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首次推廣水稻機拋秧技術,預計早稻畝產可增加10%以上

2020-04-14     株洲發布

拋秧機在田間作業。記者 王軍 攝

車輪軋過泥濘的稻田,留下13排整齊排列的秧苗,十分鐘不到一畝田變得綠油油……4月13日,由市農科所推廣的水稻機拋秧新技術,在淥口區龍潭鎮磚橋村的田間開展試驗。

這是株洲市首次推廣該技術,全市示範面積超過5000畝。根據試驗結果,拋秧過程對秧苗損傷小,秧苗成行成距,能達到返青期短、分櫱快的效果,工作效率是機插秧的兩倍左右,預計早稻畝產可增加10%以上

早在2017年,我市經農業部批准設立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株洲綜合試驗站,在5個縣區市建立10個千畝優質安全高效水稻生產示範基地,推廣栽培輕簡化、全程機械化、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集成技術。水稻機拋秧技術,是全程機械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次可裝載20筐共100個秧盤,3個人一天能拋60畝。」種糧大戶趙正權在當地流轉了1800畝農田種水稻,以往到了農忙時節就愁請人工,採用機器拋秧效率大大提高,並且拋秧後基本沒有返青期,放好水去年的「落地谷」也不會發芽,人工除雜的成本也省了。

今年,我市出台多項政策支持水稻生產,而機拋秧的推廣應用讓早稻生育期提前了5天左右,為晚稻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市農科所副所長、研究員凌文彬認為,這項技術在全市推廣應用,有利於進一步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為水稻高產高效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天台快評】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

3個人一天能拋60畝,十分鐘不到一畝田變得綠油油,畝產可增加10%以上……磚橋村這種種植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日前,我市提出將夯實精細農業發展基礎,建設高標準農田18.08萬畝,建設5個高標準農田示範片,全力打造農田建設精品工程。磚橋村的水稻機拋秧技術嘗試很有意義。

這些年,「集約高效利用耕地,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呼聲不絕於耳。近幾月,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勢下,很多人更是擔心糧食安全問題。這種擔心或許有點多餘,集約高效利用耕地,打造優質高效農業,卻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長期以來,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不高的情況,從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市農業的發展。投入大產出低,產品競爭力不強,是我市農業的軟肋,也是我國農業之痛。去年底,我國提出了到2022年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的目標。今年,我市「全面開展農田拋荒治理,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策是順勢而為。

從我國的情況看,一方面是人均耕地偏少,另一方面是大量土地被撂荒,越來越依賴糧食的進口。頗有點「抱著水缸喊渴」的味道。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投入大產出低效益差」是癥結所在。唯有走現代農業之路,才可能破題。

如何建設高標準農田,我國的成功經驗不是太多,借他山之石,或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以色列和日本就很值得學習。有句話叫「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以色列卻在沙漠裡打造出了一個農業強國,實現了農產品的自給自足,還向國際市場大量出口「又便宜又好」的產品,以色列強農的「殺手鐧」是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日本人多地少,土地分散,也屬先天不足型。日本選擇先改良品種和土壤,後實行機械化的做法,實現了農業的現代化。日本和以色列的成功揭示了兩點:一是土地貧瘠、乾旱少雨、基礎薄弱都不是問題,二是農業不能「靠天吃飯」,必須走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之路。

今年,我市已落實糧食播種面積335萬畝,高標準農田所占比重不高,但萬事開頭難,只要摸索出了經驗,推廣起來是很快的。其實,幾年前我市就已經開始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參與結構調整,推行現代管理。這兩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示範片的農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超市的貨架上。相信在最近兩年,我市打造高標準農田工作將走上快車道。(文/尹習勤)

來源/株洲日報 記者/王軍 通訊員/楊文福

編輯/黃盼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18173385049(李記者)、15907333036(舒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布」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eWtd3EBiuFnsJQVKvOi.html