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談:老師要學會自我保護

2019-05-08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教育漫談:老師要學會自我保護

「安全第一!」各行各業,安全是一道紅線,安全體現了人本思想,體現了對生命的關懷和熱愛。教師也是一種職業,同樣要守住安全這道紅線——不僅是學生的安全,還有教師自己的安全。如果教師不能保證自己的人身和心理安全,又何談保護學生的人身和心理安全,呵護學生的健康成長呢?

老師越來越難當了!尤其是家校關係成為敏感詞之後,家長總是能夠很輕易地占據道德和事理的制高點,讓老師在學校裡面對學生的種種問題,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生怕稍不留神,就會「傷害」了家長的孩子,惹惱了家長,給自己帶來許多困擾甚至「災難」。

在現實環境中,教師要想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想成為一個好老師,首先要下功夫做好的事情,是保護好自己。是啊,連自己都保護不好,又拿什麼來實現教育理想,拿什麼來呵護祖國的花朵、家長的孩子呢?雖然你打心眼裡要為學生著想,要引他們走正確的路,並且不舍晝夜地為學生操碎了心,但是,行動上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家長看作是怠慢甚至傷害了孩子,質疑你的專業水平,質疑你的職業道德,質疑你是否總是針對他家的寶貝。

多少案例告訴我們,老師要保護好自己,只能靠自己,哪怕你覺得自己無論從主觀到客觀上都沒有任何錯誤,只要有家長對你不滿,從學校到教育局再到政府,都會告訴你,他們想保護你,但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你,還是要向家長低頭認錯,還是要為給學校、教育局、政府帶來了麻煩感到抱歉,還是要被語重心長地教導必須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必須加強專業學習提升專業水平……

那麼,教師要怎樣保護好自己呢?

第一,教師要用專業素養和能力武裝自己。學校教育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學科專業素養,還要掌握足夠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要能夠熟練地運用專業知識引領學生成長。教師的專業素養足夠深厚,專業能力足夠強大,教育教學工作就能夠體現出專業的特點和優勢,就能夠有效避免在工作中出現不專業的行為和低級的錯誤。

因為足夠專業,我們就能夠在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時,做出科學的判斷,採取合理的措施進行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就能夠有效避免因未能找准「病因」或未能「對症下藥」而帶來新的麻煩和問題。比如說,教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在與家長一起探討學生成長問題時,能夠用專業的知識讓家長信服自己;教師深諳學習規律,能夠用對學生學習問題做出專業的分析,讓家長對自己頻頻點頭;教師時刻表現出同理心,尤其是讓家長能感受到同理心……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被家長看得見,自然就要多一份安全感了。

記得有一位海歸家長,自認為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實踐是歐式的、先進的,結果造成了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孩子在學校狀況頻出,班主任老師從學生的健康發展出發,給予多種策略的引導,家長卻責備老師「讓孩子心靈感到了傷害」。我約來家長,從專業出發幫她分析造成孩子不能與同伴正常交往溝通的原因,家長才發現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談話已結束就去找班主任老師道歉了。如果班主任老師一開始就能在這個學生的教育問題上讓家長看到自己的專業,也就不會「好心得不到好報」了。

第二,教師要勤於、善於研究學生和家長。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作為個體的每一個學生千差萬別,每個學生背後的家長也千差萬別。研究透每一個學生和學生背後的家長,教師就知道該選擇怎樣的方式與他們相處、溝通。有些學生內向敏感,對別人的評價十分在意,教師就要以尊重為前提,注意與其對話時的用辭和語氣;同樣,有的家長也敏感,聽不得教師說自己的孩子成長中有什麼問題,教師與其溝通就要慎言了。

研究學生,是為了擁有真實真切的兒童立場,教師能站在學生立場上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大抵是不會引起學生和家長不滿的。兒童立場不是簡單粗暴的「為了你好」,而是在真正懂學生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出發選擇適切的教育方式,進行對話和引導。

與家長溝通,最安全的狀態是家長能感受到教師的「同理心」。同理心不是簡單的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和感受,其「理」也不是只相互認可的「道理」,其核心是「共情」。但是,共情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人心隔肚皮」,所以教師不僅要研究一般情況下的家長,更要研究面對學生具體問題時的家長,最好的研究辦法是結合平時的了解,做到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捕捉家長的心思,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點。這樣,家長感受到教師都是在替他們和孩子著想,就有了共情的感受,往往就信服教師了。

說到「人心隔肚皮」,教師還要認識到人性的不可捉摸,不要輕易相信家長的熱情和期盼,尤其是家長告訴你說可以對他的孩子嚴加管教,甚至可以「揍」時,千萬要提高警惕,不要一不小心跳進了坑裡。教師要牢記,學生是家長的孩子,不是教師的孩子,而是教師的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師生關係,不要傻傻地拿「傳統文化」中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來矇騙自己。現實中,家長是可以將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想罵就罵,想揍就揍,法律似乎不管不問,但教師對學生批評得厲害了,也會被認定傷害了家長的孩子的自尊。為人師表,還是溫文爾雅輕言細語的好,既符合師者身份,又安全安心。

第三,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沒有任何「懲戒權」。現在很多人呼籲學校和教師要有懲戒權,否則無法幫助那些品行、認知有嚴重問題的學生健康成長,但事實上,這不僅可能對學生的轉變沒有多大作用,可能還會將教育帶上歧途——懲戒沒有十分細緻的操作規範,沒有一一對應的跟進教育措施,教師難以操作,還會讓教師的教育行為趨於粗暴,讓教師不再用心用情於專業、研究和提升實踐智慧。

尤其,教師從考慮自己的安全著想,也不要選擇所謂的懲戒權——如果法律法規賦予了學校懲戒權,學校有那樣的部門設置,交給相關部門就好。現實環境下,教師的言語批評稍有不慎,就會被指為變相體罰,一旦「懲戒」了學生,那就是惹禍上身了。記得一位年輕教師,上課時因為有學生多次隨便講話打擾了課堂秩序,讓有關學生站著上了幾分鐘的課,結果被家長要求看監控,要坐實老師有體罰學生的行為,並傷害了學生的自尊。這位家長有一句話得引起教師的重視:「誰規定站多長時間算體罰了?只要站了,我就認為是體罰了!」老師,你還敢要懲戒權嗎?

教師要記住,現在的《教師法》中,沒有任何一條講到教師可以批評學生,但明文規定了有體罰學生行為的,必須負法律責任。

第四,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尤其是與家長對話溝通時,要善於溝通。一個個鮮活的家校糾紛案例都告訴我們,教師如果不能自證清白,就是犯了錯誤,就是工作失職或者教育方式方法不當,甚至就被認定有師德問題。

現在是電子科技時代,留證據是一件很容易操作的事,打開手機錄音軟體,就能留下與家長溝通的語音資料。目前,有的學校思想前衛,考慮到敏感的家校關係問題,專門設有家長接待室,接待室中裝有錄像設備,教師要利用好這些設備,留下跟家長積極溝通的證據。

處理學生之間突發的矛盾衝突,教師不僅要做到及時,還要儘量當著其他學生(最好有其他老師)的面,在有見證者的情況下細緻處理。

第五,教師要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要敢於「示弱」。教師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僅僅是努力做到遇事時心平氣和,不急躁,還指能認識到情緒的不同表現方式、不同種類情緒的作用,且能正確積極地利用好情緒,幫助自己解決好問題的同時,避免不好的情緒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教師要明白,壞的情緒不利於解決問題,不利於幫助學生成長。壞情緒還會相互傳染,給學生做出壞的榜樣,影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雖然很多教師是因為有教育情懷替學生著急才會情緒激動,也不能忽視了情緒管理的價值,更不能以此作為「情緒行事」的藉口。退一步說,教師要認識到,教育並非是萬能的,總有一些學生問題是教師傾其全力也解決不了的,學生身後還有更加強大的家庭存在。教師在做出教育努力的同時,要善於判斷,要能夠「示弱」,不要盲目地「迎難而上」。為師者,不求功德無量,只求問心無愧,自然就能更加理性更加專業地引領、陪伴學生的成長。

總之,「安全第一」,教師能夠保護好自己,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教師既有美好的教育情懷,又有深厚的專業素養,還具有了寶貴的實踐智慧,對學生的成長而言,善莫大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edoD2wBmyVoG_1Zp8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