依次為;凈飯王宮生處塔、鹿野園中法輪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闍崛山般若塔、庵羅衛林維摩塔、曲女城邊寶皆塔、給孤園中名稱塔、婆羅林中圓寂塔。八角依柱的柱頭上有闌額、普柏枋等,在普柏枋上置轉角、補間斗拱七朵、七鋪作,轉角鋪作為纏柱造,在拱眼間有綠釉鏡式裝飾,斗拱上有方形的撩檐枋,承托一層塔檐。

塔身各立面正中砌有佛龕,龕門呈圓形,上面雕有卷草花紋,裡面有佛雕像。左右側各立一脅侍,與龕頂等高。各龕上部雕有佛名,東為阿閦如來,佛下座雕有三隻大象;南為寶生如來,佛下座雕有三匹馬;西為無量壽佛,佛下座雕有三隻孔雀;北為不空如來,佛下座雕有三隻金翅鳥。佛像與鳥獸的雕工都非常精美,活靈活現。佛龕上左右各有五個小佛,坐雲朵之上,其上面都有寶蓋。在四隅面,塔身為磚碑,碑首一龍纏繞,旁邊有卷草花紋。每塊石碑都刻有一句佛語。東南碑上刻有「寂滅為樂」四個大字,各碑依次刻有「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已己」,刻法皆為陰刻,文字端正,雄渾有力。如今古塔上的文字仍依稀可見。碑兩側各立一比丘僧,上部雕有寶蓋、飛天。二層塔身為素麵,上面有疊澀砌起的塔檐,檐上鋪成瓦壠。三層以上逐層內收成錐體。現在塔頂坍毀,塔檐大都脫落,僅存幾十根椽木。

興城白塔峪塔,是大乘小乘兼容,密顯圓通的舍利塔,該塔為研究遼代晚期的皇家佛教信仰形式和內容提供了實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kRqaG8BMH2_cNUgkG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